分配
解釋
近日,《網易科技》邀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先生夫婦,以及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院院士慶成瑞先生講一下他們認識的楊振寧先生和李振道先生。先生們。何院士今年94歲,清教授88歲。夫婦倆分別畢業于交通大學和清華大學。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們與楊振寧、李政道都有聯系,他們都是物理學界的成員。
交談中,兩位老師還談到了他們對楊先生和翁帆女士八十歲以后再相聚的看法。作為同齡人,他們深刻地了解了楊翁夫婦的古老婚姻,并揭示了大多數人不知道的事情。
01
楊振寧、李政道的學術成就影響了一代人的思想
問:您與楊振寧先生、李政道先生的交往由來已久,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吧?
何祚庥:楊老師比我大5歲。從我們物理學領域的角度來看,我們相差了半代人。 10年就是一代人。李老師比我大一歲。我們屬于同一代人。
1946年,當我還是一名學生時,楊先生有一個表弟,名叫楊振懷(后來成為我國水利部部長)。我們都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彼此非常了解。他當時告訴我,他的弟弟楊振寧工作很好,學習也很好,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優秀學生。
楊振懷還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楊先生的父親楊五之教授是數學家華羅庚的前輩。華羅庚當然有才華,后來居上超越了楊無知先生。兩人在清華大學打交道的時候,華先生說話可能有些年輕,有些傲慢。討論學術問題時,他會說,楊無知先生,你怎么了?有時他不太有禮貌。楊先生不高興了,對華先生說,我這輩子數學都趕不上你了,但是我兒子以后一定會超過你的。由此可見,楊振寧從小就已經出名了。
后來我也去了清華大學讀書,和當時物理系助教郭敦仁(物理學家、物理教育家)關系很好。郭敦仁老師曾問我是否知道清華大學有彭、王、林、楊四位名將。 。我問他們是誰?
第一個彭是彭煥武貝語網校,他是后來兩彈一星的貢獻者之一;他還是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長(編者注:彭煥武是黃祖洽、周光召、何祚庥等人的老師))。早在彭老師回國之前,我就聽說過彭煥武的名聲。
第二位王是王竹羲(我國熱力學和統計物理研究的先驅,著名學生有楊振寧、陳赤仁、徐錫慎等)。
第三位林是林家橋(中美科學院院士、力學、數學家)。他在流體力學、天體物理學等領域做出了許多杰出貢獻。楊振寧先生回國后,也定居清華大學,并教過不少學生。
老四就是楊振寧。這是1948年的故事,當時楊振寧已經出國了。說到此人,名聲如雷。
兩彈一星英雄何祚庥、慶成銳、彭煥武(中)。圖片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我的表弟、表弟王成書(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和張文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能物理學家)見到了楊振寧。他們在西南聯大任教時,與楊振寧有過多次接觸。后來,夫妻倆都去美國讀書、工作。 1956年他們回國時,我受中科院指派在深圳羅湖大橋迎接他們。他們一聽說我專業是粒子物理和理論物理,就給了我一篇文章。這是李正道和楊振寧合著的論文《論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的預印本。目前尚未正式發布。甚至在他們獲得諾貝爾獎之前,我就成為中國第一個閱讀他們論文的研究人員。
王成書還給我介紹了楊振寧和李政道的一些研究工作,比如楊振寧對π0→2γ的研究,李政道對李模型的研究等等。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 “認”字非常重要。并不是說我寫的文章只有我認為可以接受才可以接受。它必須得到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1956年底,中國杰出科學家吳健雄通過實驗證實了他們的宇稱不守恒猜想。這一結果一出,引起熱烈反響。吳又訓老師、周培源老師、錢三強老師代表中國物理學會向中國物理學會宣讀了論文。兩人發來賀電。
當時中國的科學非常落后。這件事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召開了多次學術研討會。可以說,當時中國真正了解它的人屈指可數。正是這一事件促使許多年輕的中國物理學家開始研究粒子物理。楊先生和李先生的作品可以說影響了一代人。
