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設計*——以《光的波動性》為例 摘要: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凝練了物理學核心素養,賦予了一線教育工作者“大目標”和“大任務”。本文以人教版選修3-4光學模塊為例,闡述高中物理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模型與流程,從學習大任務、大單元知識結構、教學重點、教學策略、課時規劃、活動結構、作業設計、教學評價等八個方面以教學設計屬性表的形式呈現高中物理波動圖象,以期為物理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物理核心素養;大單元教學設計; 光的波動性2017年底,教育部頒布了《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將原有的“立體目標”整合、提升、凝練為物理學核心素養,賦予一線教育工作者“大目標”和“大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管中窺豹”,而是要有系統、有計劃地實施教學。結合人教版高中物理選修課3-4節光學部分的教學體會和查閱的資料高中物理波動圖象,學生的突出問題是:用臨界方法解決光的全反射問題的思維方式不夠成熟;對光現象的應用區分容易混淆;對干涉、衍射的實驗探索不夠深刻;對各類光現象的比較分析意識不足。 針對高中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設計是指以學習立場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必備素質與關鍵能力為目的,突破教材單元編排限制,采用整體備課的思路,以學年、學期或月為單位進行“大單元”教學。先在形式上給予學生整體的視野,逐步在未來教學中通過設計各個教學環節,實現綜合的視角與思考。以學科知識邏輯體系與情境重構為內容,構思、規劃教學計劃[1]。
1 1大單元教學設計模型與流程大單元教學設計主體分為三個模塊。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學生學習情況、教學資源等因素,首先確定大單元教學名稱為《光的波動性質》,確定本模塊學時數為17學時。其次,對單元內容進行綜合、結構化的梳理,并給出大任務、思維導圖或結構屬性表。最后,設計主體內容的學習計劃,學習計劃應包括教學目標:學生期望學到什么?教學過程:學生經歷了怎樣的學習過程?作業與測試:學生是否真正學會了?是否真正掌握了該項能力?評價任務:如何知道學生的綜合掌握程度?學后反思:學生如何通過反思提高學習效果[2]。 2 2 大單元教學設計表達方式大單元是指以多個章節為載體的完整教學事件,強調邏輯主線的描述,所包含的內容較多,以表格形式展現更為清晰。以下是大單元《光的波動性質》[3]的屬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