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師、同學們,請關注“五思禮”公眾號,然后在后臺回復“一年級物理”,即可獲取廣東一年級物理期末試卷和詳細考點解析及答案。回復“二年級物理”即可獲取廣東一年級物理期末試卷及答案。詳細考點分析及答案,回復“高三物理”即可獲取實驗中學三份高年級物理寒假作業及詳細答案。未來將會陸續上傳各地優質學習資源,敬請關注獲取!
緬懷大師的恩師---葉啟蓀老師
介紹
他是我國杰出物理學家、中國物理學界大師、中國科學史上的先驅者、中國物理學會創始人、清華大學四大哲學家之一(另外三位是潘光旦) 、陳寅恪、梅貽琦)。他為國家、民族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物理老師:培養了各個科學領域的學生,弟子下有院士50余人,其中新中國“兩彈一彈”23人。 “星”功勛章獲得者中,與他有師徒關系的有13人,其中9人是他的親傳弟子。國人耳熟能詳的楊振寧、李政道、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朱光亞、周光召、鄧稼先、陳省身等都是他的學生。但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從未聽說過他的名字!
他就是大師的老師——葉其蓀老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傳奇、偉大,卻又悲慘、蒼涼的一生吧!
學貫中西,立下汗馬功勞
葉其孫,字紅娟,字星星。 1898年7月16日出生于上海縣唐家垅的一個書香世家。其父葉靖遠是前清朝人。他國學造詣頗深,藏書七八千冊。葉景遠還涉足西方現代科學及其應用。他曾寫文章宣傳沈括提出的歷法,并能指出28星座的位置和形狀。還陪同黃炎培等赴日本教育考察。葉其蓀入私塾,1907年入敬業學校,1913年入清華學校。1914年,葉景元被任命為清華學校國學教師。葉其孫在父親的指導下史上最牛初中物理老師,閱讀了儒家經史名篇,以及《算術九章》、《海道算術》、《算術通宗》、《丑人傳》、《夢溪筆》等。其《天言論》、《群學鄂言》等著作具有深厚的國學功底,為研究中國自然科學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葉啟蓀(右二)與同學在清華大學門口合影
就讀于清華大學的葉其蓀,深受“科學救國”、“實業救國”觀點的影響。他對當時中國的落后和貧困深感悲痛。另外,他從小就受到父親“中體西用”觀點的影響。到西方學習自然科學,用科學振興祖國。
1918年上海碼頭合影
1918年,葉其蓀與200多名清華學生登上輪船赴美留學。恐怕只有他們自己才能理解那些耿耿錢給他們帶來的沉重感受。 20世紀初是科學的新時代。世界科學的飛速發展和祖國的積貧積弱,都被年輕的葉其孫看到。
葉啟蓀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后轉入哈佛大學研究生院獲得博士學位。 23歲時,他利用X射線短波極限法成功測量了普朗克常數h。實驗結果很快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當時最準確的h值,并且這個值被國際物理學界沿用了16年。 。中國科學家的名字首次被記載在經典物理著作中,他成為第一位被世界所知的中國科學家!
