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教材:
1、教材內容:本部分內容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三章第二節。
2、教材簡析:在學生對鏡片初步了解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鏡片,引導學生感知鏡片在生活中的廣泛用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課堂上進一步深入了解鏡頭和鏡片。 學習其工作原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科學意識。 另外,在制作模型相機的過程中,安排小組共同合作,既創造了小組之間適當的競爭,又讓學生在團結協作的氛圍中感受到合作的樂趣,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 。
三、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紹鏡片的基礎知識以及鏡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它是初中物理光學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掌握光學元件應用的重點內容。 整章的內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課程標準“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基本理念。
“生活中的鏡頭”部分安排在第二部分。 學生在學習鏡頭基礎知識及其對光線影響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對鏡頭成像知識有感性認識。 這樣的安排可以讓學生具體、形象地了解鏡頭的成像特點和日常應用。 可以激發學生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好奇心,有利于下節課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活動。 它充當過去和未來之間的紐帶。 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積極性。
四、教學目標和要求:
知識和技能
(1)了解鏡片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初步了解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流程與方法
(1)體驗模型相機的制作過程,了解相機的成像原理。
(2)能簡單描述凸透鏡所成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模擬攝像機的生產和使用獲得成功的喜悅。
(2)具有對科學知識的渴求,樂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和物理原理。
(三)初步樹立科學技術應用于實踐的意識。
5、教學重難點:
本節的重點是:(1)體驗模型相機的制作過程初中物理光學,了解相機的成像原理。
(2)了解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本節的難點是:(1)能夠簡單地描述凸透鏡形成的實像和虛像的主要特征。
(2)了解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及應用
二、傳學方法
本著教學有方法,但沒有固定方法,最重要的是得方法的原則,我打算采用啟發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演示法、實踐法等方法。基于教師的指導、學生在課堂上的探索和實驗。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索能力、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也是科學學習的方法。 以探究學習為基礎的親身體驗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 因此,在學習方法上,采用探究法、實驗法、情景教學法、演示法、實踐法,充分為學生自主行動、自主獲取知識創造機會。 讓學生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在與他人的合作學習、探究活動中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
3. 說說程序
新課程理念倡導“課堂是學生的”。 為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初中物理光學,在本堂課中,我以探究性學習為載體和主線。 我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引入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探索、突破困難。 、課堂總結及學習評價、教師總結等環節,達到“以活動促發展”的目標。 具體操作是:
(一)創設教學情境,引入學習目標
播放多媒體課件,觀看2008年北京第29屆奧運會火炬的相關圖片,了解采集火炬的方法。 組織學生討論體育賽事常用的收火炬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老師用多媒體展示了我國第七屆殘奧會使用凸透鏡采集圣火的畫面,并介紹了凸透鏡。 組織學生交流生活、學習、生產中使用的鏡頭實例。 老師評價后,明確了本節的學習目標:學習《生活中的鏡頭》。
(2)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探索
學生研究1:相機成像
1、利用多媒體再現火炬收藏等照片。 老師啟發并解釋:沒有凸透鏡,就沒有相機,包括數碼相機和攝像機;沒有凸透鏡,就沒有相機。 沒有相機,我們就無法留住這些精彩的照片! 關于相機你想了解什么? (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想象、主動思考、提問。教師及時給予指導和鼓勵。)
2.多媒體演示攝像機結構,探討:
(1) 鏡頭、對焦環、光圈環、快門、閃光燈的位置和功能。
(2)相機成像光路圖及成像特性。
3、小組活動:制作相機模型,根據課本內容和投影圖像,分組完成以下活動:
(1)拿起自制相機,對著大屏幕(老師播放屏幕),拉動紙管,改變鏡頭與半透明紙之間的距離,描述所看到的內容,展示給學生。 (體驗成功的喜悅,并對表現不佳的小組老師進行指導。)
(2)競賽:以小組形式,要求制作者展示自己的作品,然后評選出班級中最好的相機。
(3) 以小組形式評價活動及其缺點和優點,并提出改進建議。 (鼓勵創造性發現)
4.通過多媒體課件演示相機的工作原理(重點介紹光路、物距、像距以及關鍵地方物像的大小和方向)
5. 擴展和延伸
6、教師指導:通過凸透鏡,可以將大范圍的景物縮小為一張小負片。 同學們想一想,小底片上的景物可以通過凸透鏡放大成像嗎?
學生研究2:投影儀成像
1. 老師演示了如何通過凸透鏡將燈絲變大,啟發學生思考利用凸透鏡的成像特性可以做什么。
2.多媒體演示投影機結構、研究
(1) 投影儀的結構有哪些? 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強調平面鏡和螺紋透鏡的作用)
(2)猜測:將幻燈片“F”放在投影儀的舞臺上,顯示圖像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
3、演示:(老師演示,學生仔細觀察)
從投影儀上拆下平面鏡,將幻燈片F放置在舞臺上,調整鏡頭(讓學生操作),即可在天花板上清晰地看到幻燈片上的圖案。 觀察圖像的正立、倒立和大小。 比較圖像。 距物體的距離大小,像和物體分別位于鏡頭的同側和異側。 然后安裝平面鏡并觀察圖像的位置,啟發學生分析平面鏡的作用。
4、利用多媒體演示幻燈機的工作原理(重點介紹光路圖、物像大小、物像正立與倒立、物距與像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