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獲得者、清華數學系院長周樹云
周樹云,1979年生,2002年專科結業于復旦學院,2007年于日本加洲學院伯克利校區獲得博士學位。2008年至2012年,在日本勞倫茲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先后任“先進光源”博士后研究員、材料科學部項目科學家。2012年,任北大學院化學系副院長,榮獲中組部“青年萬人”計劃。2013年,獲得“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2016年12月,升任長聘院士。
多年來從事匯聚態化學實驗研究清華大學物理實驗,主要借助基于同步幅射光源、超快激光及自由電子激光器等先進光源的多種尖端實驗技術,在低維量子材料的電子能譜及超快動力學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目前已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包括《自然》《自然??材料》《自然??化學》和《自然??通信》雜志文章10篇、《物理評論快報》文章7篇,并著有書章2節。承當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973”計劃課題等研究項目。
2017年2月28日清華大學物理實驗,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一
張整潔的辦公桌,一面寫滿符號和公式的黑板,兩個裝滿專業書籍的大書房,周樹云的辦公室其實沒有一絲多余的雜物。
訪談當日,周樹云剛從外省出席一個學術大會回去;專訪前的半個小時,她剛才跟中學生討論了下一次到美國同步幅射光源的實驗計劃;專訪結束后,她要匆忙趕去接女兒下班。科研、教學、家庭,這三項事務讓周樹云的每三天都過得繁忙而充實。
▲周樹云(左四)獲得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圖源:新華網)
2017年2月28日,周樹云參加第十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頒獎儀式。對于這次得獎,周樹云很淡然:“我謝謝同行們對我過去工作的認可,這個獎也是對我繼續努力做出更好工作的一個鼓勵。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讓一些男性研究人員步入公眾視野,對于提高學生的信心和促進男性在科學領域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化學是我一生摯愛的事業
從中學時代起,周樹云就對化學很感興趣,并對熱學、電學等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讀學院時,決然選擇了數學系,師從朱邦芬教授,由此踏上科研求索之路。結業后遠渡重洋,成為加洲學院伯克利校區的博士生。而曾經有建樹時,決然決定回歸母校完善研究小組,開始了對新型二維材料和異質結構的電子能譜的研究。十五年來,在科研的公路上,周樹云走得塌實且堅定。
談及自己的研究領域,周樹云笑容道:“我是在跟朱邦芬老師做專科結業設計的時侯開始對匯聚態化學研究形成濃濃興趣的。”凝聚態化學研究的是材料中的數學,與現今的信息技術發展密切相關。“現在計算機的發展進步得益于對硅半導體的應用開發,我們的研究就是希望能研發出更好的材料去促進信息技術的發展進步。新型二維材料在這方面具有重大潛力,深入理解其中的基礎數學將有助于找到性能愈發優異的材料,使其在未來發揮巨大的應用潛力。”
做科研如同是在科學秘境中探險,其中的公路必然會碰到挑戰和磨難,也必將是漫長而艱難的。“建立獨立研究組的前幾年是最困難的時侯,從一個空白的實驗室開始,帶著一些年青的博士生,從搭建儀器設備到率領她們做實驗,剛開始的每一步都走得很艱辛,然而這個過程也最能迸發一個人的潛力。”但周樹云異常堅定,“無論遇見如何的困難,我都未曾想過舍棄,數學學是我摯愛一生的事業和選擇!”
▲(a)角區分光電子能譜直接檢測到的第二級狄拉克錐。(b)石墨烯的原始狄拉克錐和第二級狄拉克錐能帶示意圖。(由周樹云研究組在線發表于《自然化學》,展示了范德華異質結豐富的化學特點。)
“做科研是探求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創新自然是艱辛的,但只有這樣才能有樂趣!”周樹云追憶說,“我的一個中學生在做石墨烯/滲碳硼范德華異質結構的課題,努力了三年克服了重重困難,最后總算啃下了這塊硬骨頭,得到了挺好的實驗結果。我想當時那個喜悅是外人很難感受到的。”科研就是這樣,過程坎坷漫長,但其中不斷出現的一些意外和驚喜會給你無盡的動力,推著你一步步往前探求追求。“做最前沿的研究不可能順風順流,挑戰總是在所難免。對我而言,做科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去享受探求未知領域的樂趣。”