除了精確測量普朗克常數外,葉其孫還開創性地研究了靜水壓力對鐵磁金屬導磁率的影響。這是20世紀20年代關于材料鐵磁性能的一項重要研究工作,引起了全世界科學界的關注。
品格高尚,廣納賢才
葉其蓀先生一生都在踐行著“科學救國”的堅定信念。完成學業后,葉其蓀沒有繼續自己的科研道路,而是選擇回國任教。他放棄了良好的科研環境,甚至獲得諾貝爾獎的機會,而是選擇將物理學之花傳遍中國。
1923年10月,葉其蓀經歐洲回國。 1925年夏,應清華大學教務長梅貽琦的邀請,葉其蓀赴清華大學任教,并受命建立清華大學物理系并擔任系主任。 1929年,清華大學理學院成立,葉其蓀任院長。
葉其孫年輕時
葉其蓀的學生張志祥(現為北京大學教授)在談到這段歷史時說:“只要你有條件,你一個人獲得諾貝爾獎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但是你得把物理學引進中國來吧,中國這么大的一個國家,根本就沒有基礎,很難在我們的土壤和環境中種植。 ”
1925年,清華大學中國學研究所和大學部成立,清華由留美預科學校轉變為正規大學。回國的葉其蓀前往清華任教。葉啟蓀還兼任他和梅貽琦今年創辦的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和理學院院長。事實上,物理系只有葉啟蓀教授一人,所有物理課都是他一個人上。他教一年級普通物理、二年級電磁學和三年級光學。
清華大學科學館
物理系成立時,除了科學館大樓什么都沒有。空蕩蕩的樓房里,只有葉啟孫逐字逐句的講課聲。 “兩彈一星”之父、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在談到葉其孫講課的往事時說,“他(葉其孫)說話的時候有點結巴,所以他說話很慢,每個字都記得很好,話不多,但每個字都很簡潔。”
已故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過:“偉大的學者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位大師”。葉其蓀是這一理念的真正踐行者。無論擔任物理系主任,還是理學院院長,葉啟蓀始終把招收一流學者來清華大學任教作為首要任務。 1926年至1937年,先后聘請熊慶來、吳有訓、薩本棟、張子高、黃自清、周培源、趙忠堯、任志工等一批著名大師為物理系、理學院講學和教學。清華大學物理系和理學院已成為清華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有了這些“名師”,清華理學院的“弟子”不斷涌現。當時培養的杰出人才有:王淦昌、趙九章、王竹羲、張宗燧、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胡喬木、于光遠、林家橋、戴振峰、朱光亞、周光召、李正道、楊振寧、徐寶祿、段學福、陳勝申、華羅庚、袁漢清、王德熙、翁文博、楊遵義等,不下六十七十人,幾乎個個都成為了國內的精英。以及國外科技界。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以至于1955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時,數理化系一半以上的院士來自清華大學。
1932年清華大學物理系全體教職員合影
葉其孫的高尚人格是眾所周知的。王大珩說:“葉老師不僅教會了我知識,更重要的是,讓我一生受益的是,我從這位老師身上學到了愛國無私的人格。”
1928年,也就是清華大學物理系誕生三年后,葉啟蓀邀請研究X射線的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到物理系任教時,他給吳有訓的工資定得比清華大學物理系還高。以自己作為部門負責人的身份,以示尊重。在后來的工作中,葉其孫發現吳有訓有很強的工作能力,于是在1934年,葉其孫推薦吳擔任物理系主任。 1937年,葉其蓀辭去理學院院長職務,推薦吳有訓接任。葉其孫的辭職,既不是因為他無能,也不是因為大家都反對他,更不是因為他已經到了退休年齡。相反,他辭職時年僅38歲。他的辭職確實是一種禮貌和對有德之人的尊重。正是葉其蓀對人才的無私提拔,使吳有訓得以脫穎而出,后來成為中央大學校長和解放后的中國科學院第一副院長。
