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可能須要進行學案編撰工作平面鏡成像教案人教版,學案是教學活動的根據,有著重要的地位。學案應當如何寫才好呢?此次虎曉得為您整理了4篇《《平面鏡成像的特性》教案》,假如對您有一些參考與幫助,請分享給最好的同學。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篇一
預習目標:
1、觀察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推測平面鏡成的像有什么特征。
2、嘗試設計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方案。
一、復習回顧
1、當光從一種物質射向另一種不透明的物質的界面時,會返回到原先傳播的物質中,這些現象稱作光的____,在這些現象中光路是的。
2、光的反射定理的內容
3、鏡面反射、漫反射都遵守定理。
二、學生自學活動
1、觀察自己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思索如下問題:
平面鏡中成像時,像的大小、形狀、及位置與物體的大小、形狀及位置有哪些關系?平面鏡所成像能夠呈現在光屏上?
進行猜測:____。
自學內容:自學課本P77,邊閱讀邊觀察圖4.3-2獨立完成下述問題。
(1)實驗所須要的器材是:XXX。
(2)實驗中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帶水銀的平面鏡,為何?
(3)實驗中要求玻璃板怎么放置?
(4)觀察4.3-2兩只蠟燭到平面鏡的位置有哪些關系?通過哪些器材檢測可以曉得這個關系?
(5)圖4.3-2中的兩只蠟燭有哪些特征?為何使用這樣的蠟燭?
(6)用直線把圖4.3-3中的S與S1聯接上去看一看這條線與平面鏡所在的直線有哪些關系?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篇二
一、學習目標: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緣由是光的反射。
2、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
3、了解實像的的動因及與虛像的區別。
4、初步了解凸面鏡、凹面鏡及其應用。
二、學法指導:本節主要學習了平面鏡成像,通過學習我們應當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性,了解實像是如何產生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在實驗探究方面才能設計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了解取代法。初步了解凸面鏡、凹面鏡及其應用。
三、激趣導出:下圖中的小男孩把頭貼在桌面上,便在桌面上出現了與小男孩一摸一樣的像,與頸部組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生活中,我們站在平面鏡前也能見到自己的像,通過觀察,你能得出平面鏡成像的特性嗎?
四、自主學習
1、自己悟一悟:觀察下圖,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緣由是光的反射。通過平面鏡成像原理圖可以看出,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交點為物體在平面鏡中成的像,也可以理解成反射光線是由像點直接發出的。
2、仔研讀一讀:課本43頁之探究,重點記住實驗操作過程。(課堂上注意觀察,思索班主任演示實驗)
3、自己做一做:查找資料,讀懂平面鏡成像的特征:
溫情提示:平面鏡的成像總是與物體等大的。為何我們離平面鏡越遠覺得所成的像越小?這是視覺引起的,如同我們站在路中間,越朝遠處看路越窄一樣。
4、想想議一議:
(1)看課本44頁之實像,對比小孔成像說說實像與虛像的區別:
(2)課本43頁之想想議議。
5、仔研讀一讀:看課本244頁科學世界初步了解凸面鏡、凹面鏡及其應用。
五、當堂訓練
達標測試
1、表面平的金穿衣鏡、玻璃板、表面拋光的金屬板、平靜的海面、大理石及透明塑膠片等都能對光發生反射而成像。
2、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像;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相等;像和物體的相等;像和物體對鏡面來說是的。
3、一個人當他走面鏡時,像與平面鏡的距離,像的大小。一只小鳥在離水面10米的空中飛行,它在湖中所成的像距該小鳥的距離是米。
4、利用凸面鏡作為車輛觀后鏡是由于它可以光線,視野。
5、手探照燈的反光裝置相當于面鏡,它對光線有作用。
能力提高
1、如圖,對岸的樹在地面上有影子;小橋在水底有倒影。后者是由產生的,前者是由產生的。
2、在酒店的游廊盡頭的墻壁安裝了一塊與墻面等大的平面鏡如圖,這是借助了原理給人一種走入無盡游廊的覺得。
3、猴子撈月的寓言故事說,猴子聽到井中有個月亮如圖所示,以為月亮掉入河水中了,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1題圖2題圖3題圖
A.水底出現月亮屬于光的直線傳播B.水底出現月亮屬于光的反射現象
C.水底的月亮到海面的距離比天上月亮到海面的距離近
D.水底的月亮比天上的月亮小
4、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的實驗中。如圖(a)在桌面上豎直放置一塊玻璃板,把一支燃起的蠟燭置于玻璃板上面,可以聽到玻璃板前面出現蠟燭的像。
(1)要想研究玻璃成像的特性,關鍵問題是設法確定像的位置,仔細想想,實驗時具體的作法是:。我們這樣確定像的位置,憑著的是視覺療效相同,因此可以說是采用了的科學方式。
(2)實驗中為了判定燭焰所成的像是虛像還是實像,所采取的舉措是。
(3)某實驗小組實驗所記錄的現象如圖(B)能夠得出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推論?為何?
