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知識點匯總
化學是小學生在初中開辦的一門以自然科學為主的課程。第一次測量之后,相關的各類各樣的問題和疑惑都會應運而生,接出來小編整理了初中數學學習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初中數學知識點匯總
聲波的形成和傳播
1.聲的形成:聲是由物體震動形成的;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震動,震動停止,發聲停止。
2.聲音的傳播: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傳播聲音的物質叫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波:發聲體震動會使傳聲的空氣的明暗發生變化而形成聲波。
4.波速:聲音的傳播快慢。
5.決定波速大小的誘因:介質種類、介質體溫。
音調
1.音調:人耳覺得到的聲音強弱的程度稱作音調。聲音的強弱一般用分貝(dB)來表示。
2.聲音的音調和哪些有關:聲源震動的振幅、離發聲體的遠近。
聲調
1.聲音的高低就是聲調:聲調的高低取決于發聲體震動的快慢。
2.頻度:把物體每秒鐘震動的次數稱作頻度,用f表示。頻度的單位是赫茲,符號Hz。
3.超聲與次聲:大多數人就能看到的聲音頻度范圍是20-20000赫茲。把頻度高于20赫茲的聲波稱為次聲波,把頻度低于20000赫茲的聲波稱為超聲波。
音質
音質:音質又叫音品,反映了聲音的品質與特色。音質是區別不同發聲體的重要根據。
樂音、噪聲
1.樂音和噪音的區別。
2.噪音的害處:對心理和生理具有一定的傷害作用。
3.噪音的控制:從聲源處減緩、在傳播過程中減緩、在人耳處減小。
光的反射定理
1.光的直線傳播:
2.光的反射定理: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別坐落法線右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光的反射分類:(如右圖)
(1)鏡面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依然平行。
(2)漫反射: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射向不同的方向,而且每條光線都遵循光的反射定理。
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成像:
(1)平面鏡:反射面為平面的面鏡。
(2)平面鏡成像特性:等大、等距、垂直、虛像。
(3)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理。
(4)平面鏡的作用:成像、改變光的傳播路徑。
(5)平面鏡的應用:試衣鏡、潛望鏡。
2.平面鏡成像規律:
平面鏡成像的應用
1.平面鏡成像特性
(1)像和物等大
(2)像到鏡和物到鏡的距離相等
(3)像和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4)平面鏡成的像是實像
2.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現象: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通常會發生變化,這些現象稱作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規律
(1)光從空氣斜射入水底或其他介質中時:
①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②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邊;
③折射光線偏向法線方向。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2)光從水或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
①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②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邊;
③折射光線偏離法線方向。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在折射歲月路是可逆的)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從空氣斜射入玻璃(或水)中時,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當光線垂直射向介質表面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凸透鏡和凹透鏡
1.透鏡的種類:
(1)凸透鏡:中間厚,邊沿薄的透鏡,對光線具有會聚作用,有2個焦點。
(2)凹透鏡:中間薄,邊沿厚的透鏡,對光線具有發散作用,有2個虛焦點。
2.透鏡相關名詞
(1)薄透鏡:透鏡的長度遠大于球面的直徑。
(2)主光軸:通過兩個球面球心的直線。
(3)光心(O):即薄透鏡的中心。性質: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改變。
(4)焦點(F):凸透鏡能使跟主光軸平行的光線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叫焦點。
(5)焦距(f):焦點到凸透鏡光心的距離。
凸透鏡成像
1.透鏡成像規律
(1)透鏡成像典型光路圖:
(2)凸透鏡成像規律表:
2.虛像和實像:
機械運動
1.定義:物體的位置變化稱作機械運動,簡稱運動。
2.參照物:在研究機械運動時,一個被選為作標準的物體。參照物可以任意選擇,選擇不同的參照物,得出的推論可能是不同的。
3.靜止和運動是相對的,都是相對于選擇的參照物而言的。
速率
1.速率:化學學中,比較物體運動快慢采用的是聽眾的方式初二物理摩擦力公式,即相同時間比路程,并引入一個數學量——速度。
(1)速率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2)公式:
化學學中,常用v表示速率,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所以速率公式簡化為:
2.平均速率
(1)變速直線運動:假如運動的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不相等沿直線運動,則稱這些運動為變速直線運動。
(2)平均速率: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通過的路程乘以所用的時間,就是該物體在這段時間內的平均速率。假如用表示平均速率,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則:
路程——時間圖象
1.物體運動的路程-時間圖象(s-t圖象)
2.勻速直線運動v-t圖
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體間的互相作用,力的作用是互相的。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
3.作用療效:力可以使物體發生形變,力還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療效跟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點有關。
力的檢測
1.檢測力的工具是彈簧測力計,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
2.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1)了解彈簧測力計的檢測范圍(阻值),使用時不能檢測超過它阻值的力;
(2)明晰分度值;