很快他們就在1957年底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更加令人震驚,其影響超出了學術界,也震驚了國家領導人。每個人都希望能把他們帶回中國。在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中國甚至派張文宇先生專程前往瑞典祝賀。它還希望通過張先生把他們爭取回中國。
但讓他們回到中國并不容易。當時正值建國初期,兩人還有一些敏感的親戚。比如,李政道的家人就居住在海峽對岸,他的兄弟還在當地擔任高官。楊振寧的岳父杜聿明是國民黨高級將領。當時他還被關押在功德林,情況非常復雜。為了爭取他們,據我了解,中國政府立即對這些人實施了特殊政策。比如,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后,杜聿明將軍的生活條件立即得到改善。
慶成睿:當時中美還沒有正式建交。尼克松來訪后表示,中國可以開放,華人可以回國。但由于當時的宏觀氣候,國外的人們并不了解國內的情況。說中國人可以回中國,并不代表中國人敢回中國。
楊先生是第一個回來的,但他也不無擔憂。首先,他擔心中國不讓他回國。其次,他擔心回國后會被拘留,不被允許返回美國。這是因為這件事發生在前蘇聯。曾在國外工作并取得杰出成就的著名科學家返回莫斯科后遭到拘留。
讓楊振寧意外的是,他申請了回國日內瓦探親的簽證,原本以為需要半年才能拿到。結果我領館一看是楊振寧,立刻就批準了。他也做好了被拘留的準備,但沒想到回國后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并沒有被拘留。
現在,不少人對楊先生有誤解,說他不愛國。我們不這么認為。我們知道真實情況。自從他帶頭回國以來,中國人陸續回來。這件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問:楊先生是20世紀70年代回來的。當時你見到他時的情景是怎樣的?
何祚庥:回來的時候當然是西裝革履。我們穿著干部制服、中山裝。回國后,他會見了中國科學家,介紹了他在國外所做的一些科學工作。我們還討論了我們正在做的一些科學工作。至此,我們與楊振寧先生的關系正式開始。
1971年,楊先生率先回國探親,我們開始正式交往。那時,我的妻子還在南昌鯉魚洲干部學校。我還參加了5月7日干校的勞動學習。不過,我的干校就在北京。見到他后,我還要回干校勞動改造。
楊先生后來還說,他的一個好朋友叫鄧稼先。他回到中國后,我們問他想見誰。他提到了幾個人,他第一個想見的就是鄧稼先。當時,鄧稼先所在單位正在召開會議,批評鄧稼先。突然中國未來物理學家排名,他接到國務院的緊急命令,讓他立即返回北京,然后他趕緊停止批評鄧稼先。所以,說楊振寧救了鄧稼先的命,并不是騙人的。我發表的第一篇科學論文是我和鄧稼先合寫的一篇關于β衰變現象的長文。我也參與過核武器的科學研究,也和鄧稼先有過接觸。他比我大三歲。
問:您說楊先生和李先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研究粒子物理,他們的成就影響了一代人的思維。你怎么理解這一點?
何祚庥:“實踐是檢驗科學真理的唯一標準。”這個重要的哲學命題實際上是在他們兩人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恒之后一針見血地提出來的。
最初,人們普遍認為左手坐標用于描述粒子物理學中的某些現象及其表達模式。一旦用右手坐標來描述它們,就發現這些現象的描述中多了一個負號。這種現象的發現實在是太奇怪了!
宇稱守恒定律其實是可以被推翻的。這涉及到一個科學真理如何被理解和研究,以及如何不斷深化和修正。原來大家都習慣相信宇稱守恒,沒有人敢推翻它。當他們兩人提出弱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可能存在宇稱不守恒時,這個定理后來被證明并通過實驗檢驗是不正確的。這說明一切科學真理都不僅僅是想象,而必須通過科學實驗來證明。
這當然會引起知識界的巨大震動。這不僅限于自然科學領域。在哲學社會科學層面,還引入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討論。判斷一個理論、一個想法正確還是錯誤,最重要的是看實踐,而不是盲目跟風。 。影響是深遠的。
楊振寧(右二)與李政道(左一)晚年一起出席活動的照片,2004年。圖片來源:網絡
02
希望你們兩人能夠超越爭端,在歷史上留下一段美好的故事。
問: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李先生和楊先生關系破裂。沖突的核心是論文的簽名嗎?
