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工教師網溫馨提示您關注浙江教師資格考試信息:2020年高中物理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2020年高中物理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及答案【1月10日上午】
【資料來源:網絡】
高中物理:交流電
1. 考試題目回顧
2. 試題分析
【教學流程】
第一節:課堂介紹
教師引導學生復習均勻磁場中旋轉的矩形線圈能產生感應電流,并得出感應電流的大小和方向會隨時間變化的結論。
老師問:這種電流有什么特點?在生活中有什么應用?然后引入主題。
第二節 新課程教學
老師首先介紹了“波形圖”的概念,隨后多媒體演示利用電壓傳感器分別繪制干電池和學生電源的電壓波形圖,加深了對電壓傳感器和“波形圖”的理解。
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交流電的概念。教師首先進行實驗演示,電流傳感器顯示矩形線框在均勻磁場中旋轉產生的正弦電流與干電池在電路中產生的直流電流,讓學生觀察兩幅圖的區別。
通過分析,學生得出交流電是一種大小和方向隨時間變化的電流,并介紹了交流電的概念,然后舉出了交流電和直流電的例子,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電和直流電是否可以轉換,學生從生活經驗中知道家用電就是交流電,教師向學生介紹實驗中的學生電源可以把輸入的交流電轉換成實驗所需的直流電。
老師提問:發電機發出的電是交流電嗎?
學生小組實驗:教師首先給學生介紹實驗電路,復習一下發光二極管具有單向導電性,即電流從固定的一端流進高中物理交流電公式,從另一端流出,當電流通過時就會發光。
實驗現象:實驗中把兩只發光二極管反向并聯,這樣當手搖發電機緩慢工作時,小燈泡就會輪流亮起,表示電流的方向發生了改變。
實驗結論:小燈泡輪流亮起來,說明電流的方向發生了改變,也就是說手搖發電機發出的電是交流電。
第三階段:鞏固提升
老師給學生展示一些電流波形,學生根據定義判斷是否是交流電。
步驟 4:總結
總結: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總結本節課的知識。
作業:結合課后練習布置預習作業。交流電的特點是什么?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簡述一下你對交流電有效值的理解?
【參考答案】
由于交流電的大小和方向是隨時間變化的,因此它產生的效應也隨時間而變化,但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往往知道它的平均值就足夠了。例如,通過電燈的交流電是不斷變化的,那為什么我們看不到燈光閃爍呢?這主要是因為電流變化得太快,當電流變小時,燈絲來不及冷卻,電流又變大了,所以燈絲總是熱的,也就是說燈光的亮度是電功率隨時間變化的平均效應。為此,我們可以考慮交流電的熱效應。一定的交流電等效于恒定電流,這就引入了有效值的概念。
2.如何提高學生物理實驗的參與度?
【參考答案】
對于物理課來說,實驗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中教學中,由于很多物理本身過于抽象,在理解的時候往往會伴隨著實驗教學。但由于高中實驗難度較大高中物理交流電公式,上課時很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為了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我打算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使實驗變得生動、簡單,使學生能夠把復雜、抽象的物理實驗運用到生活中去,同時也能更好地體現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的課程改革。
其次,我會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多做物理實驗,很多學生對物理實驗不感興趣,主要是因為沒有掌握好實驗操作流程,害怕困難,日常的小實驗可以減輕他們的心理恐懼。
最后,我會在實驗前打好基礎,讓學生真正對實驗產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我相信上述做法可以增強學生對實驗的參與度。
高中物理:開普勒三定律
1. 考試題目回顧
2. 試題分析
【教學流程】
第一節:課堂介紹
多媒體呈現行星圍繞太陽旋轉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行星運動規律,并引入本節新課“開普勒三定律”。
第二節 新課程教學
1. 物理學史
閱讀指導:安排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地心說和日心說的區別及興衰,引導學生總結第谷和開普勒對天文學的貢獻。
教師講解:教師通過第谷和開普勒的故事,向學生講解在探索物理規律的過程中,數據的收集和數據分析都非常重要留學之路,不可或缺。
2.開普勒第一定律
自主探索:教師在多媒體上播放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視頻,引導學生從行星軌道的角度以及太陽相對于行星軌道的位置來觀察、找出規律。
教師講解:在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開普勒第一定律的內容:一切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處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3.開普勒第二定律
教師批改:多媒體呈現了行星與太陽連線在相等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示意圖,并解釋了開普勒第二定律:對任何行星,它與太陽的連線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的面積都相等。
問答:引導學生結合開普勒第一定律和開普勒第二定律思考,學生可以得出當行星距離太陽較近時,它的運動速度較快,當它距離太陽較遠時,它的運動速度較慢。
4.開普勒第三定律
周期,k是所有行星都相同的常數。讓學生試著用文字描述開普勒第三定律。學生可以表達所有行星軌道半長軸的立方與其公轉周期平方的比值相等。
問答: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此規律分析軌道周期與軌道半長軸的關系,學生思考發現軌道半長軸越短,周期越小,軌道半長軸越長,周期越大。
第三階段:鞏固提升
教師組織學生利用圖釘、細繩等模擬繪制行星軌道和確定太陽的位置,思考并回答橢圓上一點到兩個焦點的距離和與另一點到兩個焦點的距離和的關系。
步驟 4:總結
總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作業:課后查找資料,找出除了第谷和開普勒之外,還有哪些物理學家在天文學領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初中階段怎樣簡化開普勒三大定律?