中學生成長公路上的良師和益友
日本加洲伯克利是周樹云待了六年的地方。獲得博士學位以后,她成為了法國勞倫茲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同步幅射光源“先進光源”的博士后研究員和材料科學部的項目科學家。前途閃耀的她在2012年選擇回歸母校化學系做了一名老師。“清華的大專生很優秀,在國際上也深受認可。并且我們博士生的整體研究水準和學術名聲還有不少可以提高的空間。”周樹云說,“國內科研的軟硬件設施都在增強,假如有更多的人選擇回到北大率領我們優秀的中學生做科研,未來我們的研究水平一定會大大增強。我希望自己能為這件事做一點微小的貢獻。”
周樹云從歸國后就開始率領博士生做科研,同時擔負著大專生的教學。提到自己教的大專生課程《基礎數學學原理與實驗2》時,周樹云說,對于大專生來說,扎扎實實打好基礎就能為未來舉辦科研做打算。北大的中學生有挺好的基礎,但還要有更大的科研自主性。做好科研一是要有興趣有動力,要真正想去探求一些事情;二是要勤勉思索,敢于做他人沒做過的事。大專生的培養重點就在于打好基礎,讓她們體驗到做科研的樂趣,迸發其做科研的興趣;而博士生就是要鼓勵其獨立思索,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周樹云與中學生交流。
“雖然周老師對我們要求很嚴格,而且她對我們的學習生活非常關心。”周樹云研究小組正式結業的博士生王二印說,“周老師每周都和我們研究小組的朋友有一次組會,也會單獨和我們每位人交流。”很快就要結業找博士后工作的他提起周老師時滿滿的都是感激。“周老師給我提供了很多有關未來方向選擇的建議,給了我好多幫助和支持。”
在好多中學生眼中,周樹云就是同學兼導師。在科研上給以指導,幫助她們改論文、申請獎學金和出國合作交流的機會,在生活上給以她們無微不至的關心與關愛。“周老師勤勞、有韌勁,她很年青也很優秀,跟隨她做研究一定大有收獲。”博士二年級中學生張紅云毫不掩飾她對周老師的崇敬。“周老師跟我們沒有代溝,她會記得我們每位人的項目進展情況,會關心我們生活的點滴、指導我們的學術,也會跟我們喝水聊天八卦,像普通同學一樣。有三天半夜只有我一個人在實驗室做實驗,在我感覺很孤單、很擔心的時侯,周老師推門進來。見我是一個人在這兒便留出來陪我一起做實驗。那時侯認為非常溫暖,有她在,我如同有了無窮的動力。”
“每天不到八點,周老師送完小孩念書后就早已來到系里開始了三天的工作。她對待科研和工作永遠這么勤勞、敬業!”張紅云說。
提及自己的博士生們,周老師很是自豪,“他們都很優秀、很努力,如今早已能開始獨立舉辦一些科研項目。”對于中學生們的喜愛和崇敬,周老師笑容著說,“我希望能拉近跟中學生之間的距離,在開放自由的氣氛下討論學術、科研和生活。我也期盼她們中的有些人可以做得比我們更好。只有不斷趕超,能夠促進科研一步一步地往前進。”
女人做科研,沒有不合適
“我當然很辛運,由于我的博士導師亞歷山德拉??蘭扎拉()就是一名女院士。我在伯克利加洲學院讀博期間,她從零開始構建研究小組,取得優異的研究成果,同時她也構建了家庭、照顧好小孩,將工作和生活處理得井井有條。所以,女人適不適宜從事科研從來都不是我考慮的問題。我只須要問自己喜不喜歡科研,能夠從科研中得到一些樂趣和成就感。”周樹云這樣評價自己所從事的科研事業。而歸國做班主任,教大專生基礎課程也有這方面的考慮。“物理系的女孩極少,女班主任更少。我希望女同學們在學習、生活上遇見困難時,我能給他們提供一個訴說和解決問題的機會,想給他們正面的影響,告訴他們女孩一樣可以兼具科研與家庭。”
“我認為做科研享有很大的自由,你的視野、努力和毅力決定你想要達到的高度。”提到怎樣兼具工作和家庭,周樹云說,兒子小的時侯,怎么平衡工作和生活確實須要一些智慧。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每位階段有不同的優缺,我們須要做的是,遵照自己的內心,把主要精力放到最重要的事情上。雖然在某個時刻我們不得不在某件事情上放慢步伐,只要能始終堅持努力,我們總會有足夠的機會可以迎面趕上。更多男性科學家:
在周樹云10個人的研究小組中,一共有兩名女孩。博二的女孩張紅云直言,“很多人覺得女孩在科研后期會力不從心。所以我選擇做科研雖然受到周老師的影響。她經常跟我們分享她在科研、家庭、生活上的事情,用她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女孩應當有事業,做科研的女人一樣會有挺好的家庭生活,要對自己有信心。周老師是我的榜樣。我希望自己之后能與她一樣,在科研的公路上找到自己拼搏的方向,堅定地走下去!”
對于未來的發展,周樹云目標注晰:“二維材料和異質結構是我感興趣的新興前沿研究領域,還有好多我想要繼續探求的奧秘,我希望能從中得到更多的樂趣和成就感。”
▲2016年10月28日,在北大學院第二次人才工作大會上,周樹云就“青年人才成長與面臨的挑戰”問題作交流發言。
堅持夢想,永葆初心,在科學的秘境中,周樹云仍然腳步堅定、孜孜不倦地探求著屬于自己的寶藏!
·氧分子網()綜合整理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