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內容中行為時態的統計剖析
歷晶劉嬌陳紅君化學教學云
摘要:從核心素質維度(內容維度)與認知水平維度構建教育目標的分類編碼框架,并根據編碼框架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內容要求以及學業要求的行為副詞進行統計剖析,結果顯示共使用行為代詞68個,代詞出現總頻次為339次.根據行為代詞使用傾向進行統計,發覺新課標的代詞使用整體上呈現多樣性、針對性、個性化的傾向,根據不同內容主題、不同素質領域分類統計,結果顯示《新課標》注重基礎知識的理解、探究技能的精熟和跨學實踐教學的綜合應用.基于課程內容中冠詞使用的特性,從教學內容的選擇深廣度、教學目標設計清晰度、與目標相匹配的評價設計3個角度提出教學建議.
關鍵詞: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行為代詞
2022年4月,教育部出臺《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1]其中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采用“行為條件+行為數詞+內容”的敘述形式呈現,直接反映課程內容的明晰性和目標的可操作性,是教育工作者進行教學設計、教材編撰、考試評價的根據,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本研究試從數學學科核心素質的視角構建教育目標的分類編碼框架,對課程標準中行為副詞進行統計剖析,以期深刻理解課程內容,幫助班主任在內容選擇、目標設計、評價設計上有的放矢,貫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1代詞統計的根據與原則
1.1行為代詞的編碼框架
基于數學學科核心素質的維度構成,重新建立目標分類框架,如表1所示.數學觀念是以數學知識為基礎,是數學概念和規律在腦子中的提煉與升華.參照布魯姆認知領域分類,[2]將數學觀念分為曉得、理解、應用、綜合4個水平.科學思維是具有意識的人腦對自然界中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律性及自然界事物間的聯系和互相關系的間接的、概括的和能動的反映.[3]參照于海波院長建立的教學目標層次,[4]結合對課標內容的編碼結果進行修訂,將科學思維分為引導定向、自主定向、批判、創新4個水平.科學探究是人們探求和了解自然、獲得科學知識的主要方式.基于霍恩斯坦的教學目標分類理論,[5]將科學探究分為知覺、獨立操作、內化、精熟4個水平;科學心態與責任是科學家所具備的精神與心態,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間的復雜關系以及處理社會性議程時應采取的理智心態與合理做法.[6]參照克拉斯沃爾等人提出的情感領域目標分類,[7]將科學心態與責任分為接收、反應、保持、形成4個水平.
表1基于核心素質的內容-水平目標分類
詳盡論述代詞認知水平的內涵,如表2所示.
表2行為代詞編碼框架與內涵例析
續表
1.2行為副詞的統計原則
根據表2所示編碼框架,利用Nvivo軟件,對《新課標》中課程內容要求與學業要求的陳述條目中出現的行為副詞進行系統編碼,發覺基本能囊括《新課標》中的行為副詞,共得到100條內容目標.由兩名經過編碼訓練的研究者逐字進行獨立編碼,并對不一致的編碼進行協調直到達成一致后方可步入下一條目的編碼,最終編碼者一致性系數達到0.86,能作為行為代詞統計剖析的根據.編碼統計過程中遵守指向性原則和顯性化原則.
1.2.1指向性原則
行為代詞統計的指向性原則指僅統計用于描述行為的代詞.《新課標》采用“條件+行為+內容”的描述方法呈現具體的“內容要求”,有些敘述也將“條件”省略,直接以“行為+內容”呈現,例如,“1.1.3(條件)經歷物態變化的實驗探究過程,曉得(行為)物質的熔點、凝固點和沸點(內容),了解(行為)物態變化過程中的放熱和吸熱現象(內容)”.編碼統計時,曉得、了解都在統計對象中.
據悉,行為主要用代詞來表示,但代詞的使用并不局限于行為,條件和內容部份也會使用代詞,如運動和互相作用主題中2.3聲和光中“通過實驗,認識聲的形成和傳播的條件”,此內容要求中,有4個時態,實驗、認識、產生、傳播.其中“實驗”是“聲的形成和傳播的條件”的條件,形成和傳播是“聲的形成和傳播的條件”的內容,所以筆者只統計此條中的“認識”.
1.2.2顯性化原則
行為代詞統計的顯性化原則指僅統計明晰寫出的代詞,對潛藏的代詞不予統計.如能量主題下,學業要求中:“認識機械功、熱量、電功、熱值等是與能量轉化或轉移密切相關的數學量,曉得它們的涵義.”根據漢語習慣,雖然在熱量、電功、熱值前沒有添加相應代詞,但仍能判斷其行為代詞為“認識”.但因為認識只出現1次,所以僅統計1次.
