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中學生補習的時候,兩個中學生對平面鏡成像特性實驗中的等效替換法產生了分歧:彭友說在成像特性中用未點燃的蠟燭B代替了蠟燭A的圖像的平面鏡。 但季友認為不是。 代替點燃的蠟燭A的是未點燃的蠟燭B,兩個小伙伴各執一詞,卻無法很好地說服對方。
我仔細聽著,明白了他們為什么說服不了對方。 我說大家說的是對是錯平面鏡成像實驗步驟,為什么? 既然沒有前提:想想研究對象是誰? 這項研究與誰有關?
1、研究內容為:圖像與物體大小的關系; 研究對象是:圖像和對象。
把蠟燭放在平面鏡前,我們可以通過平面鏡看到蠟燭的影像平面鏡成像實驗步驟,那么如果我們要比較影像和物體的大小關系,就需要把物體和影像放在一起進行比較,而如果我們把物體對著平面鏡的一面與像進行比較的話,像就會消失,那么這個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一個替身蠟燭B來代替誰呢? 而不是蠟燭 A,該怎么辦? 與A的形象比較。所以這里的等價替換方法是:蠟燭B替換蠟燭A。
如何比較圖像與物體大小的關系? 我們將未點燃的蠟燭 B 與圖像進行比較,看它們是否完全重合? 如果它們完全重合,則圖像和物體的大小相等。 當我們把未點燃的蠟燭移到穿衣鏡前時,發現根本看不到蠟燭B,怎么辦? 你能想出一種既能看到圖像又能看到蠟燭 B 的方法嗎?
2、于是就有了第二種等效替換法:用玻璃板替換平面鏡。 也就是說,它可以成像并且可以透光。
接下來,我們繼續探討圖像的位置與物體的位置之間的關系?
3、研究內容為:圖像與物體位置的關系; 研究對象是:圖像和物體。
平面鏡所成的實像是光幕無法承載的,所以需要有一個實物來代替像的位置,那么就有第三種等價的替代方法:用未點燃的蠟燭代替實像B 位置。
高考正式臨近,中學生能這樣爭論,說明他們在思考。 同時再次提醒我:一定要重視中學生的實驗! 要培養中學生的研究對象意識,追根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