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密度教學設計和學情剖析,是優秀的數學學案文章,供老師父母們參考學習。
密度教學設計和學情剖析第1篇
[設計意圖]
本節是本章《質量與密度》的第二節。在前一節,我們學習了“質量”和“用天平檢測物質的質量”。物質密度的本質正是研究物質的質量和容積的關系。所以從“區分由不同物質組成的兩個物體”開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節基于實驗的基礎上學習密度的`知識,所以教學方式上引采用分組實驗和講授為主。
知識目標:
1.曉得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2.會查密度表.能聯系實際應用密度公式進行有關估算,會計算不能直接檢測的物體的質量和容積。
3.理揭秘度的數學意義.
能力目標:
1.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容積的關系。
2、經歷密度概念的構建過程,學習構建科學概念的思維方式。
教學重點: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點.
2.密度公式.
教學難點:
1.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密度公式的應用.
教學方式:
1.觀察法:
2.實驗法:
3:講授法
教學打算:
天平,砝碼,容積相同的鐵塊、鐵塊、鋁塊(或其他的物體)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和學具]
天平,砝碼,容積相同的鐵塊、鐵塊、鋁塊(或其他的物體)
[課前打算]課內小組交流5分鐘
一:備考舊知
怎樣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
二:自學學案(以下內容采取自學的形式,在小組內闡述完成并匯報)
1、密度定義:__
估算公式:密度的公式:ρ=公式變型:m=V=符號的意義及單位:ρ————(kg/m3)m————千克(kg)V————立方米(m3)說明:密度ρ的單位是由質量的單位和容積的單位決定的.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kg),容積的單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單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假若質量單位用克(g),容積單位是立方分米(cm3),則密度的單位就是克每立方分米(g/cm3).
1g/cm3=1×103kg/m3.
2、例題自己做一遍和書中的解法對比。
3、生實驗:用紙包著一塊香皂和一塊泡沫的長、寬、厚度一樣,也就是容積一樣,而且,用手掂一掂,香皂的質量要比泡沫的質量大得多。
4、同樣的兩個燒瓶分別裝有容積不同的水和煤油,置于天平上卻能平衡,說明它們的質量卻又是相同的。提出問題:
(1)為何容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同?
(2)為何容積不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卻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見過類似的現象嗎?
(4)通過以上思索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密度教學設計和學情剖析第2篇
教材剖析
質量和密度教學設計
本節課內容選新人教版八年級數學第六章第一節《質量》,本節課的內容主要是認識質量及其檢測儀器,非常是學習使用中學實驗室常用的天平是為后續各節的學習所打算的。為此,本節課的教學內容非常重要,與今后講課的內容相關密切,是基礎性的一節,也是階段性的關鍵點。所以這一節課,無論在知識學習上還是培養中學生實驗的能力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學情剖析
高二中學生在第一章早已學習了一些工具的使用,對于天平這個工具的使用只要講明白應當問題不大。中學生的問題主要是生活經驗不足,對于常見的物體的質量她們沒有辦法想像和了解,還有一些物質的尺度比較小或則比較大的話用基本單位來表示可能存在問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剖析一些實例了解質量的初步概念,曉得質量的單位及其換算;
2、通過操作,把握天平的使用方式,并學會檢測固體和液體的質量。
3、通過觀察、實驗,認識質量是不隨物體的形狀、物態、空間位置而變化的化學量;通過對天平使用方式的學習,培養中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4、通過使用天平技能訓練,培養中學生嚴謹的科學心態與協作精神。
教學重點
托盤天平的使用方式。
突破方式
天平的使用主要通過班主任的講解使用方式,之后讓中學生去摸索,如果不這樣做會形成如何樣的后果。
教學難點
質量的概念,托盤天平的構造和使用方式。
突破方式
為突破難點,通過圖片剖析物體和物質的區別,之后引入質量的概念。采用演示加分組實驗法,并用探究法調動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突破本節難點。
教法學法
為了能讓中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會學知識,本節課主要采用了自主學習法、探究法和討論法。通過自主學習法提升中學生自學能力;通過討論來鍛練中學生的語言抒發能力;而探究的過程也是中學生創新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及剖析解決問題能力提升的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設計意圖
創設情景
引入新課
給里面的物體分類,并說出你分類的理由?
創設一個問題,引起中學生思索調動中學生學習的興趣。
新課教學
課堂總結
課堂練習
一、質量的概念
由中學生的分類,得出物體是由物質組成的
因而得出:我們身邊的一切物體都是由各類不同的物質組成的……
提問:釘子、鐵錘都是同種物質組成的,并且物質的多少一樣嗎?
質量的概念: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稱作物體的質量。
中學生繼續思索幾個問題:
1、一塊冰化成了水,所含物質的多少改變嗎?(不考慮蒸發)
2、一個易拉罐被壓扁以后,形狀變了,所含的物質多少(質量)變了嗎?
3、在宇宙飛船中,物體處于失重狀態中。假如把地面上的物體帶到地球上,帶到宇宙飛船中,這個物體的質量會改變嗎?
