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精選11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們的收獲肯定不少吧,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讀后感了。后感你想好如何寫了嗎?以下是小編幫你們整理的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歡迎你們分享。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1
3月3日晚,“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峰會》如期而來。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妻、江夢南等獲得“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榮譽。
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和母親在頒獎現場。
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的父親在頒獎現場展示女兒書寫的“光榮屬于二連”“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從2003年到2022年,《感動中國》已走過20載。20年來,一個個發光發熱的.名子,一段段催淚至深的故事,既呈現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點點嘀嘀,又實錄了社會變革、時代前進的鏗鏘足音,其中歷久彌新的中國精神力量,穿透歲月的隧洞,點亮過去、現在和未來。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走過20年,《感動中國》為何仍舊俘獲人心?頒獎詞靠哪些征服一批批聽眾?記者專訪了《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等主創人員。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2
平凡造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年度人物的催淚事跡全面詮釋了新時代中國的精神風貌。
一幅厚實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啟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緊接著,一個個閃光的名子,一張張催淚的相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冊如同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頓時……這是《感動中國2021》宣傳片中的畫面。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聽眾走過20年,這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跡催淚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驚艷人心。
去年的開篇人物將眼神聚焦在歸根復旦、為中國科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百歲化學學家楊振寧頭上。
1971年,兵乓外交打破了中俄之間歷時20余年的窘境,當英國剛發布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限令時,鄉思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程。在遭到阻撓沒能歸國的時光里,楊振寧用無可爭辯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級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后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歸國移居后,楊振寧為吸引中國頂級科學人才傾盡心血,仍然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著明顯的助推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游子,到歸根奶奶,時光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回應鄧稼先“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流淚。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與祖國同心同向,一起向未來是本次感動中國人物臉上共同的底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彭士祿“深潛”一生,只為永遠守望祖國海洋;趕超年紀、傷病、體能局限,被稱為“中國飛人”的運動員蘇炳添,仍舊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跑得更快”;涉足高原醫學研究50余年的中國工程院教授吳天一,讓青藏高鐵14萬筑路大軍免予高原病……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愛國精神之外,自強不息是年度人物臉上又一明顯特征。
夫婦兩人加上去只有一只手、兩條腿,面對這樣的狀況,生活該如何渡過?《感動中國》講述了張順東、李國秀夫妻堅強、自信、樂觀的故事,她們借助僅有的勞動能力,讓一兒一女考上學院,讓全家人徹底揮別了貧苦。
