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學科學之大氣壓的威力圖文發(fā)布時間:2021/6/1615:27:23訪問量:
在提水的時侯,我們能感遭到水的重力;在用手掌互相對搓時誰發(fā)現了大氣壓強的值,我們就能感遭到磨擦力;在游泳的時侯,我們能感遭到來自水的阻力。并且生活在月球上的我們,卻完全領略不到大氣的壓力。此時你可能滿腔錯愕,不禁要問大氣壓真的存在嗎?
雖然早在1643年,托里拆利就早已發(fā)覺了大氣壓的存在。他把一端封閉的玻璃管裝滿水銀,排盡空氣,用腳趾夾住開口的一端,倒轉裝入盛有水銀的槽里。他發(fā)覺,管內水銀開始增長流入槽內,停止時,水銀液柱與槽內水平液面的高度差約為760mm。
假如玻璃管的兩端都是開口誰發(fā)現了大氣壓強的值,管里的水銀才會全部流到槽內。但管內的水銀保持靜止狀態(tài),且下部呈現真空,即便有外力的存在,這個外力就是槽內水銀面上的空氣壓力。除了這般,他還測出了大氣壓的值:即一個標準大氣壓等于760毫米高的水銀柱的重量,它相當于一平方分米面積上承受1.0336公斤重的大氣壓力。若果此時你還是困惑不解,就瞧瞧下邊的科學小視頻吧!
“倒不出的水”科學實驗視頻
“倒不出的水”科學實驗視頻似乎托里拆利證明了大氣壓的存在,但他做的實驗卻鮮為人知,人們仍然不相信有大氣壓的存在。直至1654年奧托·馮·格里克做了“馬德堡半球”實驗,大氣壓才被人們熟知了解。三天,他和助手做了兩個半球,半徑約為37分米,并請來一支隊人馬,在市郊做起“大型實驗”。實驗場上圍觀了許多人,熙熙攘攘非常熱鬧。
格里克和助手把兩個半球合在一起,使其密不漏水,之后用抽氣機把上面的空氣抽掉,使球內形成真空的狀態(tài)。在每位半球的左右兩側分別栓了四匹馬,往相反方向拉,結果銅球紋絲不動。最后,用了16匹大馬,銅球才一分為二。
民眾百思不得其解,紛紛尋問。格里克解釋道:在沒有抽氣前,我們可以毫無吹灰之力的將銅球分開。這是由于半球的外部壓力等于內部壓力等于大氣壓。但抽氣后,銅球內部是真空狀態(tài),此時銅球的外部壓力小于內部壓力,就似乎大氣壓“壓”住了兩個半球,必須用較大的力能夠拉開。馬德堡半球實驗向大眾證明了大氣浮力是存在的,而且非常強悍。
既然大氣壓的力量這么強悍,為何在生活中我們完全領略不到呢?這是由于人類體內也有浮力且和大氣壓相等,二者之間不存在壓力差,故未能感遭到大氣壓的存在。但大氣壓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高度降低而降低,且大氣壓的值與所在地點、天氣、季節(jié)、的變化有關。諸如:陰天大氣壓比晴天高,冬天比夏季高。
大氣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的好多活動都離不開大氣壓。像鉛筆吸墨水、吸管吸啤酒、針管吸藥液以及吸盤的應用等等都和大氣壓有關。其中人們還利用大氣壓設計了高壓鍋、活塞式抽水機、離心式油泵等。
其實大氣壓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我們可以通過趣味爆棚的科學小實驗來證明大氣壓的存在,見證它的威力。
科學實驗一:“乒乓球+塑膠瓶”簡易材料的組合,在大氣壓的“助力”下,會發(fā)生哪些奇妙的現象呢?
浮不起的兵乓球
科學實驗二:瓶子倒立不漏氣?是魔術,還是另有離奇?
紙片提水
科學始于生活又低于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象,常常蘊藏著科學道理,學習科學要擅于觀察、善于發(fā)覺。假如想要曉得更多有趣的科學故事,請持續(xù)關注四川省科學技術館。
(供稿:魏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