【參考答案】
由于行星的軌道非常接近圓形,我們在中學學習中將它們視為圓形軌道。這樣我們可以說:
1.行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非常接近圓形,太陽位于圓心。
2、對于某行星來說,它繞太陽公轉圓周運動的角速度保持不變,即恒星做勻速圓周運動。
3.所有行星的軌道半徑的立方與其軌道周期的平方之比相等。
經過這樣的簡化,學生需要進行的計算量就大大減少了,同時也能更好地理解一些行星運動的規律。
2. 了解物理學史對學生有何幫助?
【參考答案】
在物理教學中,讓學生了解物理學史非常重要,它主要起到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
首先,物理學家發現物理定理和定律的過程通常比較有趣,這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物理學家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總結規律的過程,非常有助于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物理態度。
最后,物理學家探索真理的過程可以作為學生形成自己科學思維的參考,例如本課中第谷和開普勒的經歷,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在探索物理規律的過程中,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和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都是必不可少的。
高中物理:粒子
1. 考試題目回顧
2. 試題分析
【教學流程】
第一節:課堂介紹
多媒體引入:播放一段老鷹扇動翅膀在天空翱翔,足球在綠地上滾動的視頻,問足球和老鷹是怎樣運動的。學生可以回答:老鷹的身體在向前運動,但是它的翅膀在向前運動的同時上下擺動,足球在向前運動的同時滾動。
老師問:怎樣準確描述其上每個點的位置及其隨時間的變化?這就引出了“點粒子”這個話題。
第二節 新課程教學
1. 點質量概念的建立
老師提問:準確描述物體上各種粒子的位置隨時間的變化,你遇到了什么困難?你對克服這個困難有什么想法?
問題:任何物體都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狀,物體各部分的運動一般也不相同。如果把物體看作沒有大小和形狀的“點”,這個困難就可以解決。
老師問:這個想法可以接受嗎?
多媒體演示:多媒體展示地球繞太陽公轉和列車在軌道上行駛的情景,并結合視頻講解。地球公轉時,各部分的運動各不相同,但地球直徑相當于它與太陽距離的萬分之一,各部分運動的差異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研究地球公轉時,可以忽略地球的大小和形狀,將其看作一個“點”。列車在軌道上行駛時,如果只關心列車整體的運動,可以用一個“點”的運動來代替列車的運動。
2. 點質量的概念
老師提問:這個“點”怎么定義?
教師講解:強調“物體有質量”這個要素,把它簡化為一個有質量的點,稱為一個粒子,這樣對實際物體運動的描述就轉化為對粒子運動的描述。
3. 理想模型
老師提問: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是什么?
閱讀指導方法:突出問題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以此作為研究對象。
老師講解:這種方法屬于理想模型法,粒子是理想化的模型,實際上并不存在。
4. 將物體視為點質量的條件
老師提問:把一個物體看作一個點質量的條件是什么?
小組討論:當一個物體的大小和形狀對所研究的問題沒有影響或影響很小的時候,該物體可以看作是一個點質量。
第三步:鞏固提升
老師提出一個練習:多媒體顯示幾個運動物體的圖片,并要求學生判斷它們是否可以看作點質量。
步驟 4:總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內容,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
【板書設計】
【答辯題目解析】
1. 除了點質量之外,還有哪些理想化模型?
【參考答案】
“光棒”、“光繩”、“光滑平面”、“自由落體運動”、“點電荷”、“勻速直線運動”都是中學物理中常見的理想化模型。
2.如何導入,有哪些好處?
【參考答案】
我采用了多媒體的引入方式,通過多媒體播放老鷹飛翔、足球運動等,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準確地描述物體的運動,引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引入新課。這樣的引入方式,讓學生從生活現象中發現物理問題,感受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同時,通過多媒體的播放,可以使這些現象更加生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加學習興趣。
更多浙江教師資格考試信息請訪問浙江中公教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