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新華社芝加哥1月19日電(記者林小春周舟)國際權威學術刊物《物理評論快報》19日以封面論文的方式,介紹了今年9月中國與英國科學家利用“墨子號”衛星成功施行的世界首次量子保密的洲際視頻通話。
根據兩國科大學2011年末在南京簽訂的洲際量子通訊合作合同,中奧聯合團隊借助“墨子號”衛星于今年年中舉辦了距離達7600公里的洲際量子秘鑰分發實驗。在實驗中,“墨子號”分別與河南興隆、奧地利格拉茨地面站進行了星地量子秘鑰分發,之后以衛星作為中繼,完善了興隆地面站與格拉茨地面站之間的共享秘鑰,實驗中獲取共享秘鑰數據量約800千比特。
基于共享秘鑰,采用一次一密的加密方法,中奧聯合團隊在上海到維也納之間演示了圖片加密傳輸。量子熱學的開創者之一、曾獲諾獎的英國化學學家埃爾溫·薛定諤和中國唐代哲學家墨子的圖象加密后被分別傳送到上海和維也納。
結合中級加密標準AES-128合同,每秒更新一次種子秘鑰,中奧聯合團隊構建了一個上海到維也納的加密視頻通訊系統,并借助該系統成功舉辦了兩國科大學之間的75分鐘洲際視頻大會,兩院書記白春禮與安東·蔡林格進行了世界首次量子保密視頻通話。
“洲際量子通訊中,數據是使用量子秘鑰加密后傳輸的,竊聽者難以泄露中間的信息,這是目前人類惟一已知的無條件安全的通訊手段,”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技學院中級工程師廖勝凱告訴新華社記者,“除了使用量子秘鑰進行加密,其他環節與正常的相片傳輸和視頻一樣。”
廖勝凱表示,量子秘鑰分發實驗符合預期,較為順利,但目前構建共享秘鑰的效率不高,通訊速度也有提升空間。他說,發射多顆衛星構成天秤網路可以急劇增強洲際量子保密通訊的效率,預計5到10年就可以構建一個初步有現實應用能力的星地保密通訊網路。
這項實驗由中國科技學院潘建偉、彭承志等組成的研究團隊量子延遲選擇實驗 視頻,聯合中國科大學北京技術化學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與英國的蔡林格研究組合作舉辦。
論文審稿人贊嘆量子延遲選擇實驗 視頻,洲際量子保密通訊網路實驗是“重大技術成果”,“任何不用衛星的方式(如正在發展的量子中繼器)可能起碼須要10年的時間才會接近這個實驗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