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聲音的形成與傳播》教學課例》這是優秀的教學設計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形成和傳播的條件。
2.曉得聲音傳播須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率不同。
【過程與方式】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式探究聲音的形成和聲音的傳播。
2.鍛練中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技巧。
【情感心態與價值觀】
通過班主任、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迸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中學生樂于探求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學知識。
【情景導出】
我們生活在飽含聲音的世界之中,每晚聽老師授課獲取各類知識,聽電臺廣播新聞了解天下大事,聽音樂陶冶情操.這么,這種聲音是如何發生的?又是怎樣傳到我們眼睛里的?
學習內容一:聲音的形成和傳播
閱讀課本P27至P29內容,基本概念、定義用紅筆做上記號。
【自學檢查】
1.聲音是由物體的震動形成的,震動停止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公式,發聲就停止。
2.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合作探究】教師巡視督促指導
一、師生共同探究——聲音形成的條件
1.動動手:運用身邊的器材,用不同的方式(敲打、碰撞、振動……)來發出聲音.如:將卷尺(或塑膠尺)的一端緊壓在桌邊,讓另一端伸開桌面外,用手撩動尺子另一端,觀察尺子發聲時情形(或用手摸咽喉,覺得發聲和不發聲聲帶有哪些不同)。
推論:聲音是由物體的震動而形成。
2.班主任演示實驗:敲打音叉,使音叉發聲,能觀察到音叉發聲時的震動嗎?如何能夠觀察到這些微小震動?
再度叩響音叉,用一個塑膠小球去緊靠正在發聲的音叉進行觀察。大家能看見哪些現象?說明哪些?
正在發聲的音叉可以彈起兵乓球,說明正在發聲的音叉在震動
3.用手接觸正在發聲的音叉,促使音叉停止震動.能夠看到聲音嗎?這又能說明哪些問題?
震動停止,發聲也停止了
二、小組合作探究——聲音的傳播
1.聲音是如何向遠處傳播的?再度閱讀:真空罩內的鬧鈴實驗。聯系該實驗現象,你們能得到哪些推論?
推測: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實驗:
(1)將兩張桌子緊緊地挨在一起,一個朋友輕輕地敲桌面,另一個朋友把眼睛貼在另一張椅子上,聽傳過來的聲音大小。
(2)將兩張緊挨的桌子離開一個小縫聲音的產生與傳播公式,之后重復步驟(1),比較聲音的大小。
問題:
①實驗的第一次敲打聲是在桌面的一端發出的,但眼睛貼在桌面的另一端能看到聲音,在這個過程中聲音是由哪些物質從一端傳到另一端的?
②當眼睛離開桌面時,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敲打聲,此次的聲音是由哪些物質傳到眼睛的?
③我們平常看見的各類聲音主要是通過哪些物質傳到眼睛中的?
推論:在化學學中,把傳播聲音的物質稱作介質,它可以是二氧化碳,還可以是液體或固體;真空不能傳聲。我們平常看見的聲音主要是通過空氣傳播的。
2.震動物體所發出的聲音是怎樣向遠處傳播的?中學生回顧水波的產生與傳播過程。(水滴落入水底時出現了哪些現象?水波是如何形成的?)
這說明聲音在介質中是以波的方式傳播。
【展示交流】
【精講點撥】
震動、發聲、聽聲兩者的關系:震動停止,發聲停止,但聲音不一定馬上消失,由于聲音傳播也須要時間。
【即時練習】
1.下述關于聲音的形成及傳播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震動
B.只要物體震動,就能發聲
C.沒有發出聲音的物體一定沒有震動
D.物體的震動停止后,就會發出很弱的聲音
2.垂釣時,河堤上的步伐聲會把魚嚇倒,這說明水才能傳聲;如圖,兩個小紙袋、一根鋁線弄成的“土電話”表明:固體才能傳聲。
學習內容二:波速
閱讀課本P29至P31內容,重點用紅筆做上記號。
【自學檢查】
1.聲音每秒內傳播的距離稱作波速。
2.對著懸崖、高墻喊話,聲音會被懸崖、墻壁反射回去,再傳入眼睛。聲音被障礙物反射回去,就是回聲。
【合作探究】教師巡視督促指導
一、聲速
1.閱讀P30小資料可知:在15℃和25℃時空氣中的這個值分別是340_m/s和346_m/s,這說明聲音傳播的速率跟介質氣溫有關.聲音的傳播速率還跟介質的種類有關;分別用v1、v2、v3表示聲音在二氧化碳、液體、固體中傳播的速率,其大小關系通常為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