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科學技術學院北京研究院分會場,相關專家與中國科大學教授白春禮使用量子加密視頻大會系統進行了現場通話。袁婧攝
聯接天津和北京,貫串南京、合肥等32個大大小小的中繼站點,全長2000多公里,可實現絕對安全的保密通訊。9月29日,中國科大學宣布,世界首列量子保密通訊干線——“京滬干線”正式開通。
結合“京滬干線”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天地鏈路,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洲際量子通訊。這標志著我國已建立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訊網路雛型,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訊網路邁出了堅實一步。
“京滬干線”項目2013年7月由國家發改委批復立項,由中科院統一領導,中國科學技術學院作為項目建設主體承當建設。整個項目建設周期42個月,今年年末完成全線貫通和星地一體化對接,經過半年多的應用測試和長時間穩定性測試,于明年8月末在南京完成了全網技術初驗。
在量子通訊中,單個量子在沒有中繼站的情況下,在戶外通常最遠只能傳輸100公里。如何讓它能跑完2000公里的長途?“京滬干線”共有32個中繼站,每兩個站點之間的平均距離為62.5公里,這能讓“長跑”中的光量子及時接續“體能”,有效確保量子秘鑰傳輸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量子通訊是迄今惟一被嚴格證明無條件安全的通訊方法京滬保密量子通訊研發的股票,可有效解決信息安全問題。“京滬干線”的開通,可滿足金融、政務、國防等領域上萬用戶的秘鑰分發業務需求。目前,“京滬干線”已在交通建行滬寧間遠程企業財付通用戶的量子保密通訊實時交易,中國工商建行網上建行滬寧異地數據的量子加密傳輸和災備,阿里征信數據的異地加密傳輸,以及量子加密流媒體視頻點播等項目和領域成功應用示范。
中國科大學教授白春禮說,我國在廣域量子通訊網路技術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未來將借此為基礎,促使量子通訊在不同領域的大規模應用,構建完整的量子通訊產業鏈和下一代國家主權信息安全生態系統,最終建立基于量子通訊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聯網。
同時京滬保密量子通訊研發的股票,”京滬干線“的建成和開通,將吸引和培植一批量子保密通訊領域的上下游企業,使量子保密通訊產業成為我國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