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半年教師資格考試已于3月17日結束,為了讓考生在考試后及時了解和預測自己的考試成績,好學通收集整理了教師真題及答案。 2019年上半年資格考試《初中物理》答案供考生參考,內容來自網絡。 好學通在此預祝大家考試順利!
所有問題均來自網絡,僅供考生參考!
1.多項選擇題
1. ...物理知識:兩個瓶子的頂部有空氣,底部有二氧化碳... (5分)
參考答案:A.擴散
2.……某人站在力傳感器上做下蹲、跳躍等動作的示意圖……(5分)
參考答案:Cc點的人超重
3....我國自主研制的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由35顆衛星組成...(5分)
5. ...阻值分別為R和2R的電阻、電容L和電源E如圖所示連接...(5分)
參考答案:B.1/2
6. ...圖4靜電除塵器原理圖中,a、b為直流高壓電源的兩極...(5分)
參考答案:C.電場中M點的電位低于N點的電位
7....氫原子的能級如圖5所示。當氫原子從n=3躍遷到n=2的能級時...(5分)
參考答案:B、波長為325nm,故n=1→n=2
8....如圖6所示,在演示光電效應的實驗中,用弧光燈發出的紫外光照射樣品...(5分)
參考答案:C.γ射線
2.簡答題
9. ...在很多版本的初中遺漏教材中,與“聲音”有關的章節都是關于中國古代建筑天壇回音壁的...(10分)
參考答案:初中物理《聲學現象》和《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節中,講授了關于“回聲”的知識。 在講授該知識點時,學生了解人耳聽到回聲的條件。 Echo在生活中有很多應用。 在教授知識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結合生活中的例子是非常有必要的。 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在物理教學中,提倡科學性、教育性、藝術性相結合的原則。 作為一名物理教師,能夠清晰、正確地講解課本中的知識點是基礎; 此外,物理教學還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 結合教學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精神,使學生相信科學、熱愛科學、學習科學、追求科學,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在教授Echo時,老師舉了中國古代建筑天壇回音壁的例子。 這是為了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相信科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使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結合的原則在課堂上凸顯出來。 不僅增強了課堂的藝術性,而且充分體現了物理學科的特色:“生命源于物理,物理進入生活”。
10、學習汽化時,老師通常會演示“水沸騰實驗”……(10分)
參考答案:
(1)選擇合適的酒精燈和溫度計。 如果火焰較弱,則溫度上升過慢,給觀察水沸騰情況帶來很大不便。 為此,應選擇火焰合適的酒精燈(酒精純度較高,燈芯較粗,外露部分稍長)。
(2)使用溫度適當較高的溫水。 請勿使用開水進行測試。 由于開水的空氣含量較低,再次沸騰時很難出現內部和表面有大量氣泡的劇烈沸騰現象。 因此,為了節省時間,可以選擇較純凈、溫度較高的溫水進行加熱。
(3)儀器的裝配和調整必須合理、適度; 該實驗設備較多,組裝困難,且實驗存在一定的危險性。 裝配過程中應采用先下后上的裝配原則。 使用酒精燈外焰部分加熱; 燒杯里的水量適量,半杯就夠了; 溫度計的玻璃球應插入水的中間,不要太靠近杯壁和杯底。 用一塊中間有孔的紙板蓋住杯子,以減少熱量損失。 實驗時應準備一塊濕抹布,以防酒精濺出并用于滅火。
(4) 選擇合適的初始溫度和記錄時間間隔; 一般初始溫度以90℃為宜,每1分鐘記錄一次溫度,沸騰后持續5分鐘。
(5)選擇移開燒杯停止加熱水; 如果直接取下酒精燈,石棉網的溫度仍然很高,短時間內水仍然會沸騰,這會影響實驗結果。 為此,您可以移開燒杯以停止加熱。
(6)用大試管代替燒杯; 實驗過程中燒杯中水過多會延遲時間。 如果燒杯里的水少了,燒杯里的水就會更淺。 在水中的上升過程會太短,沒有時間觀察氣泡的上升過程。 該過程太短,無法觀察上升氣泡的體積變化。 改用試管后,氣泡在試管中停留的時間更長,更容易觀察,而且將水加熱至沸騰所需的時間更短。
3.案例分析題
11. ...在科技小制作活??動中,小強做了一個簡單的... (1)簡述習題旨在幫助學生掌握的知識點(4) (2)給出習題的正確答案(6分) (3)根據學生的作業設計教學片段,幫助他……(10分)
參考答案:
(3)老師說:小強這次解題做得很好。 他對歐姆定律、焦耳定律和電功率公式的運用非常熟練,值得一演。 你能告訴老師你解決本題第二題的想法嗎? 學生說:老師,第二個問題比較簡單。 電路中的電流已知,根據第一個問題就可以知道電源電壓。 只需帶入歐姆定律公式即可得出電阻大小。 老師說:小強反應很快。 當看到電壓和電流時,最好想到歐姆定律。 但讓我們仔細看看第二個問題。 電路中有多少個電阻? 學生說:啊,老師,電路中有兩個電阻,一個電阻。 R,小燈泡。 老師說:那根據歐姆定律我們能找到什么電阻呢? 學生說:我沒有從總電阻中減去小燈泡的電阻。 老師說:小強知道自己錯在哪里了。 你基礎知識掌握得很好,但復習問題不夠仔細。 下次做題的時候一定要小心,把圖中的每個數量都標記出來。 不要再犯粗心的錯誤。 學生說:謝謝老師,我知道怎么做了。 我的第三個問題也錯了。 以后我一定會仔細復習這些問題。
12. ...以下是張老師講授初中物理《動能與勢能》的教學片段... (1)張老師教學過程的優缺點。 (18分)(2)針對張老師教學過程中的不足,設計改進教學的方案……(12分)
參考答案:
(1)教師的教學行為有一些亮點和獨特的認識,但也有部分過程明顯不符合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 具體來說,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維度的問題。
優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新舊銜接的方法,用動能概念進行引導,引導對勢能概念的探索。 在學生評價方面,他還指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操作、用眼睛觀察、用腦思考、總結。 實驗現象和規律。 同時,還及時對學生的課堂表現給予具體的評價語言,把握學生物理前概念對物理教學的意義,從實際實驗出發初中物理答案,指導學生操作,總結實驗現象和規律。 ,并體現為保證問題的有效性和科學性,課后及時對知識點進行總結和總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點。
缺點:①在課堂指導方面:老師在復習舊知識時,直接引入了動能的概念,沒有引導學生復習和思考。 這違背了新課程中學生是主體的觀點,缺乏啟發和引導。 ②課堂實施過程:整個學生實驗環節看似熱鬧,實則雜亂無章,流于形式。 在學生進行實驗之前,老師沒有提供必要的解釋,強調規范,特別容易造成學生對實驗內容理解的偏差。 實驗過程中,老師也沒有對學生進行檢查和指導,并給予他們必要的糾正和提示。 。 在分析實驗結果的過程中,沒有引導學生思考,進行發散思維討論。 學生缺乏思考和想象的空間,違反了教學評價的反饋和激勵原則,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學習效果。 ③在理解教師角色、營造學習環境方面:教師直接對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給予解答。 這種“灌輸式”教學與新課程改革強調的“教師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的傳授者”是一致的。 “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則與這一要求相悖。 不利于學生從“學”到“會學”的轉變。 ④課堂小結:在歸納總結知識的過程中,直接給出答案并沒有引導學生思考和進行必要的修正,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發散思維理解知識。
(2) 教學活動——動能和勢能 學生演示:將木塊固定在水平桌子上。 提問:木塊受到重力作用。 重力對木塊起作用嗎? 重力如何作用于木塊? 讓學生認識到物體被舉高是有能量的,而這個能量與重力有關。 物理學上稱為重力勢能。 思考:木塊和鉛球都被舉得很高。 它們的引力勢能相同嗎?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思考:(1)重力勢能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 (2) 實驗過程中如何比較重力勢能的大小? (3)應該用什么實驗方法來研究? (4)設計實驗步驟并進行實驗。 經過實驗初中物理答案,學生們得出結論:當物體被提升到相同高度時,物體的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當質量相同時,物體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物體的重力勢能與物體被舉起的高度與其質量有關。 物體的高度越大,質量越大,動??能也越大。
4.教學設計問題
13. ... 演示初中物理課本《光現象》某章的實驗... (1)最適合該物理知識點的教學(4分) (2)設計一個教學片段,包括:師生互動(8分)
參考答案:
(1)本演示實驗最適合物理知識點中“光的直線傳播”知識的教學。 該實驗利用了光的線性傳播原理。 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當光線照射到不透明物體(演示實驗中的手)上時,它是沿直線傳播的,因此不透明物體后面形成的暗區就是實驗中手的影子。