何祚庥:對。我們物理學界有簽署論文的傳統。許多人共同撰寫的科學論文通常按 ABCD 字母順序排序。特別是大型科學實驗,往往有數百人參與工作。如何通過貢獻大小來做到這一點?
因為李先生的科學才華不小,楊先生的才華也不小,所以按字母順序,李先生肯定排在楊(LY)前面。但并非所有科學都遵循這一傳統。一些科學領域必須根據其貢獻進行排名。據我了解,物理一般是按照ABCD排序的。特殊情況下,可顛倒順序中國未來物理學家排名,按貢獻排名。大行和小行。
說到李先生和楊先生的具體事情,就有些復雜了。誰排名第一、誰排名后面,涉及到誰貢獻大、誰貢獻小的問題。它還涉及到發現宇稱不守恒時誰先來、誰帶頭的問題。
作為與他們交往的同事,我只能說,他們兩個都做出了貢獻,而且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要知道,當他們問宇稱是否守恒時,涉及到很多科學問題,包括什么情況下守恒,什么情況下不守恒。這些都是理論上的猜想,沒有經過實驗證實。因此,很多人都為吳建雄先生(華人,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被譽為東方的居里夫人,世界上最杰出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感到惋惜。理論或猜想是李和楊提出的,但實驗是吳先生首先進行的,但她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據ABCD安排,1957年兩人出席頒獎典禮時,李先生最不高興的事情是,在演講時,楊先生要求先發言,因為楊先生比李先生大4歲。李。 。不過李先生也同意了,所以沒有必要爭論發言的順序。但這樣一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楊先生似乎做出了更大的貢獻,所以就請他先發言了。于是爭論開始了。
慶成睿:其實兩個人都在為一些小問題而糾結,誰也放不開。
問:在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恒這一重大科學問題上,我們外行不明白誰的貢獻更大。你們是粒子物理學家,應該能做出判斷吧?
何祚庥:如果一定要比較一下他們兩個,發現宇稱在弱相互作用下可能不再守恒,“誰”的貢獻“更大”?其實這個問題是有答案的,并列第一。
李政道的朋友斯坦伯格教授曾這樣評價他們的兩項貢獻。李政道討論了奇異粒子弱相互作用可能不守恒的問題。所謂“τ-θ之謎”指的是奇異粒子,但楊先生認為,中子、質子等非奇異粒子還應該進一步探索。粒子之間的弱相互作用也可能不守恒。
奇異粒子和非奇異粒子是本質上截然不同的兩類粒子。兩位科學大師的科學思想共同構成了粒子物理學中“弱相互作用下宇稱可能不守恒”的完整假說。
所以斯坦伯格教授的說法其實支持了一個相對公認的觀點:并列第一。
問:兩位先生都90多歲了。他們已經活了一個世紀了,有如此長壽和經歷。在他們還活著的時候,這件事能解決嗎?
何祚庥:太史公司的馬遷在《史記》中也寫過同樣的話。劉邦和項羽在打仗,陳勝和吳廣在打仗,另外一對叫張耳和陳余。他們都是農民運動出來的,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大,他們年輕的時候很好,但是后來吵架分手了。這句話我在朋友問起的時候已經說過很多次了。我說他們都是科學大師,將來都會在歷史上留下記錄。
司馬遷是如何解決《史記》中這一重大歷史貢獻大小的爭議的呢?首先,《史記》專門為劉邦寫了一部《太祖傳》。歷史不能批評勝利者。不過,《史記》并沒有抹殺項羽推翻秦朝的功績。就如何推翻秦朝而言,項羽的貢獻可能更大。因此,《史記》還為項羽專門寫了一篇《本紀》。
陳勝、吳廣是農民革命的倡導者。當然,不能否認支持者的第一個貢獻。因此,《史記》為他們二人寫了《陳涉世家》。后來,陳勝和吳廣爭論誰的功勞更大?但在“家族”的排名中,陳勝還是排在吳廣的前面,因為這是歷史事實。
張耳、陳余也是配合起義的另一支隊伍。后來又發生了信用糾紛。但史書上仍為張耳、陳瑗寫有《列傳》。因為這是歷史事實。歷史書沒有權力改變簽名的順序,也沒有必要根據排名來判斷誰的貢獻。
我猜想,未來中國的《二十六史》中,一定會有一本李政道、楊振寧傳或者楊振寧、李政道傳來記錄這一重大事件。至于未來的歷史將如何排序,歷史書上不可能回避這件事。
我個人希望大家在簽名之爭上能冷靜一點。歷史書上如果有兩人和好的史實那就最好了。他們兩人都是德少的資深學者,這些問題已經不值得擔心了。
周恩來總理生前希望中國物理學界特別是我們當代學者做好自己的工作,調解好他們兩人的關系。別說我們沒有能力。即使周總理親自為他們工作,也沒有效果。