(3)校零;
(4)測力時,要使測力計內的彈簧軸線方向跟所測力的方向一致,彈簧不要靠在刻度盤上。
重力
1.重力:物體因為月球的吸引(萬有引力)而遭到的力。月球上的任何物體都遭到重力作用,重力的施力物體是月球。
2.方向:豎直向上;重力的作用點:重心,對于密度均勻,長度也均勻的規則物體來說,物體的重心即為物理意義上的幾何中心,重力的大小。
3.重心:玉質均勻、外形規則的物體的重心在它的幾何中心上。
同仍然線上力的合成
1.幾個重要的數學量:
(1)合力:假如一個力形成的療效跟幾個力同時作用形成的療效相同,這個力就稱作那幾個力的合力。
(2)分力:組成合力的每一個力。
2.合成原則:同向相乘,方向不變;反向相乘,方向跟比較大的那種力的方向相同。
3.同仍然線上力的合成:
(1)同仍然線上,方向相同的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和,方向跟這兩個力的方向相同。方向相同:F=F1+F2方向與兩力相同。
(2)同仍然線上,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合力,大小等于這兩個力的大小之差,方向跟較大的那種力相同。方向相反:F=|F1-F2|方向與力大的方向相同。
力的平衡
1.二力平衡
靜止在桌面上的花瓶
在青藏高原上勻速行駛的火車
2.二力平衡的條件
(1)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假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仍然線上,兩個力能夠平衡。
(2)平衡力和互相斥力的區別:
1.磨擦力的概念: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在做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的時侯,會在接觸面上形成一種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的力,成為磨擦力。
2.形成磨擦力的條件:
(1)兩個物體互相接觸且有互相擠壓;
(2)接觸面粗糙;
(3)兩物體間有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趨勢。
3.磨擦力的分類:靜磨擦、滑動磨擦、滾動磨擦。
慣性
1.慣性的概念:一切物體具有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性質,這些性質稱作慣性。
2.慣性的大小只和物體的質量有關,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
牛頓第一定理
1.牛頓第一定理:一切物體總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直至有外力促使它改變這些狀態為止,亦稱為牛頓第一定理。
2.慣性、慣性現象、慣性定理的區別
(1)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性質,描述物體的固有屬性,不須要外加條件。
(2)慣性現象是物體的慣性在運動狀態改變時的表現。
(3)慣性定理是有外加條件,即在沒有遭到外力作用時,是描述一切物體在沒有遭到外力作用時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運動規律。
(4)慣性定理與慣性有密切的聯系,慣性定理提示了物體具有慣性這一客觀事實,強調物體沒有遭到外力作用時才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緣由在于物體具有慣性,由于這樣牛頓第一定理又叫慣性定理。
高二中學生數學高效學習技巧
一、重視數學概念
高中將學習大量的重要的數學概念、規律,而這種概念、規律,是解決各種問題的基礎,因而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撓度求做到“五會”:
會敘述:能熟記并正確地表述概念、規律的內容。
會抒發:明晰概念、規律的抒發公式及公式中每位符號的數學意義。
會理解:能把握公式的應用范圍和使用條件。
會變型:會對公式進行正確變型,并理解變型后的含意。
會應用:會用概念和公式進行簡單的判定、推理和估算。
二、重視作圖和識圖
學習化學離不開圖形,在小學數學課里,朋友們會學到力的圖示、簡單的機械圖、電路圖和光路圖等。一類是屬于畫圖類型題,比如,作光路圖等,要力求符號標準、線條清晰、尺規畫圖。另一類屬于識圖,比如,辨識機械運動部份的v-t圖像、s-t圖像,以及物態變化部份的晶體和非晶體融化和融化圖像等,要記住講過的最基本圖像,明晰圖像中各部份所代表的化學含意。
三、重視觀察和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觀察和實驗是化學學的重要研究方式。對于初學化學的中學中學生,尤其要注重對現象的仔細觀察。由于只有通過對觀象的觀察,能夠對所學的數學知識有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只有通過仔細、認真的觀察,能夠使我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不斷推進。諸如,學習運動的相對性,老師提到參照物時,許多朋友就會聯想到:坐在列車上的人,會觀察到高鐵兩側的電桿、樹木都向車尾狂奔而去。這個生動的實例使我們對運動的相對性有了形象的認識。
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還應當注重實驗,注意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中的現象結合上去,其中也包含與化學實驗現象的結合,由于大量的化學規律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總結下來的。作為一個剛才開始學習數學的中學中學生,要認真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并獨立完成中學生的動手操作實驗。
在認真完成課內規定實驗的基礎上,還可以自己設計實驗,來判定自己設計的實驗方案在實踐中是否可行。諸如,可以自己設計實驗檢測中學綠地中一條彎曲小徑的寬度;可以通過實驗檢測念書途中開車的平均速率等。那些都須要朋友們自己獨立思索、探索,不斷提升自己的觀察、判斷、思維等能力,使自己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更深刻,剖析、解決問題會更全面。
四、學會“兩頭堵”的剖析方式
化學知識的特征是由簡到難,逐漸深入,隨著學習知識的增多,許多朋友都倍感化學題不好做。這主要是思索的方式不對頭的緣故。
領到一道題后,通常有兩條思路:一是從推論入手,看推論想需知,逐漸向已知靠攏;二是要“發展”已知,從已知想可知,逐漸推向未知;當兩個思路“接通”時,便得到解題的通路。這些剖析問題的方式,就是我們平常常說的“兩頭堵”的方式。這些方式說上去容易,真正領會和把握并非“一日之功”,還須要朋友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漸地感受并加以應用。
五、注意適當分類,把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
當學習過的知識增多時,就很容易記錯、記混。為此,可試著根據課文和個別補習材料中勾畫的框架圖去幫助記憶和理解。
有時,適當地對概念進行分類,可以使所學的內容化繁為簡,重點突出,脈絡分明,以便自己進行剖析、比較、綜合、概括;可以不斷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統化初二物理摩擦力公式,不斷地把新概念列入舊概念的系統中,逐漸在腦子中構建一個清晰的概念系統,使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少走彎路。通過這些方式,不但才能加深對基礎知識的理解,并且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