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21日新媒體專電西媒稱,影片《星際迷航》中的量子態隱型傳輸(也稱量子隱型傳態)雖然遙不可及,但這項任何人都覺得脫胎于懸疑影片的技術現在早已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
據英國《阿貝賽報》網站9月19晚報道,有關的最新兩項試驗成果本周刊載在美國《自然·光子學》月刊上。兩個獨立的科學家團隊在中國南京和德國卡爾加里分別完成了通過數千米光纖網路的光線量子態隱型傳輸試驗。這兩項試驗表明,通過城市網路的量子態隱型傳輸在技術上是可行的,這為未來量子技術成為愈發安全的互聯網傳輸技術鋪平了公路。
報導稱,量子態隱型傳輸并非指利用空間進行的物體頓時傳輸,而是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粒子“形態”的傳輸。
通過光纖網路進行的傳輸具有提高互聯網聯接的安全性和硬度的巨大潛力。并且,為了實現遠距離傳輸須要獨立的光源量子傳輸人體,這就提出了一個技術挑戰:從一個光源發出的光束在通過處在變化環境中的數千米光纖網路進行“旅行”后,必須做到與另一個光源發出的光束沒有區別。
為了克服這一挑戰,兩個科研團隊分別為量子隱型傳態試驗設計了數個反饋和同步機制。中國科學技術學院的張強、潘建偉及其朋友在南京進行了實地試驗,她們借助聯通波長(即在現有聯通網路下的波長)的光束,將訊號光線在光纖網路中的硬度損失速率降到最低。而法國卡爾加里大學的沃爾夫岡·蒂特爾和朋友則在卡爾加里展開類似試驗量子傳輸人體,但她們同時使用了聯通波長和795納米波長的光束,這使她們的量子態隱型傳輸試驗的速率比中國團隊的試驗速率更快,但可效度也急劇減少。
美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艾梅·克頓實驗室的弗雷德里克·格羅尚強調,這兩項試驗清楚地表明,城市距離的量子態隱型傳輸在技術上是可行的。毫無疑惑,未來許多有意思的量子信息試驗都將構建在這兩項試驗的基礎之上。
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潘建偉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16公里自由空間量子態隱型傳輸。三年后她們又完成了97公里的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