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的高考物理試題難度較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 考查內容相對集中:那年高考物理考查的內容比較集中,主要集中在力學和電學部分,這就造成題目的難度相應增加。
2. 考查深度和廣度增加:物理試題不僅考查基礎知識,還考查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這些都需要考生有較為扎實的知識基礎。
3. 題目設置較為靈活:例如有一道題目涉及到多個知識點的綜合,同時還有相當一部分題目是要求考生從已知條件推知答案,這需要考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
以下是一個可能的例題:
1. 一質量為 m 的小物塊,從半徑為 R 的豎直半圓軌道的最高點由靜止滑下,到達最低點時對軌道的壓力為 3mg(g 為重力加速度),則物塊克服摩擦力做功為( )
A. 0.5mgR B. 0.75mgR C. 0.25mgR D. mgR
正確答案是D。物塊從靜止滑下,到最低點時對軌道的壓力為3mg,說明物塊受到的支持力為3mg,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N - mg = m\frac{v^{2}}{R}$,解得$v = \sqrt{gR + 3gR} = \sqrt{4gR}$,所以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等于動能的變化量,即$W = \frac{1}{2}mv^{2} - 0 = mgR$。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想要了解更多信息,建議咨詢專業人士。
1987年的高考物理試題難度較大,主要原因在于試題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包括物理知識、思維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等多個方面。
例如,試題中出現了很多較為抽象的概念,如電磁波、量子力學等,需要學生有較好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回答。此外,試題還涉及到了很多復雜的實驗操作,需要學生具備較高的實驗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
以下是一道相關例題:
例題:某物體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已知它在第2s內的位移為3m,求它在第5s內的位移。
答案: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第2s內的位移等于前2s內的位移減去前1s內的位移,即x2=x前2s-x前1s=at^2/2-a(t-1)^2/2=3m。
解得a=6m/s^2。因此,第5s內的位移為x5=x前5s-x前4s=54m-36m=18m。
以上僅為解題思路,具體解題過程可能因題目要求和數據精度等因素而略有不同。
1987年的高考物理之所以難,主要是因為試題的靈活性和綜合性較強,涉及到了多個知識點。具體來說,試題中出現了不少超綱的內容,如相對論、量子力學等,給考生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此外,試題的難度也較大,很多題目需要考生運用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來解決,對于一些考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以下是一道相關例題:
題目:一個質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外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已知物體與水平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u,現將F不斷增大,而物體仍然與水平面保持相對靜止。問:經過一段時間后,物體的速度多大?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牛頓第二定律、運動學公式的綜合運用。在解決這類問題時,要注意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再根據運動學公式求解。
解題過程:
首先,我們需要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物體受到重力、支持力、摩擦力和拉力F的作用。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物體的加速度為:$a = \frac{F - f}{m}$。其中,f為滑動摩擦力。
當物體開始運動時,它的速度為零。因此,它的加速度將一直保持到它達到一定的速度v為止。在這個過程中,根據運動學公式,我們可以得到:$v^{2} = 2ax$。其中,x為物體加速的距離。
由于物體是勻速直線運動的,所以它的速度v與時間t無關。因此,我們只需要求出物體加速的距離x即可。
解得:$x = \frac{F(u + 1)}{ug}$
當物體達到這個距離時,它的速度v為:$v = \sqrt{\frac{2F(u + 1)}{m}}$
這道題是一道常見的物理題目,涉及到了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的綜合運用。在解題時,需要注意分析物體的受力情況,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再根據運動學公式求解。這道題難度較大,需要考生具備一定的物理基礎和解題能力。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如需更多信息,可以查看當年的高考真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