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上海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袁之良團隊首創量子秘鑰分發開放式新構架,采用光頻梳技術,成功實現615公里光纖量子通訊。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通信》。
3月14日消息,中國科學技術學院潘建偉、徐飛虎等與北京微系統所、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學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首次在國際上實現千兆比特率的實時量子秘鑰分發,實驗結果將此前的成分辨率紀錄提高一個數目級。該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學術刊物《自然-光子學》。
此外,量子科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轉型的前沿領域。其中,實用化走在最前列的量子通訊技術,對于保障關鍵領域信息安全有著重大價值和應用前景。量子通訊是一種加密通訊,其核心原理是借助量子狀態的不確定性形成隨機秘鑰,一旦通訊被監聽則會改變量子的狀態,監聽都會被察覺,因而促使秘鑰難以被破解量子通訊市場,實現了通訊的保密性。
按照ICV預測,2021年,全球量子通訊市場規模約為23億歐元,預計到2025年,下降到153億港元,到2030年,下降到431億港元,2021-約為34%。
《國家“十四五”規劃與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構建數字經濟新優勢,要推動布局量子估算、量子通訊等前沿技術。華安期貨研報強調,近些年來中國量子通訊市場規模以每年12-20%的速率穩定下降,預期2025年將突破1000萬元。政府、產業端上下游均已強化對量子通訊網路建設的支持和投入力度,量子通訊產業持續下降將促使傳統的信息產業發生顛覆式改革,從而推動包括計算機產業、區塊鏈及數字貨幣、衛星通訊業等產業的新機遇。
中金公司研報覺得,量子通訊目前已具初步商用條件,我國積極建設量子保密通訊網路。我國積極推動滬寧干線、武合干線、北京城域網、合肥城域網等地面量子通訊網路的建設,中國科學技術學院牽頭研發“墨子號”量子通訊衛星并實現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秘鑰分發。我國量子通訊網路或將加速布局,滿足政府、金融、電力等領域對信息安全的剛性需求。
根據不同技術分類,可以把量子通訊產業分為:1、量子秘鑰分發(QKD);2、量子隨機數發生器(QRNG);3、量子隱型形態(QT)。目前已應用的量子保密通訊技術,仍依賴于精典通訊。量子密碼尤其是量子秘鑰分發發展最為成熟,正迅速邁向實用化。
量子秘鑰分發基于量子熱學基本原理,可以實現理論上無條件安全的保密通。模式匹配量子秘鑰分發合同(MP-QKD)是由北大學院馬雄峰研究組于2022年提出的一種新型檢測設備無關量子秘鑰分發合同,相較于原始的檢測設備無關合同,可以將更多的偵測風波用于成碼,可以很大程度提升成分辨率。
量子通訊產業主要分為上、中、下游。上游為元元件和核心設備;中游主要是網路干線,系統平臺、建設運維;下游主要是安全應用。目前來看,核心設備以及解決方案仍是產業鏈關鍵。
提供量子通訊核心設備的廠商主要有ID、等。其中,ID早已滿足了法國、美國等大多數國家的核心設備供應。中國廠商主要包括國盾量子、易科騰、問天量子、啟科量子、中創為量子、九州量子等。目前中國在量子保密通訊技術走在國際前列,基本全面實現了核心設備全鏈生產。
據財聯社不完全統計,涉及量子通訊的上市公司有國盾量子、國芯科技、中興通信、光迅科技、神州信息、科大國創、亞光科技等,具體情況如下:
事不過三,股價連續兩天不創新高量子通訊市場,立刻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