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晚,記者從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獲悉貝語網校,第52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成績今日揭曉。經過激烈角逐,中國國家隊5名隊員(江蘇2人)全部斬獲金牌,總成績包攬世界前五,奪得團體總分第一名。其中,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大二學生徐國偉榮獲總分第一名、實驗第二名;大四學生楊明軒榮獲實驗第一名、總分第二名。他們雙雙榮獲2022年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I??PHO)金牌。
南師附中也發布喜訊:
今年3月,在第38屆全國物理競賽閉幕式上,楊明軒作為學生代表發言:“我的競賽人生,是從一條平凡的路開始的。”回顧自己的物理學習歷程,他分享了物理和時間給予他的禮物。 “回顧自己的物理競賽經歷,無數的片段浮現在我的腦海里:雨后絢爛的彩虹、鉆石的耀眼光輝,都可用同一套光學定律來書寫;而風中樹葉的搖曳、水中魚兒的嬉戲,也都出自同一套定律。初次接觸物理高二學物理競賽,我便深深被它的樸素之美所感動,震驚地看到絢爛多彩的現象背后竟隱藏著如此統一和諧的規律,從此對物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正是這份興趣,促使我選擇了物理競賽這條道路。當然,這樣的競賽之路也充滿著挑戰與壓力。相信很多同學和我一樣,還記得無數個奮斗的日日夜夜,面對難題時的無助,解決難題時的喜悅。在實驗室里經歷的無數次探索,老師的幫助,同學的鼓勵,這些都陪伴我走到了今天。”
然而他們的比賽征程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數,這個變數就是今年突然爆發的疫情。
“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同學們的備考計劃,在得知延期的消息后,我們迅速在作息、復習節奏等方面做出調整,確保復習質量。所以,這次比賽不僅是知識的較量,更是應變能力的考驗和磨練,帶來了書本和題目無法提供的成長機會。適當的調整,讓我們在比賽中發揮出自己的優勢;也正是對物理的堅持,讓我們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穩步前行。”楊明軒堅定地說,“舉辦物理比賽,不僅有利于熱愛物理的同學積累豐富的知識,有利于培養我們的理解力和創新精神,更是鍛煉競爭與合作能力的絕佳機會。愛因斯坦說,學校的目標一定是培養能夠獨立行動和思考的個體,舉辦物理比賽正與這一目標相一致。”
【更多新聞】
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的英文全稱是IPhO。IPhO的宗旨是通過舉辦國際高中物理競賽來“促進學校物理教育國際交流的發展”,以強調“物理在所有科學技術以及青少年的通識教育中日益增長的重要性”。經過近30年的成功舉辦,IPhO的國際聲望日益提高,其作用也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歐洲物理學會(EPS)的認可。鑒于IPhO在推動物理教育進步和促進國際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國際體育教育委員會(ICPE)于1991年10月授予IPhO一枚永久性的銅牌,由主辦國輪流保管。
競賽規程規定,該項賽事旨在促進中學物理教學的國際交流,通過競賽推動物理課外活動,加強各國青少年之間的友好關系和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合作,同時培養參賽選手在物理方面的創造力和運用在校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IPhO每年舉辦一屆,由各成員國輪流主辦高二學物理競賽,國際委員會由各代表團團長和主辦國指定的主席組成,負責公平合理地評分、監督章程執行、決定比賽結果等工作。
每個參賽國派出一個代表團,通常最多由五名學生(參賽選手)和兩名陪同人員(代表團領隊)組成。參賽選手應為普通中學或中等專業學校(即不能算作學院)的學生。比賽當年完成學校考試的學生可以成為參賽隊員,只要他們尚未開始大學學習。參賽選手在比賽當年的 6 月 30 日不得超過 20 歲。
代表團團長必須是能夠勝任比賽題目的物理專家或物理老師。IPhO的工作語言是英語,參賽人員必須會說英語。代表團團長負責將題目翻譯成學生需要的語言。
比賽通常在每年7月舉行,比賽分為兩天,第一天3道理論計算題,第二天1-2道實驗題,中間休息一天。參賽者可以使用計算尺、非程序計算器和對數表、物理常數表和繪圖工具,但不能使用數學和物理公式表。
理論考試總分為30分,實驗考試總分為20分。比賽組織者將確定考試分數的分配方式。在初步評分后(與代表團領導商定評分標準前),組織者將根據以下規則為金、銀、銅和優秀獎制定最低標準(以分數表示):
8%的參賽者將獲得金牌。
25%的參賽者將獲得金牌或銀牌。
50%的參賽者將獲得金牌、銀牌或銅牌。
67% 的參賽者應獲得奧運獎牌或榮譽提名。
得分最高的參賽者(冠軍)除了獲得金牌外,還將獲得特別獎。
新華日報·交會電記者 葛玲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