他們在清華大學共同任教20多年。這種密切合作和相互尊重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葉老師創辦物理系后,始終堅持學生團結一心,不分你我。當他們將來成為“兩彈一星”的帶頭人時,真誠團結的品質無疑是老師言傳身教的。
葉其孫與好友合影:從左至右:陳岱孫、史家陽、金岳霖、肖云、葉其孫、薩本鐵、周培源
葉其孫身邊名師云集,但心胸寬廣,從來沒有任何宗派觀點,也不搞近親繁殖。他對他的學生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30年,清華大學物理系第二屆畢業生畢業前夕,葉啟蓀對他們說:“我不擅長教學,所以幫不了你們。但有一點我我能為你做的就是,我請來教你的先生們都是好老師。”比我更好。”當時在場的馮秉全(華南理工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畢業四十多年后給葉其蓀寫信,深情地說:“我可能已經做出了過去40年犯了很多錯誤。但我可以安慰你的一件事是,我從來都不是學者,我從來沒有嫉妒過比我優秀的人。”在葉其蓀的一系列動作下,清華大學物理系已經過了開局——在西南聯大期間,理學院畢業生的能力已達到劍橋大學、巴黎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世界著名大學的水平。
這是1945年西南聯大大門照片
照片右側的大型二層建筑是西南聯大最大的建筑。這是一個大型圖書館,同時也是一個禮堂。其他都是教室和學生宿舍
這是學生宿舍的近景。學生們從左邊的井里取水來洗臉、漱口、洗澡和洗衣服。全年在戶外使用這口井水
愛孩子如兒子,視孩子如親人
清華園北校區7號
作為一名教育家,葉其蓀不僅尊敬老師,而且熱愛學生。王淦昌回憶道:“我和葉老師同時進入清華,他是老師,我是學生。葉老師非常關心學生,我經濟困難,沒錢回家,所以葉先生給了我回家的錢。”在清華就這樣,到了北大之后,他依然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 20世紀60年代的三年困難時期,國家為了照顧著名學者史上最牛初中物理老師,給他們“特供”牛奶,葉其蓀也在其中。然而,當他看到班上有學生浮腫時,他堅持讓學生喝自己的牛奶。他說:“我沒有什么可以幫助你的。你必須喝這個牛奶。”
北院七號,是葉其孫居住的地方。葉啟孫單身,雇了一個工人幫他做飯。許多年輕教授到他家吃飯,被譽為北校區第七飯團。每當北校區七號吃飯的時候,這里就成了討論校務最熱鬧的地方。來到北校區七號的,不僅有教授,還有葉啟蓀的學生。葉老師有一個小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有關學生及其先天特質的重要信息。清華大學教授于浩回憶道:“最了解我們學生的人是葉先生,別人很難做到這一點,他有時比你更了解自己。”
葉啟蓀不僅在課堂上教學,在生活上也非常關心學生。過年的時候,學生們被邀請到他家包餃子。學生們沒有地方住,葉先生就把他們留在家里。房子里經常住很多人,包括錢學森、錢三強等,他們都住在北院七號。
清華物理系第一屆畢業生只有四人,其中就包括王淦昌。其中三人出國深造,但抗戰期間均回國,分別在浙江大學、中央大學、交通大學任教。在國家災難中,學生和他們的老師一樣接受培訓。
清華大學物理系首屆畢業生
葉其孫僅存的遺物中,有三張泛黃的紙片。這是李政道在西南聯大的試卷,是葉老師批改的。李政道后來回憶說:“我雖然一直從事理論研究,但也很重視實驗,這是受葉先生思想的影響。在這次試卷上,我理論部分得了58分,滿分。”實驗分數為60分,部分分數為25分,滿分為40分。負責實驗的當時很傷心,所以給了低分,就通過了。”這件事也體現了葉老師對學生的關心。一張普通的試紙,保存了幾十年!
