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敲一根長長的鋼管,能看到幾次聲響?分別是從哪里傳來的?
②小明對著高山大叫了一聲,經過3秒后看見了自己的回聲,則小明離大山的距離大概是多少?(v=340/s)
4、本節知識小補充
(1)回聲
回聲是因為聲音在傳播過程中碰到障礙物發生反射產生的,人耳能分辨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為0.1秒。
估算:能聽見回聲的最短距離是多少?
已知:v=340/s,t=0.1s
求:s
解:s=vt/2=340/s×0.1s/2s=17
答:能聽見回聲的最短距離是17。
(2)雷電
打雷和閃電同時發生,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看到雷聲,為何?光速比波速快
對中學生活動結果進行點評
板書設計
第一章聲現象
第一節聲音的形成與傳播
一、聲音的形成
聲音是由物體震動形成的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才能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所有介質中都以聲波方式傳播
3.波速
(1)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稱作波速。
(2)波速公式:v=s/t。其中v表示波速單位是/s(讀作米每秒);s表示距離,單位是(米);t表示時間,單位是s(秒)
(3)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二氧化碳中傳播得快
(4)15℃時空氣中的波速為340/s。
4.回聲人耳能分辨回聲和原聲的時間間隔為0.1秒;能聽見回聲的最短距離是17。
教學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晰目標,指出重、難點
作業設計
1.“動手動腦學數學”中的1、3、4、5.
2.完成配套練習冊中相應的內容。
聲音的形成和傳播學案篇4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體驗聲音的形成是因為震動導致的。
2、領會聲音傳播須要介質。
3、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率不同
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實驗操作技能,能初步學會有目的地觀察。
2、能借助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搜集有效的信息并依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在學習過程中體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通常技巧
情感目標
1、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迸發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養團結合作、主動與別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精神。
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熱愛科學、勇于探求的意識。
學習重點
聲音形成的原理;
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
學習難點
探究物體傳聲實驗;估測波速。
教具與媒體
鼓一只,鋼琴一把,紙屑若干,鐘罩一只,抽氣機一臺,鬧鐘一只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知識點,汽球一只。
中學生合作組器材:紙片、繃有橡皮筋的空袋子、音叉(包括小錘和耳機)、梳子、樹葉的莖稈、一個玻璃缸(上面盛有水),幾塊石頭。
教學程序
內容與班主任活動
中學生活動
設計根據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班主任事先錄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見的個別聲音。諸如:電鈴聲,吉他曲片斷,鞋廠燒電焊聲,叢林中的鳥語,春日的蟬聲,大瀑布聲等。
班主任提問:朋友們,大家能聽出剛剛都是哪些聲音?是什么物體在發出聲音?(朋友回答)
班主任: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
朋友們自己想曉得有關聲音的什么方面的知識?
二、新課教學
根據中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總結出4個,之后挨個進行探究。這個活動過程分為三個步驟進行:探究性活動──小結──驗證──例子交流。
(一)發聲的物體在震動
1、先觀看有關的視頻(哪些是聲現象)。
2、組織中學生活動:如何借助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式多,誰的發聲技巧有創意?介紹桌上的器材,非常是音叉活動過程中要求中學生體驗:你是怎么讓物體發聲的,你觸摸發聲的物體時,請感受覺得。
思索:(1)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哪些不同?
(2)物體發聲時有哪些共同的特點?
3、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喉部,說一句話。感受手上的覺得,說出體味。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震動?
演示:擊鼓。鼓面在震動嗎?假如在震動,你怎么證明,能夠讓看的人感遭到它的震動?說出你的方式。
敲擊椅子,看到聲音,卻看不見椅子的震動,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證明椅子的震動?
從上述例子中你能夠總結出一種“驗證無法覺察的物體些運動”的方式?
觀看視頻資料(奇妙的現象)
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聲的緣由。即物體發聲是因為物體的震動引發。
(二)聲音傳播的探究性活動
1、提出問題:我的授課聲是如何傳到你的眼睛的?
2、空氣是二氧化碳,這么液體能傳播聲音嗎?
3、固體是不是也能傳播聲音呢?
實驗:在一個玻璃缸內盛有水,手拿兩塊石頭在水底撞擊,在外邊也能看到撞擊聲。(或把一個正在廣播的收音機用塑膠瓶裝上去,用細線吊著倒入水的水槽中,照樣也能看到收音機的聲音)
推論:二氧化碳、液體、固體都能傳播聲音,她們都是能否傳聲的介質。
4、引導中學生做些小實驗。
椅子的傳聲實驗:將眼睛貼近桌面,另一朋友在椅子的另一端敲打或磨擦,會看到清晰的聲音。
5、觀看視頻(聲音的傳播)
聲波:聲音向外傳播時產生的波(與水波相像)
6、真空能是能傳播聲音呢?