討論得出推論:
冰塊融化成水,狀態變化了,組成物質的多少沒有變。
易拉罐壓扁了,形狀變化了,組成物質的多少沒有變化。
物塊送入太空,位置變化了,組成物質的多少沒有變化
總結:質量是物體的一個基本屬性,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變化而變化。
二、質量的單位
1、國際單位
2、生活中常用單位3、
3、換算關系。
質量單位符號:噸(t)千克(Kg)克(g)微克(mg)。
質量單位換算:1t=1kg=1000g
1g=
對常見物體質量進行計算
三、質量的檢測
1、實驗室檢測質量的工具——托盤天平
托盤天平的主要結構
觀察托盤天平的結構,但是對照書本的圖記住各部位的名稱。
2、常見的檢測工具
四、課堂小結
五、練習
1.關于質量,下述說法中正確的是
A.水締結冰后,質量變大了
B.石塊加熱后,再打成鐵片,質量變小了
C.數學課本在北京和在北極時,質量不一樣
D.以上說法都不對
2、宇航員若將一瓶密封的純凈水帶到地球上,你覺得這瓶純凈水的質量是降低了、減少,還是不變?說出你的判別依據。
練習冊68頁知識導航
布置作業
這樣借助生活中常見的物體,通過觀察、比較、到構建概念,不但使中學生很容易理解,而讓中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在觀察中既把握了知識,又產生了剖析、概括的能力。
通過中學生的討論思索,并結合上面的內容,這個難點很容易解決,但是中學生都能理解,非常是對于到宇宙里質量也不變這些情況。
讓中學生自己總結那些比較簡單的規律,可以大大增強中學生學習的信心
單位換算是中學生認為很困難的一部份內容,可以先找幾個簡單的練習做一做,太難的.話會嚴打中學生的信心。
通過搶答的形式讓中學生了解生活中常見物體的質量初二物理密度公式,既增強了她們的常識,又為以后引入天平是確切檢測的工具埋下伏筆。
讓中學生了解檢測質量的工具有好多,在實驗室主要使用的是天平
檢測工具是多種多樣的,通過圖片中學生能了解到多種多樣的檢測質量的先進的儀器。能感遭到科學的神奇。
讓中學生對課堂學習有個總體的印象。
板書設計
§6.1質量
1、質量:表示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符號(m)
2、結論:質量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的變化而變化
3、質量的單位:
國際單位:千克(kg);
常用單位:噸(t)克(g)微克(mg);
1t=1kg=1000g1g=
4、質量的檢測工具——托盤天平
5、托盤天平介紹
天平的使用步驟
1、把天平置于水平臺面上
2、將游碼移到0刻度線處
3、調節橫梁上的平衡螺絲,直至表針指在分度盤的中央為止(哪邊輕就往哪邊調)
4、左物右碼
5、讀數=游碼+砝碼
密度教學設計和學情剖析第3篇
(一)教學目的
密度學案例文
1.把握密度的概念。
2.曉得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進行估算。
3.曉得密度單位的寫法、讀法及換算。
(二)教具
演示實驗器具:1厘米3的鐵塊1個,小黑板1塊(畫有課本上的實驗表格),容積相同的長方石塊、鋁塊、木塊(4cm×3cm×1cm)各1個,容積相同的長方石塊、松鐵塊(4cm×3cm×2cm)各1個,托盤天平(最大秤量值200克)和砝碼1套,刻度尺1只。
中學生實驗器具:每2人1個1cm3的鐵塊。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高中學過的容積單位
提問:中學語文在表示物體容積時常用什么單位?
中學生答:米3、分米3、厘米3。
班主任出示1厘米3的實物并讓每個中學生觀察桌子上1分米3的實物。強調1厘米3=1升,1分米3=1毫升。
提問:誰能記得容積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板書:容積的單位:米3、分米3(升)、厘米3(毫升),1米3=103厘米3=103分米3)
班主任出示上節課所用的容積相同的長方石塊、鋁塊、木塊,告訴中學生它們的容積都是12分米3。提問:這三個物體那個質量最大?那個質量最小?
中學生回答,班主任歸納:由此可見,不同的物體容積相同時,質量不相等。這是哪些緣由?
班主任接著出示容積分別為12cmcm3和24cmcm3的鐵。提問:由生活經驗曉得那個質量大?
