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體所受的壓力與受力面積之比稱作浮力,浮力拿來比較壓力形成的療效,浮力越大,壓力的作用療效越顯著。下邊是學習啦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數學浮力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化學浮力教學設計篇一
教學目的
1.理解壓力的概念,曉得壓力的作用療效眼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把握浮力的概念,曉得浮力的估算公式,國際單位制西醫強的單位及其意義,會進行浮力的簡單估算。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1.請朋友們閱讀本節課文開頭的“?”和圖10—1,猜一猜二人對雪的壓力差不多,為何一個人陷下去了,另一個人沒有陷下去?
2.請朋友們觀察自己的書包帶子。想一想平常背書包時,認為寬帶子好,還是系帶子好,為何?
對以上問題,可能朋友們如今還不能得出正確結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確,要經過事實來檢驗。朋友們學習了本課的知識,都會得到滿意的回答(板書課題:第十章浮力液體的浮力第一節壓力和浮力)。
二、進行新課
1.請朋友們在草稿本上畫出下述各圖中物體對表面的壓力示意圖。
同時請三位朋友在黑板上畫,兩人各畫一圖(有意識地請能正確畫出的朋友,便于以此講解壓力的概念)。朋友們畫圖時,班主任可走到中學生中去,來回巡視,了解中學生畫圖中的錯誤。
2.中學生停筆后,先講評下邊中學生畫圖情況,之后講評黑板上畫的圖,進行糾正,并用白色粉筆把壓力突出下來。請朋友們思索后舉手回答,以上圖中物體對受力表面的壓力有哪些共同特征?
啟發中學生回答出:壓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壓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班主任重復一遍中學生的回答(板書:壓力:垂直壓在物體表面上的力稱作壓力。)
4、學生分組做課本圖10—3壓力小桌的實驗,并述說浮力的概念。
(l)介紹實驗器材、實驗步驟和要觀察的現象。
首先照圖10—3甲做,觀察壓力小桌深陷塑膠泡沫的深度。之后照乙圖做,比較與甲圖有哪些不同,又有哪些相同(受力面積不同,壓力相同),觀察壓力小桌深陷塑膠泡沫的深度。最后請朋友們回答圖下邊的圖注中提出的問題,并得出推論。(板書:“壓力作用的療效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
(2)照圖10-3甲那樣,放上一個破碼和放上兩個破碼,想一想塑膠泡沫遭到的壓力相等嗎?
塑膠泡沫的受力面積相等嗎?觀察壓力小桌深陷塑膠泡沫的深度。實驗后由中學生得出推論。(板書:“壓力作用的療效還跟壓力的大小有關?!?
(3)述說浮力的概念
壓力作用的療效除了跟壓力的大小有關,還跟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為了比較壓力作用的療效,化學學中引人浮力的概念(板書:浮力)。
述說:要比較壓力作用的療效,應取相同受力面積上遭到的壓力,化學學中把單位面積上遭到的壓力稱作浮力(板書這一定義)。
(4)浮力的估算
例:一臺機器重1000牛頓,與地的接觸面積是2米2,這臺機器對地面的浮力是多大?
請朋友們說一說該如何估算?
中學生回答后班主任總結:浮力等于壓力乘以受力面積。
(班主任板書:浮力=)
告訴中學生,化學上用戶表示浮力,用F表示壓力,用S表示受力面積。請中學生在黑板上寫出用字母表示的浮力公式:
P=
(5)述說浮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面積的單位是“米2”,浮力的單位是“牛/米”(板書:浮力的單位是“牛/米”,又叫帕斯卡人該單位讀作“牛頓每平方米”,它有一個專門名稱稱作帕斯卡,簡稱帕,帕斯卡是美國科學家,為了記念他在數學學研究方面做出的貢獻,以他的名子作為浮力單位的名稱。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積上遭到的壓力是1牛頓”。
寫出“5帕”,指導中學生說出它的意思是:每平方米面積上遭到的壓力是5牛頓。列出課文中一張報紙子置于桌面上對桌面的浮力和成年人躺臥在地面上時對地面的浮力。
請朋友們借助剛學的浮力公式、單位,估算下邊所述例題。
5.例題:
〔例題〕:按照課本圖10—4和圖10-5所給條件,比較芭蕾舞藝人腳尖和小象對地面的浮力,那個大?
班主任一邊念題,一邊請朋友們看圖,并思索,念完題后,請中學生說出已知條件,班主任寫在黑板上,借助公式P=進行解答。
解題過程中和解題完后進行評講,指出單位必須使用規定的單位:力用牛頓,受力面積用米?,所得到的浮力單位才是帕斯卡。
三、歸納本課的內容和課堂鞏固練習
1.借助黑板上的板書,簡明籠統地把本課所學知識表述一遍。
2.請中學生對課本的圖10-1問題做出回答;再請一位中學生說一說書包帶子寬的比窄的好的理由。
3.討論章后習題第5題。討論后班主任補充、完善。
4.班主任把玻璃杯開口向下和開口向上的兩種方法放到細砂上,請朋友們說出觀察到的現象。并回答為何會有這些現象?
四、布置作業
1.對第一節教材后的練習第1、2、3、4題進行思索。把你的思索簡略地寫在題目的對面,下節化學課時打算課內回答。
2.把節后練習的第5、6題做在作業本上。
提示:在做練習第6題之前,思索一下:
1米2=分米2,1分米2=米2,這么150分米2=_____米2。估算時,要用科學記數法。
第2課時
一、復習第一課時所學知識
1.哪些叫壓力?壓力的作用療效跟什么誘因有關?