(2)拋出問題。這是啟發式教學的關鍵環節,任課班主任須要提早打算好相關問題,問題應由淺入深,由簡到難;貫串主要知識點。中學生在課堂上解決一個問題,班主任再拋出下一個問題,旁邊的問題應是上面問題的深入,借此避開中學生學習的盲目性。《計算機網路技術實訓》課程,須要班主任在前期化學層網線制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講解數據鏈路層的相關知識,從信息傳輸的流程上加以講解,拋出問題。
2統計結果及剖析
2.1課程內容中冠詞使用傾向剖析
對《新課標》中總目標要求、內容要求與學業要求部份的代詞進行統計,按頻次排序,結果見表3.統計發覺,《新課標》中使用代詞68個,代詞出現總頻次為339次.其中了解、知道、探究、認識、測量、具有……意識等時態詞頻較高,搶占總詞頻的39.5%.
表3《新課標》行為代詞的詞頻統計
對比2011年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的代詞使用,《新課標》的代詞使用呈現顯著的多樣性、針對性、個性化的傾向.
多元化的行為代詞豐富了傳統內容主題的水平要求.同2011年版課標相比,“物質”“運動與互相作用”和“能量”3大主題為傳統內容主題,涉及數學學3個基本內容領域,是班主任發展中學生核心素質的重要載體.《新課標》在傳統內容主題中出現了許多新代詞,比如,“物質”主題下新出現了:產生、歸納總結、引用證據、養成、質疑、感受、獲得、體會等行為代詞.“運動和互相作用”主題下新出現了:解決、分析、指出、提出、制定、表述、撰寫、關心等行為代詞.“能量”主題下新出現了:找尋、質疑、發現并提出、讀取和記錄、分析和處理等行為代詞.行為代詞的多元化,豐富了傳統內容主題的水平要求,在敘述上愈發豐富多樣,愈加有利于班主任對中學生學習療效施行多元化評價.
針對性的行為代詞聚焦中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質發展.《新課標》圍繞核心素質各個角度使用了有針對性的行為代詞,在學業要求中的彰顯尤為顯著.諸如,數學觀念常用行為代詞包括:認識、解釋、解決、形成、深化、領會等不定式.針對科學思維領域使用了“歸納總結、引用、獨立思索、質疑、具有……意識”等不定式.針對科學探究領域使用了“發現并提出、作出、制訂、表述、撰寫”等時態.科學心態與責任常用行為代詞包括:體驗、體會、分析、關注、養成、踐行等不定式.《新課標》圍繞核心素質各方面使用了個性化行為副詞,班主任在發展中學生某方面核心素質時可注重選擇恰當的行為代詞制訂教學目標,從而展現數學課程的育人功能和價值.
個性化的行為代詞描述新增主題的水平要求.相較于2011年版課程標準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單ppt,《新課標》增加了“實驗探究”及“跨學科實踐”兩大主題,其中“實驗探究”主題涉及中學生必做實驗,對培養中學生核心素質具有奇特價值.“實驗探究”主題有針對性地使用“探究”與“測量”這兩個行為代詞,“探究”頻次高達12次,“測量”9次.“跨學科實踐”主題涉及數學學與日常生活、工程實踐和社會發展相關的內容,“跨學科實踐”主題有針對性地使用“發現……問題、說明、體會、分析、探索、獨立思索”等行為副詞,在敘述上愈加精確具體,更具有可檢測性,有利于班主任對教學深度的掌握以及對中學生學習療效的評價.
同時《新課標》中使用了30個倍感、聯系、深化、領悟等單頻副詞,種類占代詞總量的43.4%,詞頻占8.6%,30個單頻代詞中,探究領域的單頻行為代詞數目遠小于其他領域.可見,新課程除了關注常規學習領域的共性化描述,但是更重視使用針對性代詞對科學探究領域目標進行個性化描述.
2.2課程內容的副詞分類統計
2.2.1不同內容主題的代詞差別化剖析
對5大內容主題中行為副詞進行內容維度的統計,結果見表4.
表4不同內容主題的行為動詞頻次統計
“物質”“運動與互相作用”和“能量”3大主題是數學學的基礎知識領域,在數學觀念領域行為動詞頻次都最高,主要使用了解、認識、知道、舉例、描述、形成、體會、解決等常見的行為副詞,這種行為代詞具有基礎性、綜合性特征,教學目標應聚焦數學學的基本概念、規律、技能、方法等,做到重點突出.“實驗探究”主題包括中學生必做實驗,在科學思維與科學探究領域動詞頻次最高,主要使用“探究”與“測量”這兩個行為副詞,這種行為代詞具有顯著的操作性,班主任應為中學生創造實踐機會,提高中學生操作技能和探究能力.“跨學科實踐”主題涉及數學學與日常生活、工程實踐和社會發展相關的內容,在數學觀念和科學思維領域頻次最高,主要使用發覺……問題、說明、體會、分析、探索、獨立思索等行為代詞.這種行為代詞具有顯著的跨學科、實踐性、開放性特征.為此,在教學中,班主任應注意選擇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課題,指導中學生制訂可行的實踐方案,培養中學生運用知識解決跨學科問題的綜合能力.
