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始于網路)
有時侯我們會發覺,將一勺牛奶倒入水底水的密度如何計算,牛奶一下子就溶化了,而將一勺水倒入一杯牛奶中,卻很難溶化開來,這是為何呢?這或許就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遍看到的一個化學現象——水的溶化。
化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通常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其中水的密度如何計算,溶化便是一種物質以分子或離子等狀態均勻地擴散在另一種物質中的化學現象。
本課程以一個簡單的生活中常見的數學模型為藍本,通過對不同物質相溶或不相溶的現象闡述以及對實際情境的描述,通過水的溶化,初步認識溶化與密度,使中學生形成觀察現象、學習科學的興趣,培養中學生對日常生活的關注意識,能關注科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系,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議時間
基礎課時:一課時(45分鐘)
拓展課程:20分鐘
難度系數:☆☆
課程目標
1.通過小組合作實踐的方法,進一步提升中學生的觀察能力;
2.讓中學生簡單了解水的溶化現象與物質密度的關系,培養中學生對日常生活的關注意識,能關注科學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系,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材料打算
(圖片來始于網路)
綠色墨水
1瓶
(圖片來始于網路)
小玻璃杯
3個
(圖片來始于網路)
短攪拌棒
3根
(圖片來始于網路)
鹽
1勺
(圖片來始于網路)
油
1小杯
(圖片來始于網路)
酒精
1大桶
課堂實踐:
課前導出(10分鐘)
1.問題導出:
班主任通過尋問生活中的水溶化現象來引入主題。
①大家有沒有試過把鹽灑在水里?
②你們觀察到了哪些現象呢?
③大家認為是鹽在水里溶得快,還是油在水里溶得比較快?
④大家還試過把什么東西泡在水里讓它溶化的?
⑤有什么是快的?什么是慢的?
⑥有沒有小同學曉得這是為何呢?
2.創設情景,引入主題
班主任使用PPT呈現分子結布光,闡述溶化溶化便是一種物質以分子或離子等狀態均勻地擴散在另一種物質中的化學現象(分子離子便是構成這類物品的人類看不到的一種物質),舉例說明,就好象羊奶溶進水里弄成果汁,小小的羊奶顆粒就是構成羊奶的分子一樣。而溶化也與物質的密度有關,密度低的物質會沉在里邊,而密度高的物質會浮在前面。
(圖片來始于網路)
在平常,我們也常常接觸到溶化這一化學現象,但并不是所有液態的東西都是溶于水的。明天的課程就是來一起瞧瞧溶化的小秘密。
2.課堂實驗(35分鐘)
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記錄,在玻璃杯里灌滿水,三個瓶子標記“1號、2號、3號”。在2號瓶子內加入一勺鹽,此后攪拌讓其充分溶化。
(圖片來始于網路)
接出來向1號、2號瓶子滴入紅墨水,觀察兩個瓶子發生了哪些樣的現象。
(圖片來始于網路)
隨即把油裝入3號酒杯,再滴入幾滴紅墨水,瞧瞧此刻海面發生了哪些現象,和1號、2號瓶子里發生的現象有哪些不同,記錄出來。
最后把酒精滴入3號酒杯,觀察這時又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但是思索其中的誘因。
實驗完成后,各小組上臺展示本組成果,概述小組是如何舉辦整個實驗的,并述說實驗過程中發生的觀察到現象與小組內部討論、猜想的導致這3個瓶子發生不同現象的誘因。
班主任按照各小組的實際表現進行簡單的提問:
①你們在實驗的時侯,發覺了哪些現象?
②有沒有嘗試讓它溶于水?如何做的?結果呢?
③想想看,為何3號瓶子會發生這樣的現象?
④在生活中有沒有見到過這些現象呢?
⑤如果給油、鹽水、水和紅墨水的密度分排行,你覺得該如何排?為何?
注意事項
注意提醒中學生不要喝實驗用的氨水,而且不要弄倒堿液造成地板抱死倒地重傷。
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