像張順東、李國秀夫妻這樣的,還有被譽為“中國的保爾”的朱彥夫2024感動中國頒獎典禮,槍竿子、鋤竿子、筆桿子,每一段人生都書寫精彩;從小幾乎完全失去聽力的學院生江夢南,在父親的幫助下,通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除了沒有失學,還走出了偏僻的.滿族鄉鎮,考上了復旦學院的博士研究生。這種“平民英雄”彰顯的堅強、自信、樂觀精神,為社會前行注入了強悍的精神動力。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4
2021年是中國航天的豐收年,本年度《感動中國》的非常致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月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明天,中國人探求太空的步伐從近地邁向深空、從無人邁向有人、從地球邁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辛起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走向航天強國的公路上,中國航天人攀登高峰、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頒獎詞直抵人心,感動背后是對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動中國》這樣走過20年的節目,是不多見的。龍鱗裝是一種始于東漢的書籍裝幀方式,特別適宜呈現時間軸序列,每一頁掀開就是一座壯歌。”回憶起制做開篇畫面的過程,龍鱗裝非遺傳承人張曉棟感嘆道,在接到節目組的約請后,他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精心完成這幅長卷。
作為節目的忠實聽眾,張曉棟告訴記者:“節目中榜樣人物的事跡不斷啟示我,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過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書,可能我這輩子也只能干非遺傳承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與張曉棟一樣,《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也陪伴節目走過多年,在專注于撰寫頒獎詞的過程中,他收獲了更多的感動與溫暖。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5
20年間,時代發展、社會變革,頒獎詞的寫作風格卻一直保持穩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凝煉下來的。從最開始每位人1000多字,再精簡到幾十個字,中間還要經過好多朋友的傳閱、提意見、修改。頒獎詞是典禮的一部份,要盡可能短,和典禮緊密結合,能夠起到點睛的作用。”劉凱告訴記者,寫作中指出樸素、準確,不拼湊詞藻,不過分華麗,盡量用中國人常用的行文習慣,讓聽眾接受上去毫無障礙。
掀開去年的頒獎詞,簡單、準確、優美的風格撲面而至:楊振寧的.“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后排,如今,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彭士祿的“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朱彥夫的“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經歷”,江夢南的“從無聲里突圍,你心里有嘹亮的號角”……寥寥數語,催淚至深。
頒獎詞為何總能觸動人,是劉凱時常被問到的問題。在他看來,得獎人物的事跡是感動的核心,同時聽眾心里還要存著對真善美的追求、欣賞,才有可能被感動。“臘梅生得再好,還須要踏青的人懂得”。
精神是歷史的升華,歷史是精神的展開。頒獎詞觸動人心的絕招,在于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價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衛視新聞中心綜合部制片人孫金嶺,貢獻了節目的定位語“一部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他覺得,《感動中國》有兩大奇特干練,一是節目氣質,一是歷史知性。通過一年一度的廣泛評比,通過莊重典禮,將這些普通人的身影和聲音在時間中定格,在記憶中融化,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樸拙悠遠、綿延不絕的歷史組成部份。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6
“劇變中的不變,喧擾中的蟄伏,疾行中的倒映,眼花繚亂中的注視。”《感動中國》給主持人敬一丹帶來了這樣的體味。在缺席《感動中國2020》后,已經離休的她再次回歸。
“我們對每一個人物抒發不過分、不花心,沒有拔高的敘述,盡可能介紹一個真實的人,將真正的好人表現下來。”在敬一丹看來,接近真實就是這檔節目能保持長久生命力的誘因所在。
“尋找好人”,這是《感動中國》的初心,是節目最早的“核”——梳理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開掘新聞風波中的主角,感性地描畫歷史頓時,放大歷史細節。
我們的時代從來不缺乏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哪些樣的偶像與英雄。從創立初始,《感動中國》就聚焦于促進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體力量,成功推選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偉大、樸實而誠懇的典型人物。