(2)教學片段: 老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 我正在向您展示一項有趣的活動。 來看看是誰: 手影師: 看來大家對手影都很熟悉了。 是的,相信很多同學也能表演出有趣的動物等,那么你知道手影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嗎? 你能用物理知識解釋一下嗎? 學生:當光照射到不透明物體上時,物體后面會形成一個暗區,說明光應該沿直線傳播。 師:是的,這個實驗反映了光的線性傳播。 我們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你能列出它們嗎? 學生:汽車前燈發出的光是直的,穿過樹木的光束是直的,等等。 老師:大家都很棒。 這些現象都說明光在空氣中是直線傳播的。 那么光在水中會沿直線傳播嗎? 現在請大家看一下老師做的這個實驗(老師在裝滿水的玻璃罐中演示)在水槽中放入幾滴牛奶,用激光照射到水中,觀察光的傳播路徑在水里。 實驗)學生:光也是直的。 師:那么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學生:光在水中也沿直線傳播。 師:是的,空氣、水、玻璃等透明物質都叫介質。 光在同一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14....材料1《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焦耳定律……”任務:(1)焦耳定律的內容(4分)(2)完成教學設計,探討焦耳定律的影響影響電加熱的因素... ...(24分)
參考答案:
(1)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與通電時間成正比。 該定律稱為焦耳定律。
(2)教學設計:探究電加熱的影響因素
一、教學目標
1.知道導體產生的熱量與電流、電阻和時間有關。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演示實驗過程,提高觀察和分析能力,體驗控制變量法的應用。
3、通過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家研究問題時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毅力。 2、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討影響電加熱的因素。 【難點】控制變量法在實驗中的應用。
三、教學過程環節
1:在介紹新課程時,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我們生活中的電器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會變熱。 例如,當您將手靠近燈時,您會感覺到熱量。 還有一些電器。 它利用熱量來工作,例如電飯鍋。 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 引出電與熱的關系。 【設計意圖:中學生對電器產生熱量的現象并不陌生,因此需要利用他們的生活經驗來激發興趣】。
第二節:新課程教學。 教師根據所介紹的例子,解釋了電流熱效應的概念。
(1)提出問題:導體電阻產生的熱量與哪些因素有關?
(2)猜想:學生猜想與導體的電阻、通電時間、電流有關。
(3)師生共同設計實驗方案:①驗證與阻力的關系:兩個透明容器中密封等量的空氣,U型管內液面高度的變化反映了密封容器溫度的變化。空氣。 兩個不同阻值的電阻組成串聯電路,保證電流相同; 通電一定時間后,比較兩個U型管內液位高度的變化,觀察其中一個容器內液位隨時間的變化。 ②驗證與電流的關系:兩個密封容器內的電阻相同。 在其中一個容器外部與容器內的電阻并聯一個電阻,因此通過兩個容器內電阻的電流是不同的。 當通電時間相同時,觀察兩個U型管內液面高度的變化。 【設計意圖:這個實驗方案對于學生來說并不容易,所以我先介紹一下書中的實驗思路,然后先讓學生討論如何驗證與電阻大小的關系,即如何保證電流和時間相等。 學生們已經了解了串聯和并聯電路,因此經過簡短的討論后,您應該能夠弄清楚可以串聯兩個不同的電阻。 】
(4)進行實驗并收集實驗數據:學生小組合作完成上述實驗,教師檢查指導,關注學生的實驗操作。
(5)分析結論: 結論一:電流相同、通電時間相同時,電阻越大,電阻產生的熱量越多。 在電阻恒定、電流恒定的條件下,時間越長,產生的熱量越多。 結論2:阻值相同、通電時間相同時,通過電阻的電流越大,電阻產生的熱量越多。
(6)交流評價:師生共同總結以上兩個實驗的結論,了解控制變量法在探索“影響因素”問題中的應用。 【意圖:學生已經有一定的實驗經驗,讓學生自己做實驗可以鍛煉他們的實踐能力。 】
第三節:鞏固提高學生的能力,講述生活中哪些電器是使用大電阻發熱的。
第四節:作業總結:老師和學生一起復習所學的知識。
作業:預習《焦耳定律》的內容,收集有關焦耳的故事。 【設計意圖:本課的研究是為學習焦耳定律做鋪墊。 了解影響因素后,同學們有必要預習一下焦耳定律】
*更多教師資格考試資訊請關注在線學校教師資格頻道! 好學通致力于在線課程培訓和教學十余年,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優秀的師資。 歡迎大家免費嘗試網校最新教師資格課程! 在線課程學習及咨詢,請點擊網站右下角在線客服進行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