中學生答:容積較大的石塊質量大。
述說并引入課題:同一種物質組成的物體,容積減小,它的質量也減小;它的質量跟容積又有哪些關系呢?學了“密度”后我們能夠曉得這種問題。
(板書:三、密度)
二、密度的概念
1.演示實驗:研究同一種物質的物體,它的質量與容積的關系
(1)用天平稱小石塊的質量,將右盤所用每位砝碼的質量及游碼的位置告訴中學生,請中學生算出小石塊的質量,填入小黑板的表格內。
(2)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尺量出該鐵球的'長、寬、厚分別為4.0Qcm、3.00cm和1.00Cm,請中學生算出它的容積,填入表格中。
(3)用天平稱大石塊的質量。重復步驟(1)。
(4)測大石塊的容積,與步驟(2)相同。
(5)用兩個體積不同的長方松鐵塊重做里面的實驗,將得到的數據填入表格里。
(實驗表格見下)
(6)全班中學生估算表格內“質量/容積”,將結果填入表中。
2.師生剖析實驗表格,引出密度的概念
引導中學生看表格,得到下邊的推論。
(1)石塊的容積減小2倍,它的質量也減小2倍,可見石塊的質量跟它的容積成反比;石塊1與石塊2的質量跟容積的比值是一定的。
(2)同理可得:松鐵塊的質量跟它的容積也成反比;松鐵塊質量跟容積的比值也是一定的。
(3)松鐵塊質量跟容積的比值與石塊質量跟容積的比值不同。
講解:質量跟容積的比值就是單位容積的質量;同種物質單位容積的質量相同,不同物質單位容積的質量通常不同,由此可知,單位容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點,化學學中用密度表示物質的這些特點。
(板書:1.定義:某種物質單位容積的質量稱作這些物質的密度。)
班主任強調:理揭秘度的概念時,要注意:(1)單位容積就是有一定大小的容積,如國際單位制中的“1米3、1厘米3、1分米3等。(2)密度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點,每種物質都有一定的密度,如將石塊銼成鐵屑,鐵的密度都不變。
提問:課本練習2。
三、密度的公式
提問:曉得物體的總質量和總體積,怎么求出這些物質的密度?
中學生答:由密度定義曉得,算出這些物質單位容積的質量,就是它的密度。即密度等于質量跟容積的比值。
講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質量;V表示容積。
班主任強調:要注意:(1)ρ的寫法、讀法。(2)密度只與物質種類有關,與物體的質量、體積無關。
提問:課本練習3。
引導中學生看課本,講解:解題思路與格式。
四、密度的單位
(1)單位的組成
提問:由例題看出:密度的單位由什么單位組成?
答:由質量單位和容積單位組成。
講解:如質量單位用千克,容積單位必須用米3,密度單位就是千克/米3,讀做千克每立方米;如質量單位用克,容積單位必須用分米3,密度單位就是克/分米3。
提問:(1)克/分米3讀作哪些?(2)克/分米3與千克/米3之間有哪些關系?
(板書:3.單位:千克/米3,克/分米3。1千克/米3=
提問:課本例題鐵建的密度是多少克/分米3?
提出:同一種物質的密度用不同的單位,數字不一樣,可見,寫物質密度時一定要寫出具體的單位。
請二位中學生上黑板完成課本練習1,其余人在電腦上完成。
四、復習小結,鞏固新課
五、布置作業:章后習題2、3。
密度教學設計和學情剖析第4篇
[設計意圖]
本節是本章《質量與密度》的第二節。在前一節,我們學習了“質量”和“用天平檢測物質的質量”。物質密度的本質正是研究物質的質量和容積的關系。所以從“區分由不同物質組成的兩個物體”開始,引入密度的概念。本節基于實驗的基礎上學習密度的`知識,所以教學方式上引采用分組實驗和講授為主。
知識目標:
1.曉得密度的定義、公式和單位.
2.會查密度表.能聯系實際應用密度公式進行有關估算,會計算不能直接檢測的物體的質量和容積。
3.理揭秘度的化學意義.
能力目標:
1.探究同種物質質量與容積的關系。
2、經歷密度概念的構建過程,學習構建科學概念的思維方式。
教學重點: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點.
2.密度公式.
教學難點:
1.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
2.密度公式的應用.
教學方式:
1.觀察法:
2.實驗法:
3:講授法
教學打算:
天平,砝碼,容積相同的鐵塊、鐵塊、鋁塊(或其他的物體)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和學具]
天平,砝碼,容積相同的鐵塊、鐵塊、鋁塊(或其他的物體)
[課前打算]課內小組交流5分鐘
一:備考舊知
怎樣用天平稱物體的質量?
二:自學學案(以下內容采取自學的形式,在小組內闡述完成并匯報)
1、密度定義:__
估算公式:密度的公式:ρ=公式變型:m=V=符號的意義及單位:ρ————(kg/m3)m————千克(kg)V————立方米(m3)說明:密度ρ的單位是由質量的單位和容積的單位決定的.國際單位制中,質量的單位是千克(kg),容積的單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單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假若質量單位用克(g),容積單位是立方分米(cm3),則密度的單位就是克每立方分米(g/cm3).
1g/cm3=1×103kg/m3.
2、例題自己做一遍和書中的解法對比。
3、生實驗:用紙包著一塊香皂和一塊泡沫的長、寬、厚度一樣,也就是容積一樣,而且,用手掂一掂,香皂的質量要比泡沫的質量大得多。
4、同樣的兩個燒瓶分別裝有容積不同的水和煤油,置于天平上卻能平衡初二物理密度公式,說明它們的質量卻又是相同的。提出問題:
(1)為何容積相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不相同?
(2)為何容積不同的不同物質,它們的質量卻又相同?
(3)你在生活中見過類似的現象嗎?
(4)通過以上思索你能提出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