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功的教案和相關例題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么是功,知道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會計算做功。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初步學會從物理的角度去分析日常現象中的功。
2. 樂于探索科學原理,有助人為樂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什么是功,會計算做功。
教學難點:理解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舉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功。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二)新課教學
教師活動:請學生看課本P65想想議議。并引導學生明確做功必須具備的條件。并板書。
學生活動:看書并思考,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教師活動:做演示實驗,推空桶、提水、拖地、搬桌子等,問學生做的是功嗎?并說明為什么?并引導學生歸納出做功必須具備的條件。并板書。
學生活動:觀察實驗并思考,積極回答問題。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在什么情況下不做功?并板書。如:1. 推而未動;2. 物體移動但力的方向與移動方向垂直;3. 物體由于慣性而運動;4. 物體有移動的距離,但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等。并讓學生舉例說明不做功的情況。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活動:講解例題并讓學生分析解答。并讓學生講講自己身邊的功和不做功的實例。
學生活動:認真聽講并解答題目,討論并回答問題。
(三)課堂小結
1. 什么是功?做功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2. 什么情況下不做功?
3. 如何計算功的大小?
學生活動:回憶本節課的內容,回答問題。
(四)隨堂練習
教師活動:布置與本節課相關的練習題,并講解部分典型題。
學生活動:認真做題,積極回答問題。
四、板書設計
第三節 功
一、什么是功?對物體施力且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生位移。
二、做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沿力的方向通過一段距離。簡稱有力,有距離。(缺一不可)
三、不做功的三種情況:1. 推而未動;2. 物體移動但力的方向與移動方向垂直;3. 物體由于慣性而運動;4. 物體有移動的距離,但沒有受到力的作用等。
四、功的計算公式:W=FS(F是力,S是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五、例題及分析(略)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一、教學目標
1. 知道什么是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2. 能運用功的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 經歷探究功的大小的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和過程,培養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究影響功的大小的因素。
難點:理解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
三、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復習引入新課
(1)什么是力?什么是距離?
(2)舉例說明物體受力后移動的距離不同,力對物體是否做功?
(3)學生討論并總結:什么情況下力對物體不做功?做功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2. 進行新課:探究影響功的大小的因素
(1)猜想與假設:影響功的大小的因素是什么?怎樣科學地探究?
(2)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根據實驗目的和猜想,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記錄數據并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3)評估:交流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評估實驗中的優缺點。
3. 知識應用:例題講解和變式訓練
4. 課堂小結:學生自己總結功的知識點,學習方法,心得體會等。
四、作業布置:課后練習冊相關練習。
相關例題:
1. 如圖所示,用大小為F,與位移成30°角的拉力F拉質量為m的物體沿水平方向移動了s距離,此過程中拉力F對物體做的功為( )
A.B.C.D.無法確定
【分析】
根據功的公式$W = Fs\cos\theta$求解拉力做的功。本題考查了學生對功的計算公式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功的計算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含義要理解。
【解答】
解:由題意可知,拉力$F$與位移$s$的夾角為$30^{\circ}$,則拉力做的功$W = Fs\cos 30^{\circ} = \frac{1}{2}F$;故B正確,ACD錯誤。故選B。
故答案為:B
初中物理功的教案
一、教學目標
1. 掌握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理解什么是功;
2. 知道功的計算公式,并能利用該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3. 了解功的原理,知道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與做功多少、做功快慢無關。
二、教學重點
掌握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三、教學難點
理解什么是功,并能夠靈活運用功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用具
黑板、粉筆、習題、實物投影儀等。
五、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通過復習上節知識,引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進而引出新課內容。
2. 講授新課:通過講解和學生的討論,使學生理解什么是功,并掌握功的計算公式。
3. 課堂練習:通過習題的練習,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功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例如:某人用200牛的力豎直向上提起重250牛的物體,則力的作用效果?(不計空氣阻力)
4. 歸納總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自己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并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點及難點。
5. 布置作業:通過作業使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例如:某人用200牛的力豎直向上提起重500牛的物體,則物體受到的合力是多少?方向如何?物體將怎樣運動?
六、板書設計
一、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
1. 有力作用在物體上;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
二、功的計算公式:W=FS
三、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
四、課堂練習:略。
五、作業:略。
常見問題:
1. 什么是功?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么?
答:功等于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有力作用在物體上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了一段距離。
2. 如何利用功的計算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答:根據功的計算公式W=FS,如果已知力F和距離S,那么就可以利用公式求出功的大小。如果已知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S,也可以利用公式求出物體在這個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因此,可以利用這個公式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 使用機械能省功嗎?為什么?
答: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這是因為使用機械時,人們所做的額外功不僅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所以使用機械不會省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