讓中學生觀看真空罩實驗的錄象。
思索問題:地球上沒有空氣,宇航員怎樣進行交流呢?
(三)波速
1、提出問題:聲音的傳播須要時間嗎?
2、生活實例:距離不同的兩個揚聲器,我們聽上去的聲音是不同的,總覺得近處發聲早。
3、引導中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幾種物質中的波速。
找出傳播最快的、最慢的傳聲介質,并總結出在一定濕度下:二氧化碳的波速大于液體的波速,液體的波速大于固體的波速。
4、記住15℃時空氣中的波速是340m/s。
5、測波速
我們借助聲音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率的不同,假如我們才能測出其時間差,就可以估算出聲音在這些物質中的傳播速率了。
能聽出。
中學生:
1、聲音是如何形成的?
2、我們人耳是怎么聽見聲音的?
3、聲音是如何傳到我們人耳的?
4、為什么有的聲音清脆動聽,有的卻很難聽?
中學生動手做實驗
師生共同活動
讓中學生回答體會
觀看視頻
通過空氣
讓中學生舉一些固體、液體能傳聲的生活實例
聲音的形成和傳播學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曉得聲音是由物體震動形成的;
(2)曉得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
(3)曉得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率不同。
2、過程與方式:
(1)初步培養中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她們能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能借助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依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在學習過程中體悟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科學研究的通常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自然界聲音的美妙與有趣,迸發中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養中學生團結合作、主動與別人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精神;
(3)初步認識科學對人類社會和生活的實際意義,培養中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求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聲音形成的緣由,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
難點:引導中學生觀察、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以及解釋生活中的聲傳播現象。
教學打算
音叉(包括小錘和耳機)兩個、塑料桶一個(上面盛有水)、兩個石塊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班主任播放事先錄制好的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聽到的聲音;
(2)班主任:從本節課開始,我們將研究自然界中聲音的有關知識。朋友們自己想曉得什么有關聲音方面的知識?
(3)班主任有選擇地節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并確定本節課研究的主題。
2、問題一:聲音是如何形成的?
(1)音叉、尺子,如何讓它們發出聲音?
(2)大家是怎么讓物體發聲的?大家觸摸發聲的物體時,有哪些覺得?
(3)思索:物體發聲時與不發聲時有哪些不同?物體發聲時有哪些共同的特點?
(4)摸著自己的咽喉數1到10,感受手上的覺得,說出覺得。
(5)班主任:是不是物體發聲就一定在震動?
(6)班主任:(小結)聲音是由物體的震動形成的。
(7)班主任:物體的發聲現象真是太多了,你能向朋友們介紹一些比較獨特的發聲方式嗎?例如昆蟲。(聲源的概念)
3、問題二:聲音是如何向遠處傳播的?
(1)聲音是靠哪些傳到人耳中的?
(2)課本上的想想做做
(3)班主任:從以上的活動中大家可以得出哪些推論?(固體可以傳聲)。大家還可以想出生活中的其他例子或則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嗎?
(4)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5)空氣可以傳聲嗎?列出事實說明。
(6)班主任:通過剛剛的學習,朋友們對聲音的傳播有了如何的認識,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
(7)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傳播聲音的介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或二氧化碳,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4、問題三:聲音在空氣中是如何傳播的。
提出聲波概念。
5、問題四:聲音的傳播須要時間嗎?
(1)提出問題:平常我們說話時,一張嘴,馬上就看到聲音了。這么聲音的傳播須要時間嗎?你如何曉得的?
(2)對著高墻或峭壁喊話,能馬上看到回聲嗎?(講解回聲的知識)
(3)雷電時,為何總是先看見閃電,后看到雷聲呢?
(4)共同歸納:聲音的傳播須要時間,也就是聲音是以一定的速率傳播
(5)介紹資料、指導讀表:《一些介質中的波速》
(6)中學生討論:在讀表的過程中,發覺了哪些特征?(班主任指導)
a.15oc時,v聲=340米/秒25oc時,v聲=346米/秒
b.傳播速率與濕度有關
c.通常情況下:v固>v液>v氣
>課堂小結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震動。
2.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真空中不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空氣)中是以聲波的方式傳播。
4.波速:15oc時,340m/s(空氣)
板書設計:
一、聲音的形成
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震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介質:才能傳播聲音的物質)
2.聲音在空氣中是以聲波的方式傳播的
3.波速:
(1)15oc時,v聲=340m/s
(2)傳播速率與濕度有關
聲音的形成和傳播學案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曉得聲音靠震動形成,它的傳播須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過程與方式目標】: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式探究聲音的形成與傳播原理,培養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研究問題的方式。
?情感心態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師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感受從實驗得出推論,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心態,迸發學習興趣,并樂于探求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學道理。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一切發的物體都在震動,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
?難點】:理解在空氣中聲波以明暗波的方式向四周傳播。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出
用視頻展示一組高山流水、蟲鳴鳥叫、交響樂、人聲喧鬧的畫面,引入從明天開始我們就一起學習聲現象。尋問中學生有關聲現象,朋友們想曉得什么知識呢?