當大會收到兩個赴美留學名額時,他極力推薦了當時年僅19歲、讀大學二年級的李政道。這在當時引起了轟動,這個決定也徹底改變了李政道的人生。 。
李政道,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葉其蓀先生遺物中保存有李正道的試卷
葉啟蓀讀完當時只有初中文憑的華羅庚的數學論文后,力排眾議,讓原本在商店做會計的華羅庚成為了數學系的助理研究員。 。從此,我國數學界出現了一片輝煌。的星星。后來,每當華羅庚提起自己的恩師,他總是激動而深情地說:“一說起葉奇先生,我的眼淚就奪眶而出,他對我的愛是難以形容的。”
葉其孫還動員趙九章去德國學習氣象學和地球物理學,并要求錢學森去美國學習航空工程。此前,他特意邀請錢學森到清華大學和杭州筧橋機場學習一年。后來發生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李政道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華羅庚成為中國現代數學之父,趙九章成為中國衛星之父,錢學森成為中國導彈之父。葉其蓀安排出國留學的有中國光學先驅龔祖同、地震研究先驅傅成義等。
“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
從立項到新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用了5年零2個月,從原子彈到氫彈,用了2年零8個月。再過四年,人造衛星將發射上天。 “兩彈一星”不僅涉及核物理,還涉及空間物理、金屬材料學、空氣動力學、光學等諸多方面。
這支整潔而強大的科學家團隊奇跡般地創造出了比太陽還亮的光。但他們都是在中國最困難的歲月里培養和成長的,其中的領軍人物幾乎都是葉其孫。學生。
冷靜、坦然地投入國家危機
“十二九”運動期間,愛國學生組織南下請愿,組織自行車請愿隊南下。清華物理系的學生占比最大。葉啟孫暗中提供資金支持,并囑咐他們路上小心。他是唯一一位公開前往送行的教授。他起草了一份電報,譴責蔣介石的不抵抗和漢奸企圖在華北五省謀求自治。他為“12月1日”四位烈士主持葬禮,并組織法律委員會,指控國民黨殺害師生。他寫文章鼓勵知識分子、技術人員奔赴冀中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初期,葉其孫最親密的學生、曾擔任其助手的熊大震參軍,前往呂正操將軍率領的冀中抗日根據地。他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部隊制造烈性炸藥,制造了第一顆地雷和第一顆手榴彈,甚至遙控地雷也研制成功,為水雷戰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后留學之路,葉啟蓀派出一批清華師生突破日軍封鎖,進入冀中,為抗日游擊戰爭提供技術保障。他親自教授日語“我是傳教士”。與此同時,他本人在天津,在日軍的監視下,組織大學愛國師生秘密生產TNT炸藥、無線電發射機等,走私至冀中,供應抗日戰爭物資。 -日軍。后來,在平津、天津淪陷區,他仍然冒著白色恐怖的危險,暗中做了大量的抗日工作,派出大批科技專家奔赴抗日前線。葉啟孫甚至考慮親自去冀中解決技術問題,但被勸阻后放棄了。
葉其蓀(左三)、熊大震(左二)與抗日戰士
根據地居民連接礦山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葉其蓀十分關心根據地的學生,經常互通密函,給予了大力支持和幫助。葉啟孫用自己籌集的2萬多元購買了炸藥、雷管、藥品、通訊器材等物資。他完全不顧自己的安危,沖破封鎖線,將他們運送到了冀中區。葉其孫還在《唐詩》雜志上發表文章,動員全國有志青年支援冀中抗日軍隊。他還給出了如何安全前往冀中的方法。
大師風范永垂不朽
次年,在極左思潮下,發起“反漢奸運動”,指責熊大震是漢奸。在嚴刑逼供下,熊某承認自己是“CC特工”,并違心承認自己尊敬的葉老師就是派他來的“總特工”。熊大震被判處死刑,最終被殘忍地用石頭砸死,原因是“子彈要留著打敵人”。
當心愛的學生熊大真被冤死時,葉啟孫四處奔走為學生們洗清冤屈,卻不料自己受到了牽連。 1967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后,陸正操將軍受到挑戰。隨后,葉其孫的“間諜檔案”被曝光。熊大震的間諜案再次被提起,對葉其孫的審查也開始了。葉先生被關押在牛棚里。中央專案組認為,熊大震正在密謀對付陸正操,葉先生是幕后黑手。