(4)實驗中某同事提出在玻璃的同兩側,通過玻璃扳見到了同一支蠟燭的兩個像,形成這些現象的誘因可能是,你可以怎樣驗證你的猜測?
(5)若用平面鏡取代玻璃板,里面的實驗(填能或不能)進行。
《平面鏡成像》教學設計篇三
一﹑教材剖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鏡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下冊重點內容之一,是在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認識平面鏡成像的特性、原理和應用。平面鏡既與生活聯系緊密,又是中學生首次接觸“像”概念,為“凸透鏡成像”作了鋪墊。所以,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對教材的理解,結合中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三維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性。
(2)了解平面鏡能成實像。
(3)理解平面鏡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式:
(1)經歷平面鏡成像特性的探究,學習對實驗過程中信息的記錄。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實像的含義。
3、情感心態與價值觀: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性”中感受化學現象的美妙與和諧,獲得發覺成功的喜悅。
(2)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心態。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體會探究的各個環節。
(2)難點:平面鏡成像的原理、虛像的概念。
課程標準提出了科學探究的通常過程和步驟,而八年級的中學生數學探究能力比較弱,所以讓中學生經歷探究的過程是本課的重點。實像的概念比較具象,小學中學生的具象思維能力較差,因而平面鏡成像教案人教版,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二、學情剖析:
中學生在本課之前早已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光的反射定理,早已具有前提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常見平面鏡成像現象,但不知其數學原理,化學探究興趣比較高。
三、教法學法剖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須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發覺者、研究者、探索者”。新的課程理念覺得:在重視知識技能的同時更應注意過程與技巧。教給中學生方式比教給中學生知識更重要。按照新的課程理念,本課采用“科學探究”的方式,通過創設情景——提出問題——猜想假定——設計方案——實驗探究——分析論證——交流評估——應用拓展等程序,使中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具體的方式:班主任引導探究法,中學生自主探究法,討論法等。
八年級數學《平面鏡成像的特性》教案篇四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知道平面鏡成像的特性。
2、能選擇合適的實驗器材,設計實驗方案。
【過程與方式目標】
通過小組討論,養成剖析、概括的能力,設計實驗方案。
【情感心態價值觀目標】
感知化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能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化學現象。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實驗方案的`設計。
【難點】
器材的選用和方案的選擇。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出新課
【問題導出】
首先我會讓中學生思索:我們照鏡午時,我和穿衣鏡里的“我”有哪些區別?
因為中學生自身的經驗,中學生很快答出:一樣。這么我和穿衣鏡里的“我”到底有什么地方相同呢?導出課題:明天我們就一上去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性,解決這個問題。
環節二:構建規律
探究光的反射規律
按照日常生活的感知,介紹與平面鏡成像中光的幾個術語:
物:平面鏡之外的物體。
像:平面鏡里可以觀察到的物體
【提出問題】:
平面鏡成像時,物和像有哪些特征?
【作出推測】
(1)物比像大。
(2)物與像等大。
(3)物比像小。
【設計實驗】
(1)實驗器材:兩只相同的蠟燭,刻度尺,玻璃板,白紙。
(2)實驗方案:
在][桌面上放白紙,紙上橫著放一塊平面鏡,在玻璃板前燃起一支蠟燭,可看見鏡中的像。
拿未燃起的相同蠟燭,在玻璃板后聯通,直至蠟燭和像完全相同。
用刻度尺檢測像和物的位置關系。
改變燃起蠟燭的位置,多檢測幾次。
【記錄數據】
環節三:鞏固提升
為何在實驗中只燃起一支蠟燭?
答:一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關系,二是易于觀察。
環節四:小結作業
四、板書設計
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虎曉得為你們整理的4篇《《平面鏡成像的特性》教案》,希望對您有一些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