楊先生在九月份過生日,李先生也在十月份過生日,我都被邀請參加了。在學術界,兩位先生都沒有要求大家發表意見,也沒有試圖影響自己的意圖。但我們衷心希望他們兩人能夠在未來的《李政道楊振寧合傳》或者《楊正道楊振寧合傳》中留下兩人復合的歷史事實。
楊振寧先生(左七)出席何祚庥院士九十壽辰學術研討會合影。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03
楊振寧反對的大型粒子對撞機已被上級叫停。
問:您90歲的時候,舉辦了一次學術慶祝活動。楊先生親自出席,上臺發言,并合影留念。李總和丁總(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分別發來賀信。你們實際上是長壽科學家。對此,你們有一些共同的看法嗎?
何祚庥:我們的運氣還不錯。楊先生的好運氣在哪里?首先,他沒有糖尿病。楊家的祖先患有糖尿病,但他的母親卻沒有。楊先生恰好繼承了母親的基因,沒有任何重大遺傳性疾病。
還有就是要趕上醫學科學的大發展。楊先生患有心臟病,接受了心臟搭橋手術,這是一次大手術。現代醫院也和過去有很大不同,所以我認為他是。我自己也過著健康長壽的生活,我也是如此。
慶成睿:我今年88歲了。我們科學人不會被別人愚弄,也不會相信什么特殊的護膚品。我認為這是關鍵因素。心情也很重要。如果你整天不開心,你的身體可能也會受到影響。
問:大多數人不了解楊先生晚年的情況,特別是他的學術活動。他更關心哪些問題?
何祚庥:復旦大學有一位比我們年輕的教授,石宇教授,50多歲了。他與楊先生一起生活了半年,并為楊先生寫了一篇文章,從科學史的角度討論了楊先生的許多方面。貢獻。
他特別提到,楊先生的思維方式非常規范。他更關心未來10年、20年物理學可能的發展方向。他曾在清華大學教過一段時間的本科生,他的重點是引導年輕一代應該追求什么重要的領域。學術領域的發展。現在他年紀大了,不能再教書了,但他希望保留自己的思想。
例如,他的博士學位。學生們,他早年教授粒子物理。但后來我教的學生對粒子物理不再感興趣了。他有一個博士生,叫余麗華,和我有些親戚關系。他的父親是我在清華大學的畢業論文導師于瑞黃教授。 20世紀70年代于立華去美國的時候,當然他得到了我們的介紹信,包括他父親的介紹信,所以楊振寧就接受了他。
楊振寧是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粒子物理學家。于立華很愿意向他學習,但他只是讓于立華做自由電子激光,這不是粒子物理。余麗華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但在他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自由電子激光器還沒有被研制出來,也還沒有被編寫出來。現在它已成為一個重要領域。
楊先生還有一個學生趙武,他要求他從高能物理轉向高能加速器。楊先生對物理問題的視野更廣闊,視野更遠。
他和李政道先生一樣,都在為中國的科學發展謀劃。比如在清華大學,除了物理,姚期智院士也被楊先生請回來了。姚院士代表了計算機物理和人工智能的交叉點,這是不可思議的。大方向。姚院士也是這一新興科學領域的開拓者和創始人。還有當時不為大多數人所熟知的科技新星、密碼學專家王曉云,還被任命為清華高等研究院楊振寧講座教授。
當然,楊先生也關注粒子物理領域的重大科研動態。比如,中科院高能所所長王一方教授想要推動超大型粒子對撞機的建設,這與楊先生“黨完了”的理念相沖突。楊先生沒有吐,給他潑了冷水。
據我了解,他給一號領導人寫了一封信,表示多年來一直反對建造這個超大型對撞機。在美國,他對此表示反對。他表示,這樣做成本太大,技術也很復雜。中國沒有這個實力。讓外國人去做就意味著要花錢,最后主要成果都被別人拿走了,而中國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探索,會投入巨額資金。而且,未來10年、20年物理學發展的重點不會在這個地方,等等。
一號領隊看到后,批示道:“看來這件事還不成熟。”中科院專門成立了11人的重大項目審查委員會來審查,因為要考慮方方面面,不僅僅是高能加速器,還包括航天、互聯網等各種重大科研項目。我知道的最終結果是6:5否決,這意味著超大型對撞機不會建造,這相當于正式的結論。
我覺得楊先生注意身體的各種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說你不要把發展方向弄錯了。
1980年3月,何祚庥等五人訪美,并在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楊振寧辦公室合影。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
04
一個人愛國不愛國,要看他的實際行動
問:楊先生于2015年放棄了美國國籍,恢復了中國國籍,您怎么看?