預設:這種聲音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傳播到我們的眼睛的呢?聲音為什么不盡相同?為何有的聲音動聽,而有的聲音卻是噪音等等。
我們這節課就來研究聲音的形成與傳播,對其中的部份問題給以解答。(板書標題)
(二)、探究學習
1.聲音的形成
中學生小活動:動手使身邊的盡可能多的物體發聲。
活動時注意觀察物體發聲與不發聲時有何不同?與同桌討論發聲的物體又有如何的共同特點。
預設:有抖紙張,彈橡皮筋,倒水,拍掌,敲椅子,吹氣球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知識點,說話跳舞等等。
通過對比師生歸納聲音的形成實質都是在動。班主任講解這實質是繞中心位置來回運動,數學學中稱之為震動。也即是說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震動,震動停止則發聲停止。
提問:這么是所有發聲的物體都在震動嗎?
實驗探究:用錘敲打音叉,請朋友傾聽并觀察,可以看到悠揚的鋼琴聲,但很難看到發聲的物體音叉是否震動,怎么能夠觀察呢?班主任介紹一個好的辦法,用鐵架臺下懸一只兵乓球,音叉挨到兵乓球,對比不敲打和敲打音叉時兵乓球的狀態,發覺不敲打時球靜止,敲打時球有顯著跳動。
思索:兵乓球在哪些情況下跳動?為何跳動?請中學生試著說一說。
通過觀察,曉得敲打音叉時才跳動。是由于敲打時音叉發出聲音,音股在震動,緊靠很輕的兵乓球時推動球跳動。這些把叉股看不見的震動轉化為可以看到的兵乓球的跳動,數學學上稱這些研究問題的方式為轉化法。
請朋友思索還有哪些方式可以驗證,預設有同事提出了用水或則撒上桂皮粉等。請中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現象,并解釋緣由。(把音叉放置水底,對比不敲打和敲打音叉時的狀況,可見到前者水花迸裂,緣由是發聲的音叉的叉骨在震動,放置水底會促使水發生震動甚至喚起水花。也是轉化法。)
班主任講解:科學家做了大量的實驗,均表明一切發的物體都在震動,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稱作聲源。
補充小資料:初期的機械唱片發聲原理。正式發聲體的震動記錄出來,須要時再讓物體根據記錄出來的震動規律去震動,這會形成與原先一樣的聲音,這樣就可以將聲音保存出來。
聲音的傳播
聲音是靠震動發聲的,這么聲源形成的聲音又是怎樣傳到人耳的呢?
演示實驗:聲音兩個相同的音叉a與b,相隔一段距離,a音叉緊靠靜止懸掛的兵乓球,使勁敲打b音叉,發覺兵乓球也會跳動。
提問:音叉b并沒有與兵乓球接觸,為何球會震動,又是誰將震動傳給了a呢?
得出:她們之間只有空氣,應當是空氣傳播了聲音。
提問:那空氣又是如何傳播聲音的呢?
班主任點撥:原先敲打音叉時,叉股不停的左右震動,導致他周圍的空氣產生明暗相間的波動,并向遠處傳播,產生聲波。聲音就是以波的方式向外傳播,最后抵達我們的眼睛,造成聽力。平常我們人與人的交流就是靠空氣傳播聲音的。
那只有空氣能夠傳播聲音嗎?你還曉得哪些可以傳播聲音呢?朋友們請看下邊的實驗瞧瞧他又說明哪些問題。
用汽球包裹一個手機,打開音樂,并將他懸吊上去,倒入空桶中,可顯著看到空氣傳播的音樂。接著往空桶中注入水,請中學生觀察并傾聽是否還是可以看到聲音,這一現象說明哪些問題,哪些可以傳播聲音。
推論:兩個實驗分別說明空氣是氣態,水是液態都能傳播聲音。
提問:那固態物質是否能傳播聲音呢?你又有哪些具體實例來說明呢?
預設壓在床墊下邊的腕表,可以通過床墊傳播表針走動的聲音;土電話傳播聲音,有細線聯接可以看到,沒有細線不能看見,說明細線可以傳聲。
總結:大量的實驗表明一切二氧化碳、固體、液體都可以作介質傳播聲音。
提問:思索有沒有不能傳聲的地方呢?