從“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的張桂梅,到“島再小也是國土,家未立也要國先安”的王繼才、王仕花;從創造卓越成就的科學巨子錢學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飛雪傳薪的`普通郵遞員王順友……在人們眼中,她們都是“新時代最甜美的人”。
《感動中國》實現了全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動員。每屆“感動中國”的籌辦都長達數月,這本身就是發覺先進、褒揚先進、學習先進、效仿先進的宣傳過程,更是先進人物感動公眾、傳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徑。
在節目播出前,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為《感動中國》送來天上的問候,其中葉光富述說了他與節目的故事,“2003年神舟五號一飛沖天,當時我只有23歲,還是一名飛行員,振動環宇的首次飛行給我內心種下了航天夢的種子。”而那一年度的感動中國人物,正有我國第一位飛天的航天員楊利偉。
近些年來,各地也推出當地的“感動人物”。在一個個“感動人物”故事的述說中,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斷弘揚弘揚。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7
明天早上,我一邊哭泣一邊觀看《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峰會》,有幾位得獎嘉賓對我的印象比較深。
其中一位是72歲的獨居奶奶名叫胡盛蘭,每月收入只有三百元,仍堅持給貧苦中學生捐款,即使只是二十元、三十元的捐,但對胡盛蘭奶奶來說是一筆很大的開支,二六年來他共捐贈了一百多名中學生,捐贈資金達到了十多億元,他的行為深深的觸動了我,我心中暗暗的想要和胡盛蘭老奶奶一樣,盡自己最大能力幫助須要幫助的人,其實我要先好好學習,將來能夠有能力幫助他人。
還有一位得獎嘉賓,是一名在大山里的門巴族女班主任名叫格桑德吉。格桑德吉是惟一一名從大山里考出去的學院生,結業之后原本可以有更好的前途,而且她為了山里的兒子,決然舍棄了更好的前途,回到了大山里當了一名中學老師。當時我倍感了老師的偉大,所以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感念老師。
還有一位是一名老大夫名叫胡佩蘭,早已九十八歲高齡了,她還幾六年如一日的固守在崗位上,每晚堅持下班,為患者看病。胡佩蘭大夫醫術精湛心地善良,事事都為患者著想,從她手里開出的方子極少超過百元的',遇見經濟實在困難的患者,胡佩蘭大夫常常會為她們墊付醫藥費。看了她的事跡之后,我非常的敬愛她,除了敬愛她的醫術,更敬愛的是她的醫德。
還有好多的得獎嘉賓我就不一一表述了,她們每位人的頭上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我要在之后的學習和生活當中,以她們為榜樣,象她們學習,爭取將來和她們一樣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的人。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8
這世界由于她們而不同。
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峰會》之后,我的內心似乎遭到了洗禮,這種拼搏者對于夢想的追求、對于工作崗位的固守,讓人為之震憾,她們雖不是哪些改變歷史的大人物,但她們滿懷的熱情、毅力與固守深深地觸動了我。
地處絲綢之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上的莫高窟,是一座繁華的就會,敦煌也在今生根出芽。每一個洞窟、每一幅壁畫都充滿著智慧的結晶。經過歷史的演進和沙塵溶蝕,窟內許多珍稀的'壁畫已破敗和變色。為了讓張掖敦煌重煥光彩,“敦煌的孩子”樊錦詩自1963年從清華結業來到莫高窟敦煌,50多年植根大漠,勤于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完成了張掖敦煌的分期斷代、構建“數字張掖”等重要文物研究和保護工程,可讓張掖文化得以永久保存。
關于敦煌,我以前在中學的一篇課文中讀到過,那時對敦煌的彩塑、壁畫和藏經洞非常向往。后來在廣州中心與莫高窟敦煌來了一次近距離接觸,視察了等比列復制的洞窟,那別具特色的穹頂,窈窕多姿的飛天,還有一些飽含想像力的童真壁畫,都讓人嘆為觀止。我那時才曉得,隨著大批旅客的實地到訪視察,每一次旅客進洞時,空氣的流動就會對壁畫引起不可逆的傷害,對比一千年前的壁畫,現在的敦煌壁畫色調消散、日漸模糊。而如今,在樊錦詩媽媽率領的“敦煌守護人”潛心研究和保護下建立了“數字張掖”,也讓我們何必去張掖,才能穿越千古,近距離接觸這座歷史的寶庫。
樊錦詩父親為了這份信念,半世紀的沙吹,心歸處還是張掖。莫高窟是個謎,是個夢,但它更是樊錦詩的命。她的固守、她的毅力都是我們學習的典范,作為一名當代學子,我們也應責任在肩:一桌一椅讀天下書,將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積淀更好地弘揚。
向所有《感動中國》的拼搏者、奉獻者們致敬!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9
“蠟炬成灰淚始干”,蠟燭燒盡,光照人間;蒲公英隨風飄舞,化為廣袤的底泥。其實蠟燭燒盡,然而燭光精神永不磨滅;其實蒲公英化為一枝禿干,而且下1秒的大地仍然馨香……
明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晚宴》視頻。一幕幕催淚的畫面,一個個真實的故事,讓師生愴然淚下,心靈驚艷。
我如同置身于愛的海洋,一個個高大的形象詮釋在眼前。有為了國家事業而忘我工作,直至生命終結的林俊德;有為社會、為家人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陳斌強;有扶危救困捐贈臟器的何玥……他們自我奉獻,換來別人的幸福;她們以催淚事跡,創造不平凡的人生。
她們感動中國,感動你我。
其實她們遠離我們,而且先進事跡感染著我們;其實她們額角發白,而且光輝形象永遠風度翩然、充滿活力!