2.2.2不同素質領域的認知水平特征剖析
從核心素質維度與認知水平維度對行為副詞進行頻次與頻度統計,結果見表5.數學觀念領域行為代詞詞頻164次,搶占總詞頻的48.2%.其中“知道”水平使用動詞頻次最高,《新課標》對中學生把握基礎數學知識的要求最多,借以“扎實基礎,打好地基”.科學思維領域行為代詞出現88次,搶占總詞頻的25.7%,其中“引導定向”水平使用動詞頻次最多,可見,引導探究是產生科學思維能力的主要手段,應作為主要的學習方法.科學探究領域行為代詞出現53次,搶占總詞頻的15.5%,其中“獨立操作”水平使用動詞頻次最多,啟示我們注重學科實踐,在“做學校”、在“做中教”、在“做中求進步”.科學心態與責任領域行為代詞詞頻36次,搶占總詞頻的10.5%,行為代詞“形成”水平使用動詞頻次最多,借以注意培養中學生產生科學心態、正確價值觀以及堅定的意志品質.
表5不同素質維度上的行為代詞水平頻次統計
同2011年版數學課程標準相比,《新課標》中高階認知水平的行為代詞使用頻度顯著增多,整體教學難度減小.其中,數學觀念領域用“形成、體會”等行為副詞,關注“綜合”水平的目標實現,期望中學生能做到知識整合,解決復雜問題,產生學科觀念,比如,初步產生物質觀念、運動和互相作用觀念、能量觀念.科學思維領域用提出、表達等行為代詞表征“創新”水平,比如,能運用所學知識剖析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弘揚安全與健康生活.科學探究領域用敘述、撰寫、解決等行為代詞表征“精熟”水平,即中學生才能熟練地敘述并解決問題,比如,能撰寫實驗報告,書面或口頭敘述科學探究的過程和結果.科學心態與責任領域用產生、養成、踐行等行為代詞表征“形成”水平,即才能對某類現象或剌激持有穩定的、持久的、一致的心理和行為傾向,比如,逐漸養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3推論與建議
根據編碼框架統計行為代詞在內容維度與認知水平維度上的特征,有利于一線班主任明晰行為代詞內涵,深刻理解課程的內容要求,幫助班主任在選擇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設計評價任務等問題上有的放矢,貫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
3.1明晰不同內容的素質要求,合理選擇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
核心素質是知識、能力和心態的整體因應互動體系,具有跨越各類社會圖式和學習領域的廣度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單ppt,且牽連到反思思索的高階心智以及復雜行動學習的深度.明晰不同內容的素質目標,有利于班主任充分認識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
在教學內容的廣度選擇上,一方面要挖掘學科知識的素質價值,關注同一個課程內容在不同素質維度上的要求,另一方面還應從單元或大概念的視角整合課程內容要求,產生結構化的教學內容.諸如,“認識壓強”內容,標準中要求:(1)數學觀念上,要幫助中學生構建運動觀和互相作用觀;(2)科學思維上,要培養中學生建模能力、科學推理、創新能力;(3)科學探究上才能依據實驗現象提出猜測與假定,通過實驗得出推論,進行合理的論證,發表自己的見解.相應的教學內容上要圍繞壓強的基礎知識選擇可實現素質目標的學習任務,如(1)認識生活中的壓強現象;(2)通過觀察水底橡皮膜凹坑程度,找到壓強形成的緣由,小組討論并自主設計檢測壓強的方式;(3)實驗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誘因,產生嚴謹的科學心態與合作精神.從“認識壓強”到“探究影響壓強大小的誘因”再到“物體的沉浮條件”,層層遞進.
在教學內容的深度選擇上,須要確切掌握行為代詞的認知深度,明晰教到哪些程度,依據不同內容的素質要求,合理確定內容的教學深度.諸如:“浮力”單元,數學觀念中需使中學生腦子中產生運動觀與互相作用觀,需培養中學生達到“形成”這一認知水平;科學思維培養建模能力、科學推理、科學論證、創新能力,需培養中學生達到“創新”水平;科學探究包括探究影響壓強大小誘因等5個探究活動,須要中學生達到“精熟”水平;科學心態與責任需培養中學生產生批判、創新的探究精神與嚴謹、求實的科學心態,需培養中學生達到“形成”水平.