預設地球上,兩名宇航員雖然相距很近也要通過無線電來攀談。這是由于地球上沒有空氣,也即是在真空狀態不能傳播聲音。
演示實驗:用小實驗輔助理解真空不能傳聲:把正在響鈴的鬧鈴置于玻璃罩內,用電動抽氣機漸漸抽走上面的空氣,注意聲音的變化。可以引導推論假如把罩內抽成真空,就不能看到聲音了。再做對比實驗讓空氣漸漸步入玻璃罩,注意聲音的變化。
師生總結: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傳聲的介質可以是二氧化碳、固體或液體,真空不能傳聲。
波速
聲音的傳播須要介質,那聲音的傳播須要時間嗎?
生活現象:生活中電扇雷鳴的天氣,我們總是先看到閃電,后看到雷聲,這是為何?
討論得出:聲音的傳播須要時間,也就是說聲音傳播有一定的速率。
班主任講解:我們把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率稱為波速。它的大小等于聲音在每秒內傳播的具體。波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和濕度有關。
展示ppt,列出一系列聲音在介質中的文員博速率,請朋友仔細觀察數據,有何發覺?
可以看見在通常情況下,聲音在二氧化碳中的傳播速率大于在液體、固體中的傳播速率。請中學生記住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率是340m/s。
引導朋友聯系生活實際:一個朋友在山谷間吶喊,那他的聲音大約是以哪些速率向外傳播的呢?(340m/s左右)但是過一會兒都會看到連續不斷的聲音,那這是哪些現象呢?
班主任講解:這是回聲現象,用數學的語言描述就是聲波碰到障礙物的反射現象。
提問:并且平時人們在講話時并沒有看到回聲,那在哪些情況下我們可以看見原先的聲音和回聲呢?
班主任講解:當障礙物離人較遠時,發出的聲音經過小于0.1s回到耳際,人們能把回聲與原聲區分開;而當障礙物離得太近時,聲波很快反射回去,回聲與原聲混在一起,人耳無法區分,并且會認為聲音更響亮。
拓展小資料:回聲現象不僅檢測波速之外還有好多應用。如在建筑學中我國天壇的回音壁巧妙借助回聲聞名中外,醫學上癌癥檢測,工業加工除塵,軍事中借助聲吶海底偵測等等。
(三)、應用提高
科學世界資料補充:《我們是如何聽見聲音的》。生物課上曉得基本過程就是外界傳來的聲音導致鼻竇震動,這些訊號經過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觸覺神經,觸覺神經把訊號傳給腦部,人就看到了聲音。在這個過程中,任何部份發生障礙,人就會喪失觸覺。若果只是傳導障礙,而又能想辦法通過其他途徑將震動形成的訊號傳遞給觸覺神經,人們也能感知聲音。諸如,聲音通過顱骨、頜骨也能傳遞到觸覺神經,導致觸覺。科學上把聲音的這些傳導形式稱作骨傳導。骨傳導常應用在工業和戰場上,借助骨傳導原理制成的助聽器、耳機等在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化學學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系,讓我們不禁感慨好神奇的化學世界,它惠及于我們的生活,讓生活更美好。
習題鞏固:將眼睛貼在長鋼管的一端,讓另外一個人敲一下鋼管的另一端,你會看到幾次敲擊的聲音?請說出其中的道理。
(四)、小結作業
師生小結:聲音的形成緣由與傳播特點。
思索兩個問題:為何我們能看到臥室里蟲子的嗡嗡聲?但是蝴蝶飛行時翅膀也在震動,我們卻聽不到蝴蝶翅膀震動的聲音,這又是為何呢?帶著這個疑問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試著找尋答案。
聲音的形成和傳播學案篇7
一、單元(成章)教材剖析:
1、體現中學數學的啟蒙性,注意創設情境,迸發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突出數學的學科特性,引導中學生感受化學實驗是獲取數學知識和學習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手段。
3、重視中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親身感遭到,注意引導中學生主動參與的科學探究,培養中學生親近化學和熱愛數學的情感,樹立才能學好化學的信心。
4、學生對聲音的形成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5、利用實驗去探求影響聲音特點的誘因。
6、噪聲控制的途徑
7、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對中學生進行化數學學習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薰陶和培養,引導中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的辦法技巧。
2、學生對聲音的形成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3、利用實驗去探求影響聲音特點的誘因。
4、噪聲控制的途徑
5、了解現代技術中與聲有關的知識的應用。
教學難點:
1、引導中學生主動參與科學研究的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技巧等方面的教學。
2、設計探究的實驗,‘驗證聲音是如何形成的,又是怎樣傳播的。
3、利用所學知識對聲現象的剖析、解釋。
4、噪聲的害處以及提升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5、設計探究的實驗,驗證聲音的三個基本特點與哪些誘因有關。
三、課時安排:
本章共6節,計劃用9課時
序言科學之旅1課時
第一節聲音的形成與傳播1課時
第三節聲音的特點2課時
第四節噪音的害處和控制1課時
第五節聲音的借助1課時
第一章單元備考與測量1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