陳斌強,一位普通的英語班主任,2007年,他的父親患上了老年癡呆癥,生活不能自理。為了能更好地照料女兒,他決定帶著妻子下班。他用一根黑色的繃帶把兒子綁在自己頭上,騎電動車帶著兒子上放學。他清楚地記得小時候,這根布帶就是父愛,父親用它背著自己。長大了,這布帶便是自己的深情,自己用它背著妻子。有三天,父親的記憶走遠了,但愛不會,它在兒女的肩膀上一代代弘揚。所以,不論時間多么緊促,不管工作多么辛苦,自己都要拼盡竭力,像小時候父親無怨無悔的照料自己通常去照料她。他對待丈夫沒有絲毫松懈,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女兒的幸福,他在所不辭。其實陳斌強曉得,在父親心中,恐怕不曉得自己是誰,不曉得他為什么整日陪伴在自己身邊,但在她的內心深處,一定會覺得到無限溫暖,一定會覺得到有一個值得借助、信任的人圍繞身邊。陳斌強的樸素孝心,催人淚下;他的堅定執著,天地可鑒。
他似乎沒有干轟轟烈烈的大事,并且他卻擁有平凡人沒有的精神。他的孝心感動中國,他的孝心永駐人間!
童年,質樸幸福快樂。但是,12歲的何月卻驟然離開,但是捐贈出自身臟器。她就像花朵從吐蕊飄散,留得滿街濃香。命運對她這么殘酷,她卻像天使一樣翱翔。她來過,又不曾離開,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閃光,把人間點亮。
年僅12歲的何玥,正式中學結業,卻被查出患有高度惡性腦干膠質瘤,入院進行了第一次放療。2012年9月初,病況忽然惡變,二次住院。此時病變已擴散至肺部組織。當據說自己的生命只剩三個月時,她決定將自己的臟器捐贈給須要的人。2012年11月17日零點10分,小何玥腦死亡,弟弟按照她的遺愿將她的兩個腎和一個肝捐給了三位患白血病的病人。致使三位患者復健入院,她就像死亡線上的小天使,為病魔之中的人平添了光明和希望,為焦慮死亡線上的人增添了愛的滋味。她小小的年齡,卻擁有偉大的`精神;她蓬勃的生命,卻埋葬在童年中。她的生命閃動著光彩,點亮別人的幸福路;她的精神充溢馨香,滋養每一個人的心田。
這一刻,有好多人流淚,為了眼前平凡而偉大的事跡;這一刻,有好多人激情澎湃,為了心中的豪氣與欽佩。童年似乎對于我們來說是短暫的,但對于何玥來說卻是永久的。
“有的人活著,他早已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每當讀到臧克家的這首《有的人》,我的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個個催淚形象。她們其實早已離開人世,然而她們的精神卻像這蒲公英般永垂不朽;她們其實沒有作出驚天動地的大事,但她們的品質卻如同蠟燭,點亮溫暖每一個人的心靈。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愛無處不在,溫暖永駐人間。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相信下1秒的大地,會長出無數蒲公英,馨香傳遍整片大地。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10
觀《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會議》后,陳斌強對父親的孝順比自身的利益更為重要的例子讓我深有體會。
陳斌強的女兒很不辛患上了老年癡呆癥,因而,照料丈夫的重大責任落在陳斌強頭上。他除了要照料丈夫2024感動中國頒獎典禮,還要按量下班,身為老師的他,對中學生應有強悍的責任感。他每晚去下班時,都用一條布帶把女兒綁在頭上,之后走30多公里的大路才到中學。上班后,還要為媽媽做菜、喂飯、洗澡,下午還要開導女兒入眠,才放心;晚上還要定時帶女兒去公廁,他每晚僅僅睡5個小時,到傍晚5點就要早起擬定好三天的計劃。把三天的時間都白紙黑字寫下來,安排得充充實實,可用一個詞形容:爭分奪秒。
母親的哺育之恩是我們這輩子難以還清的,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侯,母親就開始奔忙繁忙。她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她們寧愿自己苦,也不讓我們受一點苦。她們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她們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是她們讓我們可以享受這個世界的一切;是她們讓我們過得這么快樂。莫非我們不應當感念她們嗎?