何祚庥:這當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不過,我個人一直認為,改變國籍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我從來沒有這么認真地對待過國籍。這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些中國國籍的人也天天做壞事,罵這罵那。所以,一個人是否愛國,并不是以國籍來衡量的。這取決于你是否愛國。關鍵要看人的實際行動。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我早年參加革命運動時,有很多同學也支持革命運動,其中很多人現在生活在國外,處境各異。還有一些人因為需要孩子贍養而改變了國籍。他們的一些孩子已經出國了,現在也已經長大了。他們的一些同學在多次革命運動中遭受了各種不幸的影響,現在已經年事已高,移居國外生活。這不是很正常嗎?
無論是李先生還是楊先生,他們的國籍與他們對中國的支持和貢獻并不矛盾。
05
我們非常支持楊和翁的結合。這是一生一次的事件。
問:楊先生晚年與翁帆結婚。這件事在網絡上引起了各種討論。作為熟悉他們的同事,您對此事有何看法?
何祚庥:我告訴你,我們一開始就支持。原因很簡單。楊振寧和翁帆約會時,杜致禮已經去世了。杜致禮生前,翁帆與二人有過多次交往。這沒有什么不合理的。年齡差距怎么辦?兩個人都覺得合適,但外人卻認為他們之間有差距,這沒有道理。是否存在差距,由有關各方自行決定。
慶成睿:對于楊先生來說,翁帆對于維持楊先生現在的身心健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的角色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首先是精神上的,然后是生活上的。比如,他出去到外地講學,出了什么事,翁帆當場決定立即返回北京治療。這種事發生過一次。至少有兩次,(楊先生)被緊急送回北京,翁帆代表家人在協和醫院簽字手術。
何祚庥:我可以告訴你一件小事。丁肇中先生來到中國后,他的闌尾似乎出現了問題,需要進行手術。他的孩子在國外。當他聽說這件事后,要求他盡快返回美國接受手術。丁先生不高興了。他為什么要我回美國?他堅持要在中國做。他告訴醫生,如果我的家人不愿意簽字,我就自己簽字。
美國人一直認為中國的科學水平很低。為什么我們不能進行盲腸手術?中國的醫療水平并沒有那么低。
慶成睿:像楊先生、翁凡這樣的事情,只能發生,不可求。這是一件好事。他們的批評是,不了解情況的人從世俗的角度看問題,認為翁帆一定有一些經濟上的需要。事實并非如此。
對于楊先生來說,認識翁帆也很偶然。我們非常理解楊先生。他們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并且抓住了它。兩人都有勇氣面對輿論的壓力。我也能理解輿論的壓力,尤其是在中國。消息剛傳出,就有人罵他無理取鬧,說楊振寧道德敗壞。這與道德無關。他們妨礙別人了嗎?是否損害了公共利益?