熊大震送給葉先生的照片
1967年,葉其孫被軍委辦公廳以“CC特工”罪名逮捕。葉其孫在被關押期間,遭受了肉體上的折磨和人身侮辱。由于大小便失禁,被褥整天潮濕,衣服也很少換。為了緩解疼痛,他整夜坐著,雙腿浮腫,皮膚變黑變硬。
直到1972年5月,上級才宣布“葉其孫問題是敵我矛盾,應該按照人民內部矛盾來處理”。葉其孫沒有得到安置。此時,他雙腿浮腫,行走困難,還患上了嚴重的丹毒。
一年后,當證據不足,葉其孫還在校造反派的監視下時,這位71歲的老人,這位善良正直的老教授,這位為中國科學教育奉獻了一生的老科學家,變成了……面目全非。原本儒雅的葉啟孫,腰部已經彎成了九十度。但對于前來探望他的弟子,葉其孫卻從來沒有提及過他所受的苦難和委屈,就好像這些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一樣。有朋友來看望他,他從書架上拿出《歌書·范爺傳》,讀了一段范爺在逆境中的自述,表達了自己的心境:“怎能說我有被傲慢摧毀了?你們都應該“罪人拋棄它,但我一直做我自己的事情,我仍然可以找到它。至于無能為力,你可能不仔細理解。”他仍然頂著一張小臉,頑強地學習。單人床上堆滿了書。葉啟孫的人格、品質和哲學都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葉其蓀在北京大學
他的許多弟子,如王淦昌、錢三強等人,都是當時國家重要科技部門的領導。他們也關心老師的現狀,不過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他們的事業如此重要,但他們的地位卻并不岌岌可危。有一次錢三強在中關村路上遇見了葉先生。他一看到老師,立刻跑過去跟老師打招呼。葉先生一看到錢三強過來,立即說道:“趕緊離我遠點,躲起來。”來吧,別理我,不要再見到我。”葉啟孫已經是垂暮之年,不傷害自己心愛的學生,是葉先生為學生做的最后一件事。
1977年1月13日,葉其蓀含冤去世,享年79歲。
1987年公布平反文件。1992年,葉先生逝世十五周年,他的一生和成就終于得到了公正的評價。清華大學舉行首屆葉其蓀獎學金頒獎典禮。
1992年,王淦昌、王大珩、吳健雄等127位國內外著名科學家聯合呼吁清華大學為葉其孫銅像建造。
1995年,葉其孫銅像落成儀式在清華大學隆重舉行。銅像現安置于清華大學物理系。
2001年,葉其蓀傳記《中國科學技術的基石》出版。
1995年4月,葉其蓀先生銅像在清華大學落成。
葉其蓀終生未婚,沒有孩子,但他為中國的科學事業奠定了基礎。他的遺物保存在清華大學檔案室,他的記憶留在了一代代學子的心中。他一生沒有留下巨著,沒有宏大的教育綱領,沒有英雄豪言壯語,但中國的物理教育事業卻是在他的手中白手起家建立起來的。
新中國“兩彈一星”的締造者是他的學生,“諾貝爾獎”獲得者是他的學生,新中國各項科學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的許多人都是他的學生。他為我們民族復興培養了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因材施教,知人善任,把學生的培養與一個國家的大科學結構結合起來。他被后人公認為中國近代科技建筑的設計者。他將每個學生的不同才能和特點融入其中,這就是這座科學大樓的雄偉外觀。
大師的老師葉啟蓀
作者后記:
作者在編輯這篇文章的時候,其實心里還是挺不舒服的。葉先生一生教導弟子無數,其中不乏身居要職的弟子。然而,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沒有人能夠站出來維護或保護老師的尊嚴,葉先生平凡的昭雪是多么艱難和曲折。葉其蓀先生晚年的悲慘處境可以說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恥辱,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歷史是一面鏡子。如果不深刻反思,類似的悲劇仍然可能以各種方式發生。
參考文章:
清華大學小燕在線“長讀”致敬碩士生導師葉其蓀|50多位院士、10多位“兩彈英雄”
《葉其孫的貢獻與悲劇》劉克軒、胡勝華《但我今天才知道他的存在》柴靜
清華大學歷史博物館網站:葉其蓀的教育思想與實踐
人民網:誰培養了十幾位“兩彈英雄”和50多位院士?
圖片來自網絡
聲明:本文由吳思禮(ID:)原創發表。如需轉載,請提前聯系我們獲得授權,并注明原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