無論時代怎樣發展,孝敬母親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總會與別人相戀,形成溫情、友情、戀情,其中濃得化不開,打碎腿骨連著筋的惟有父親的.溫情。所以,不管貧窮也好,富貴也罷,孝敬母親是我們做兒女應盡的責任!
聯系自我,說實在的,我在我家里人眼中都是一個孝敬的兒子,孝敬公婆,尊敬奶奶。說我是孝敬的,有好多的事例可以證明,在這兒簡單寫上幾筆也即使了:在家里,我會竭力的做我力所能及的家務,在父親的工作上,我也可以幫上小忙,這其實算不上大事,但這也是感念母親的途徑;我父親現今病臥在床,盡管我不能像陳斌強照料丈夫一樣照料父親,但我可以做一些輕松的,例如:倒水洗腳、洗襪子等等,這種我到做到了。
孝敬并不須要榮華富貴,僅僅是一杯淡茶、一句祝福、一個關心的目光,母親就會倍感很幸福的了。
如今趁我們的母親還健康,讓我們一上去孝敬我們的母親吧。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11
近期,我觀看了《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峰會。上面述說了十個催淚的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敦煌的孩子”——樊錦詩。伴隨著樊錦詩的步伐,我似乎來到了那種戈壁大漠深處的莫高窟敦煌。
說起敦煌,相信你們就會情不自禁想起抬頭一望滿目的飛天,工藝精良的貼金畫……而這背后也蘊涵了樊錦詩的默默努力。
“黨須要我們到哪些地方,國家須要我們到哪些地方,我們就到哪些地方去。”1963年,樊錦詩從學院結業,懷揣著保護祖國文化遺產的夢想,千里迢迢來到了大西北戈壁沙漠。那時,房屋是土的,甚至水都是咸的,在這么堅苦的環境下,她卻選擇了留下,頑強地堅持下去,這一堅持就是50余年。現在,本該退職享受天倫之樂的她,仍在為張掖拼搏!當我看見她為張掖操勞非常疲倦的背影時,心里無比驚艷,崇敬與感動的眼淚傾瀉而出。樊錦詩的精神照亮神州大地!
為了守護張掖,樊錦詩和妻子彭金章兩地分居歷時19年,在她們的眼中,二人的感情不是山盟海誓,而是各自奔赴祖國最須要的地方,把小愛化成大愛。慢慢地,樊錦詩似乎早已和張掖融為一體,也習慣了這片大漠給與的饋贈。她的深情已經深深植根于這片大漠。而彭金章也仍然在默默關心她,堅持著寄信給樊錦詩。似乎,這也是一種非常偉大的感情,它不是浪漫恩愛,也不是山盟海誓,而且——它有著為國家默默奉獻的愛。聽到這兒。我的眼窩再度濕潤了,這讓我想起《鋼鐵是如何煉成的`》中的一句話:當你回望舊事時,不因庸碌無為而自責,也不因蹉跎年華而羞恥。是啊,把一件事做到極至,就是最大的成功,這一點,樊錦詩做到了。
“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心歸處,是莫高窟。”從樊錦詩的催淚事跡中,我見證了她那堅持不懈,默默奉獻的大無畏精神。所以,我們中學生更要不負眾望,擔起保家衛國的重大責任,成為祖國的中流砥柱!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相關文章: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04-04
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02-02
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儀式的讀后感08-07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精選16篇)12-01
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例文02-02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例文(精選14篇)12-05
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1000字02-02
精選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1000字02-02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儀式后感例文(通用11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