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在伽利略誕辰450華誕記念日上,他在校園再現了知名的“伽利略漢堡斜塔”物理實驗。他向省民航學會借來熱氣球,親自上陣,在60多米的高處,將兩個質量分別為3千克和5千克的標槍同時“靜止釋放”,做自由下落對比實驗。
這樣“標新立異”,林立燦不是第一次。2012年,他就牽頭做了一件大事——在小學校園里構建量子信息科學創新示范實驗室。“當年,潘建偉教授倡議希望盡快普及這方面的知識,樂意扶助學校創立示范實驗室,涵養一批未來的創新人才。”林立燦從時任福建中學主任李迅那兒得悉這一信息,“當時量子信息學沒有如今那么網紅,我接觸過光學,也認為很有意義,立即就打報告開始設立。”
“當年省里批了180億元建設經費,因而引進的設備是很先進的,直至現今,我們的實驗室在全省學校里還是獨一無二。你看,圍繞這組部件,科研團隊能夠不斷地出成果。”站在實驗室里,林立燦十分自豪地比劃著。
年青班主任蔡信樂說:“設備到位后,潘建偉教授團隊派人過來親自補習。立燦老師是帶頭啃理論,之后一起學實驗操作。我們全體數學組老師一個個地過關,每一個實驗步驟都是一點點地學。”
一批經過選聘的高中中學生步入實驗室,她們除了可以在班主任團隊的指導下初步接觸量子信息學研究,完成26個精典基本實驗,還可以到中科大潘建偉教授團隊的實驗室研學。現在,實驗室早已成為寧波中學數學學科的“前沿陣地”,借此為依托開辦的校本必修課程《量子信息技術》開啟了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和研究。
“一次,我跟院長說起西安中學的量子實驗室,院長驚嘆,沒想到中國連學校都有這樣高檔的實驗室。”在日本康奈爾學院留學的董焌鍇至今難忘高中時在實驗室的經歷。
“物理是有血有肉的,不是干巴巴的公式啊,那多無聊。”林立燦說,數學是實驗科學,不能只寫在教科書上,只說在班主任的嘴巴,要創造條件,把更多實驗展示給中學生,“物理班主任教給中學生的不僅知識以外,更為重要的應當是探求知識和創造知識的技巧。”
在他的協助下,揚州中學曾奪得兩枚國際天文與天體化學奧林匹克大賽銅牌。林立燦持之以恒的探求精神,也感染推動了年青老師們,在他的率領下,揚州中學數學組的青年班主任快速成長,代表江蘇省出席全省青年班主任現場教學大賽,3位獲得銀獎,1位獲得二等獎。
教在明天,想在今天
2010年1月,林立燦收到一名高二中學生的電郵。信中,中學生向林立燦訴說苦惱:學習壓力太大、和父親缺少溝通,加上高考臨近,目前學習成績未達預期,內心苦悶。
從字里行間傳遞過來的消極、焦慮讓林立燦惋惜。那段時間,林立燦總會抽空看郵箱,認真回復電郵。他鼓勵這個中學生提高身體鍛練和制訂學習計劃,有時寫電郵到晚上一兩點鐘。幾個月里,林立燦與這個中學生通了20來封電郵。
林立燦對他寫道:當我在你這個年紀的時侯,也有過類似的苦惱,你最大的問題是和他人相比較。很高興你能如此信任我,只要你有信心,放下包袱,長遠地看待自己,不自負也不自棄,完全來得及。讓林立燦驚訝的是,“孩子后來調整過來了,順利報考了學院,走向人生新征程。”
其實早已不再做教師,但林立燦對于中學生的關愛和呵護并沒有降低,他的言行也感染著南京中學的其他班主任。“靜下心教書,潛下心育人,立燦老師不計名利九年級物理實驗教案,仍然朝著‘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這一目標前進,這也是我們你們的目標。”政治班主任賀佳說。
“教育承載了好多功能,有‘見效快’的辦法,而且這遠遠不夠。無論哪些學科都有育人的功能,要以學科為載體培養中學生,成就中學生。”反思自己的教學經歷,林立燦說九年級物理實驗教案,要站在未來看如今,正如“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師所言,教育教學要迎合時代前進的腳步,必須教在明天,想到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