何祚庥:年輕的時候有很多東西不明白,但現在我已經是一個老人了,我開始明白為什么老年人會有我們一開始不明白的想法。年輕的時候,你以為你懂了,但其實你不懂。
何祚庥院士(前排右一)在90華誕學術研討會上,楊振寧先生致辭。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06
中國人不應該自滿。我們的科學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無法比擬。
問:您認為像您這樣在中國長大的科學家與像楊先生和李先生這樣的科學家之間的共同點是什么?
:每個人都從事科學工作,科學工作本身是相同的。我們都必須按照科學精神和方法來做事。沒有區別,但是條件是不同的。他們在國外工作,其物質條件比我們的物質條件好得多。科學研究環境也更好。他們所生活的科學環境的水平比我們的發達和先進得多。這是事實。
解放后,我們貧窮而破碎。在反日戰爭期間,西南相關大學是該國最高的機構,只有3,000多名學生和老師。這與外國完全無與倫比。我們根本無法提供很多課程。 1947年,我從吉騰大學的化學系(教師注:上海北海大學的Xi'an 大學)轉移到大學物理系,但我找不到任何先進的科學書籍要閱讀。當時,有一家漫長的書店介紹了一些外國書籍。它們非常昂貴,即使是盜版的副本也非常昂貴。學生根本無法閱讀它們。您無法想象當時中國有多落后。
這種落后的生產力還確定了我國的科學家無法與美國和西方的科學家進行比較。
清楚:盡管我們還生產了楊,李和吳江,但它們是在美國科學土壤上生產的。應該說,就科學土壤而言,我們的科學水平與西方無與倫比,更不用說我們中國人民的創造力必須高于外國。
有一個“ Qian 問題” - “為什么中國的高等教育系統不能產生世界一流的科學碩士?”實際上,這是一個偽問題。 Li 和Yang 的水平如此之高。我個人認為這與中國西南相關大學的教育體系無關,因為他們都是才華橫溢的人。他們是中國的好學生,也是國外的好學生。好學生的標準到處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中國正在進行的反日戰爭,西南相關大學也有機會收集來自全國各地的最佳才能。但這確實與學校的教育水平有關,而且不同學校的質量確實存在差異。
他:有人問了一個問題。如果Chen ning Yang和Li 住在中國,我不知道以后會發生什么。他們可以贏得諾貝爾獎嗎?我回答說,因為科學研究條件完全缺乏,必須100%獲得它。當時,1956年,我們無法及時訪問外國科學信息。如果不保守平價,我們甚至無法發現這種現象,并且我們沒有吳軸先生在低溫下進行科學實驗的條件。這意味著該國的環境和條件非常重要。
清元格里: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我們已經投入了很多錢,并培訓了很多才華,并且中國的科學已經變得非同尋常。這是完全不真實的。在我們的理論物理行業中,水平比過去高得多,但是仍然可以說它已經超過或趕上了美國。例如,當您去醫院去看醫生時,您使用的醫療設備中有95%以上是從國外生產和進口的。這些設備都使用物理的基本原理,檢查方法都是物理方法。我們的中國物理學家會為此做出貢獻嗎?
所有大型設備都進口,包括我們耳朵中的助聽器。抱歉,他們也被進口。
我的耳朵里戴了助聽器,其中包含一個小芯片和一個小傳感器,然后放大。世界上只有四家公司對這件事有壟斷,中國沒有份額。我們現在很難進入,為什么?因為它擁有專利的控制權。
:我的助聽器是單獨出售的(從耳朵上取出并顯示出來)。你知道要花多少錢嗎?每個人的成本超過40,000元,一組成本近100,000元。生產地點來自丹麥,這是一個小而高的國家。這稱為高科技。
清楚:中國物理學家在這些領域根本沒有做出任何貢獻。我們已經開發了多年的物理學,我們已經培訓了大量的老師。這是一個事實,我們還派出了大量杰出學生。慢慢地,人們開始成長。至少我們可以接管這些東西的生產,這是以前無法的。否。一些先進的大規模儀器也已進行了試驗制造和改進,但原始的東西都是外國的。
首先,要改變這種情況,這并不容易,需要長期,持續的努力和掙扎。其次,首要任務是大力發展經濟,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們必須繼續增加對科學技術的投資。但是,如果我們想培養大量杰出的科學家,甚至是大師,這絕對不會在三到五年內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