2.哪些叫浮力?寫出估算浮力的公式和浮力的單位。
3.回答第1課時布置的思索練習題。
4.說出你測數學課本1張紙對桌面的浮力的辦法。
以上問題,均由中學生回答,由另外的中學生補充、糾正。之后由班主任進行評講。
二、進行新課
1.按照中學生對玻璃杯開口向下和開口向上兩種情況置于細砂深陷細砂深度不同的回答,引導中學生剖析:玻璃杯對細砂的壓力不變,玻璃杯對細砂的受力面積發生了變化,使玻璃杯對細砂的浮力發生了變化。(板書:減少和減小浮力的辦法)
2.述說
(1)任何物體才能承受的浮力都有一定的限度,超過這個限度物體將會被壓壞。
(2)舉例:房子建設中,樓層修得越高,樓體對地面的壓力就越大,假如墻基的受力面積不足夠大,房屋對地的浮力就很大,可能會使地面塌陷,房屋被毀,導致損失,所以修筑高樓大樓,必須加寬地基,以減少房屋對地面的浮力。
(3)讀圖:中學生閱讀課本圖10一6利用大氣壓強的例子,讀后說一說輪式拖拉機和雪上客機是采用哪些辦法來減少浮力的?班主任對中學生回答補充、完善后板書“在壓力不變時,借助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少浮力?!?span style="display:none">8EX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3.實驗:
(1)中學生當堂實驗:
朋友們桌上放有一小塊香皂、有一條較寬的塑膠帶和一條細絲線,請朋友們先想一想,之后做一做,看怎么能夠較容易地把香皂塊切斷?做完后舉手發言,說一說你的做法和你這樣做的理由。
(2)班主任演示實驗:
分別用鈍刀口和鋒利刀口的剪子剪硬紙片或碎布。
用斷了尖和沒有斷尖的錐子向硬紙片穿孔。
做時請朋友們觀察,哪些剪子容易割斷繃帶?哪些錐子對硬紙片穿孔較容易?
由以上學年當堂實驗和班主任演示實驗,引導、啟發中學生得出推論,班主任板書:“壓力不變時,借助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浮力。”
(3)讀圖:中學生閱讀課本圖10—7,讀后說一說圖中所述的是采用哪些辦法來減小浮力的。
三、鞏固練習(課堂討論)
1.第1課時完后,布置朋友們做課文后的練習第2、3、4題。請朋友們借助小組討論的機會,說一說你是怎么答的,通過本課的學習,回答:為何啄木鳥關嘴變鉤了,就不能成為“森林大夫”了?為何說駱駝是“沙漠之舟”?
2繼續討論章后的習題第6題,比較梯子和木板,那個對冰的浮力小?
四、歸納本課內容
1.班主任復述本課的學習過程
班主任備考提問~講述~同學們當堂實驗和老師的演示實驗~同學們的分組討論。
2.中學生自己歸納本課內容:說一說減少和減小浮力的辦法,并各舉1~2例。
3.班主任小結:壓力不變時,借助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少浮力;壓力不變時,借助減小受力面積的辦法,可以減小浮力。在日常生活中和生產實際中,要按照不憐憫況和須要采取恰當的辦法來減少或減小浮力。
五、布置作業
1.閱讀課文,并聯系實際列舉l~2個反例。
2.把章后習題第1、2、3題做在作業本上。要求注意書寫格式規范、公式、單位正確。
3.思索第一節課文后的“想想議議”,可以相互討論,看誰說的辦法多。
化學浮力教學設計篇二
一、神奇的實驗,設疑激趣,引入課題
“踩豬肉”實驗,設疑“不會輕功,而且把腳踏在蛋上時,蛋卻沒有破,為何?”
二、實驗導航,手腦并用、新課講授
(一)壓力
1、從“踩豬肉”實驗中,剖析豬肉的受力情況——雞蛋遭到壓力。
2、垂直作用在物體表面上的力叫壓力,用F表示。
3、壓力與重力的關系。
(二)浮力(壓力的作用療效與什么誘因有關呢?)
1、設疑“由以上現象推測:假如一頭小象站在那盤豬肉上,結果會是怎樣樣呢?假如一個人站在一個鵝蛋上,結果又會是怎樣樣呢?”
2、引導中學生,討論,剖析獲知:壓力的作用療效與壓力大小、受力面積有關。
3、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療效與什么誘因有關?
①在圖中圖(a)、(b)受力面積相同,但壓力不同;圖(a)、(c)壓力相同,但受力面積不同。
②由實驗觀察可知,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_大_,壓力的作用療效越顯著;當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_小_,壓力的作用療效越顯著。
(三)小結浮力
1、定義:數學學中,把單位面積上所遭到的壓力大小稱作浮力。
2、公式:
3、單位:F—壓力—牛頓(N)
S—受力面積—平方米(m2)
p—壓強—帕斯卡(Pa)
4、單位:帕斯卡(Pa),1Pa=1N/m2
(四)浮力的估算
(五)減小浮力和減少浮力
①分析生活事例:
②結論
減小浮力的方式:
(1)__受力面積__一定,減小___壓力_
(2)___壓力__一定,減少__受力面積_
(3)既__減小壓力__同時又___減小受力面積___
減少浮力的方式:
(1)___受力面積___一定,減少___壓力____
(2)___壓力___一定利用大氣壓強的例子,減小__受力面積_____
(3)既__降低壓力_同時又_減小受力面積_
③講練結合,有機拓展、回歸生活:減小浮力和減少浮力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