3.2根據行為代詞要義及認知水平內涵,擬定具體可測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預期結果,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和終點.[8]依據行為副詞的內容維度與認知水平維度上的內涵,理解行為代詞的要義,兩者結合制定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可操作、可觀察、可測評.
《新課標》中出現了詞頻較高的行為代詞,如了解、知道、探究、認識、具有……意識、用……分析等,共計234次,占總詞頻的69%.班主任須要把握這種高頻副詞的要義及認知水平內涵,設置符合認知水平要求的教學目標.了解、認識和曉得,屬于低認知層次,表現為認識和記憶學習材料的某類單一屬性,如概念、意義、特征等,范圍較廣;認識、用……分析、解釋、用……解決等時態則屬于綜合認知水平,須要中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抒發概念,能構建起概念外延性的聯系,能解釋、舉例、比較或說明概念知識;探究、發現注重獨立操作水平,要求中學生能完成提出問題,擬定調查研究計劃,用工具搜集、分析、解釋數據,交流結果等一系列行為;具有……意識是指對內在的思想、知覺等和外在環境剌激的察覺狀態,如有安全用電和節省用電的意識、有關心和保護環境的意識等.
筆者以“運動和互相作用”主題下的“光的反射”知識為例,內容要求目標敘述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理”,按照了解、探究兩行為代詞要義,教學目標可設置如下.(1)數學觀念:通過實驗現象,曉得光的反射,會描述和解釋生活中有關現象;(2)科學思維:通過中學生自制教具,自主探究光的反射定理,體驗科學建模的思維過程;(3)科學探究:小組合作探究光的反射定理實驗,提出猜測與假定,通過合理的論證,得出推論.
3.3結合學業要求,明晰中學生的表現期望,設計評價任務
《新課標》在“內容要求”的基礎上,明晰提出了各主題課程內容的“學業要求”,細化了主題內容在核心素質目標下的具體表現,是課堂評價和考試的主要根據.結合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設計學習目標和評估任務,是實現“教—學—評”一致性的重要前提.在學業要求中,“物質”“運動和互相作用”“能量”主題的數學知識領域行為動詞頻次最高,教學中,班主任應注意使用選擇性反應評價、論述式評價考評基礎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為發展中學生核心素質打牢知識地基;“實驗探究”“跨學科”主題下科學思維與數學情意領域行為動詞頻次最高,足見這一主題的考查重點,班主任應采取承載思維與情意目標的表現性評價任務,為中學生提供創新實踐機會.諸如,“運動和互相作用”主題下的凸透鏡成像知識,內容要求目標敘述為“探究并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9]數學觀念領域目標的行為代詞是“了解”,科學探究領域的行為代詞是“探究”,但了解和探究的具體表現是哪些呢?結合學業要求,我們才能明晰學習表現:(1)用這些知識(凸透鏡成像知識)解釋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常見現象;(2)能在關于凸透鏡成像的探究實驗中,提出問題,擬定初步的實驗方案;(3)通過對數據的比較和剖析進行判定,得出推論.結合這種要求設計相應的評價任務:(1)觀察生活中凸透鏡成像的情景,能清晰描述成像特性;(2)能依據觀察的現象提出“凸透鏡成哪些樣的像與什么誘因有關?”的問題;(3)能借助所學說出3種判定凸透鏡焦距的方式.用中學生課堂中在上述任務中的表現,評估學習目標的達成度,做到教(課程內容要求)、學(學業要求)、評(課堂評價)的一致性.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上海:上海師范學院出版社,2022.
2WL,DR,PW,etal.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學修訂版(完整版)—分類學視野下的學與教及其測評[M].蔣小平,張琴美,羅晶晶等譯.上海:英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11):23-24.
3胡衛平,林崇德.中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研究[J].教育研究,2003(12):19-23.
4于海波.化學課程與教學論(第2版)[M].南京:西南師范學院出版社,2019.
5AD.Afor:ato[M].:Pressof,Inc,1998(6):35-37.
6李春密,張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變化剖析[J].化學班主任,2022,43(06):35-44.
7D·R·克拉斯沃爾,B·S·布魯姆,等.教育目標分類學(第2分冊·情感領域)[M].施良方,張云高譯.北京:華南師范學院出版社,1989.
8吉臨榮,許幫正.學科大概念場域下的學評教單元設計——以滬科版教材“做功了嗎”教學為例[J].化學班主任,2022,43(03):5-8.
9宋勇.從基于經驗到基于證據的化學可視化教學實踐研究——以“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為例”[J].化學班主任,2022(01):36-39.
基金項目:本文系全省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教師評價素質提高研究”(項目編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