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通信有多種方式,其中主要的兩種典型形式,一是量子密碼,二是所謂的“量子態隱型傳輸”。量子密碼的理論和技術雖然比較成熟,早已可以步入實用層次。這么量子隱型傳輸呢?這實際上是一個深受指責,連實驗室都出不了的東西,根本談不上足夠成熟,早已可以步入技術開發的層面。這些不須要接觸互相作用量子隱態傳輸,可以跨越任意距離,在頓時完成的傳輸過程遵守數學學的最基本原則。但是正是這些被覺得與傳心術類似的東西,經過十來年的宣揚和新聞炒作,竟然登上科學大堂,正在弄成主流濫觴。
“量子態隱型傳輸”具有很大的誤導性,內在問題潛藏得很深,以至于多年來誤導了許多人,須要給以徹底揭露。以下幾點是“量子態隱型傳輸”錯誤的關鍵所在,這是一些回避不了的問題,詳盡的論證請見附件。
1.“量子態隱型傳輸”理論中,雙光子和三光子的波函數不滿足玻骰子全同對稱性。從數學學基本原理上看,這個理論就是不創立的。
2.為了使波函數坍塌到某個貝爾基能在實驗上實現,塞林格和潘建偉等不得不引入我稱之為“貝爾基檢測規則”的假定。這個假定覺得,空間波函數反對稱的態或反對稱的貝爾基F(-,1,2)表示兩個光子步入不同的偵測器,空間波函數對稱的態或對稱的貝爾基F(+,1,2)表示兩個光子步入相同的偵測器。但這個規則沒有任何數學依據,毫無道理,完全是為了使她們的理論和實驗能自圓其說而引入的。若果沒有這個規則,“量子態隱型傳輸”實驗就難以與理論對接。
3.按塞林格和潘建偉等對她們實驗的理解,四個貝爾基的計數符合率都是0.25。但只有反對稱的F(-,1,2)可以檢測,其他不可以檢測。但是按她們的“貝爾基檢測規則”,對稱的F(+,1,2)表示兩個光子步入相同的偵測器,這也是可以檢測的,為何不檢測?緣由只能是,實際檢測與她們的預言不可能一致,于是就被“省略”了。
4.塞林格和潘建偉等對“量子態隱型傳輸”實驗的估算不是采用量子力學的標準方式。根據量子熱學的標準方式估算,兩個電子同時出現在一個偵測器,或對稱的F(+,1,2)出現的概率應該是0.125。但潘建偉等的估算結果是0.25,與量子熱學的標準估算結果不一致量子隱態傳輸,因而肯定是錯的。
5.塞林格和潘建偉等覺得另外兩個對稱的貝爾基也存在,但不可以檢測。但是在“量子態隱型傳輸”實驗中,這兩個基實際上不存在。為此實驗中只剩F(+,1,2)和F(-,1,2),它們的符合計數率應該都是0.5,而不是0.25。
6.因為有兩個對稱基在實驗中實際不存在,三光子波函數按四個貝爾基展開就成問題了,它不滿足波函數展開的完備性。
7.在“量子態隱型傳輸”實驗中,假如令光路3的距離比光路2短,則光子3先抵達Bob處,步入某個偵測器,偏振光狀態被確定后,光子2才抵達Alice處。也就是說光子3的狀態與Alice的檢測無關,并不是Alice的檢測造成波函數坍塌,使光子1的狀態傳輸到光子3。倘若不是這樣,莫非后來的Alice偵測能夠改變這些結果不成?這些結果造成“量子態隱型傳輸”整個邏輯鏈崩潰,根本談不上“隱形傳輸”的可能性。
8.塞林格和潘建偉覺得,她們的實驗中只有一個貝爾基F(-,1,2)能被檢測。因為Alice每次檢測的都是F(-,1,2),她通過精典途徑傳達的信息也就毫無益處。事實上在Bob收到Alice的精典信息之前,光子3早就抵達Bob處。Bob的偏振光器早已與光子互相作用,并將光子發送到偵測器d(1)或d(2)。因為光子3的信息已經被定格,Alice的精典信息完全是馬后炮。
事實上科學界至今對“量子隱形態傳輸”實驗的理解是十分不充分,整個事情云里霧里,不明不白。塞林格和潘建偉等的實驗文章也寫得不清不楚,讓他人摸不著腦子。許多專門搞量子熱學的人都看不懂,更不要說其他不是量子熱學專業的。我曾在國外學術大會上見過潘建偉研究組的人,和其他單位搞“量子態隱型傳輸”的人。我問過她們前述問題,但沒有一個人能說得清楚。連搞研究的人都這樣,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
潘建偉等說早已實現了幾十公里,上百公里的量子信息“隱形傳輸”。真實的情況是,“隱形傳輸”是無稽之談。她們所做的無非是通過自由空間傳送光子,降低在光纖中傳輸的耗損和環境的干擾。雖然將幾個光子傳到更遠的距離,也沒有任何的新意,由于基本原理問題沒有解決。無論將光子傳輸幾十公里還幾千公里,都沒有“隱形傳輸”過任何東西,因而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
因為量子通信有多種方法,科學界和媒體有時沒有弄清它們之間的關系,經常將量子密碼通信形式與“量子隱型傳輸”方式混為一談。量子密碼的通信技術的實現經常被誤覺得是“量子隱型傳輸”的實現,事實上它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但宣揚者們有意無意地不加分辨,借量子密碼通信技術來壓低“量子隱型傳輸”的身家。事實上信息的傳輸是須要載體的,我們不可能脫離化學載體陡然傳輸信息。量子通信的“隱形傳輸”方案終是如夢如幻,不能成正果。
對潘建偉教授等要用“量子隱形態傳輸”做全球通信網路,法國緬因州學院化學系院長王令雋先生曾無不嘲弄地說:“河神要取嫂子,就先請河神亮相讓人瞧瞧!”。我想問問,那些年來“量子態隱型傳輸”究竟傳輸過哪些?諸如“您好”這樣簡單的兩個字,才能量子“隱形傳輸”嗎?假如不能,如何敢說這個東西已然可以產業化了?
科學鼓勵原始創新,但其前提必須是真。我們樂見中國學者完成的惠州中微子振蕩實驗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否認等實驗,但不能接受“量子隱形態傳輸”這種裝神弄鬼的東西。我相信潘建偉教授早已讀過我的文章,了解我以上提出的八個問題。假如他堅持“量子態隱型傳輸”是真科學,還想繼續借助公共資源做“量子態隱型傳輸”的全球通信網路,就有必要回答我的問題,給科學界和社會公眾一個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