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物理必修課一年級知識點總結第1部分
彈性:
(1)內容:一個變形的物體,因為要恢復到原來的形狀,就會對與其接觸的物體施加一個力,導致其變形。 這種力稱為彈力。
(二)條件:
①聯系方式;
②變形。 但物體的變形不能超過彈性極限。
(3)彈力的方向與產生彈力的變形方向相反。 (平面接觸面之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接觸面;曲面接觸面之間產生的彈力,其方向垂直于通過研究點的曲面切線;點處產生的彈力-面接觸的方向垂直于表面,繩索產生的彈力方向沿繩索的直線方向。)
(4) 尺寸:
①彈簧的彈力按F=kx計算,
②一般彈力的大小與物體同時作用的其他力以及物體的運動狀態有關高一物理必修1知識點總結,應結合平衡條件或牛頓定律來確定。
二、高中物理必修課一年級知識點總結第2部分
力的合成與分解
(1)如果一個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只受到兩個力的作用,則這兩個力必須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即兩個力平衡。
(2) 如果一個平衡的物體受到三個力的作用,則三個力中任意兩個力的合力必須與作用在直線上的另一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 如果一個處于平衡狀態的物體受到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力的作用,宜采用正交分解法。 此時的平衡方程可寫為
①確定研究對象;
②分析壓力情況;
③建立適當的坐標;
④ 列出平衡方程
三、一年級物理必修課知識點總結第3部分
牛頓第三定律:
(一)內容:
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直線作用。
(2)了解:
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同時性。 它們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 沒有先作用力后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具有相同的性質。 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質的力。
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互依存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依存的,都以對方為存在的前提。
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不疊加。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各自產生各自的效果。 無法找到它們的合力,并且兩種力的作用無法相互抵消。
四、高中物理必修課一年級知識點總結第4部分
自由落體
1.初速度Vo=0
2、最終速度Vt=gt
3、跌落高度h=gt^2/2(從Vo位置向下計算)
4.推論Vt^2=2gh
筆記: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遵循勻速直線運動定律。
(2) a=g=9.8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較小,山區比平地上小,方向垂直向下。
(3)垂直投擲
五、高中物理必修課一年級知識點總結第五部分
探索彈性
1、由于變形的物體想要恢復到原來的形狀高一物理必修1知識點總結,所以它會對與之接觸的物體施加一個力。 這種力稱為彈力。
2、彈力方向垂直于兩物體接觸面,與引起變形的外力方向相反,與恢復方向相同。
繩索的彈力是沿著繩索的收縮方向; 鉸鏈的彈力沿桿的方向; 硬桿的彈力不需要沿著桿的方向。
彈力的作用線總是經過兩個物體的接觸點,并且沿著它們接觸點的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3、在彈性限度內,彈簧彈力F的大小與彈簧的伸長或縮短x成正比,這就是胡克定律。
F=kx
4、上式中的K稱為彈簧的剛度系數(強力系數),反映彈簧變形的難易程度。
5、彈簧的串并聯: 串聯:1/k=1/k1+1/k2 并聯:k=k1+k2
六、一年級物理必修課知識點總結第6部分
用圖片描述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圖像
1、st圖像是描述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位移與時間關系的曲線。 (不反映物體運動軌跡)
2、物理學中,斜率k≠tanα(坐標軸單位和物理意義不同)
3. 圖像中兩條圖形線的交點表明兩個物體此時相遇。
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圖像
1、vt圖是描述物體勻速直線運動隨時間變化關系的圖。 (不反映物體運動軌跡)
2、圖像的面積和時間軸代表物體的位移。 位移在 t 軸上方為正,下方為負。 整個過程中的位移是各段位移的總和,即各區域的代數和。
=相關文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