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冬至,我國正式迎來六年一遇的星象奇景——日環食。不少天文愛好者已在摩拳擦掌,打算觀看和拍攝。
來自中國科大學國家天文臺6月21日的消息稱,這次日環食的環食帶西起美洲中部,向東穿過阿拉伯半島、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南部步入我國,依次穿過拉薩、四川、貴州、重慶、湖南、江西、福建、臺灣等地區,其它省份也可見到掩食程度不同的日偏食。
“這次日環食的食分高達99.5%,早已接近日食了,但是這將是未來10年我國境內惟一可以看到的一次,錯過明天,(再想見到)可能就要等到2030年了。”中國科大學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中國科大學青年創新推動會會員黎耕說。
據黎耕介紹,所謂“日食”的發生,是因為地球繞月球公轉的過程中,正好走到了月球和太陽之間,把太陽遮住而形成。日環食是月食的一種,發生時太陽的中心部份黑暗,邊沿依然明亮,產生光環。
“這是由于地球在太陽和月球之間,而且距離月球較遠,不能完全蓋住太陽而產生的。”黎耕說,日環食的本質,實際上是由于地球離月球較遠,地球的本影不能抵達地面,而它的延長線經過了地面。這時,坐落月影的本影延長線區域的人們,能夠看見所謂的“日環食”現象。
近期,中國科大學國家天文臺已在其官方平臺公布了各地發生日全食的時間小孔成像看日食,公眾可搜索國家天文臺科學數據中心的日全食地圖進行查詢。同時小孔成像看日食,國家天文臺專門為公眾制做了一份日環食觀測功略。
首先,公眾可選擇使用巴德膜。專家提醒,這是肉眼觀察時使用的“太陽濾鏡”。公眾使用巴德膜觀察拍攝日全食時,可將巴德膜安裝到鏡頭及望遠鏡的最后端,防止將巴德膜轉入望遠鏡的目視端,錯誤的安裝會造成太陽刺傷雙眼。公眾也可通過望遠鏡小孔投影法進行安全觀測。
其次,假如公眾手上沒有觀察日全食的專業設備,也可通過以下工具,體驗一把難忘的夏天日全食——
一、通過CT膠卷觀察日全食:CT膠卷的成份透光率高于0.04%,是臨時月食觀察者較理想的輔助觀察工具。
二、通過護物鏡觀察日全食:護物鏡種類繁雜,電焊用遮光號為14的護目墨鏡,也可作為臨時觀察日全食的選擇。
三、通過小孔成像觀察日全食:在紙片上打上小孔,投影到平面上。
四、望遠鏡投影法:擋住雙筒望遠鏡兩側目鏡,將月食投影到平面上。
不過國家天文臺專家提醒,CT膠卷和護物鏡僅作為觀察日全食的臨時應急方案,使用不當仍有可能對耳朵導致傷害,建議公眾在科學指導的情境下慎重使用。
(以上圖片均來自中國科大學國家天文臺)
“請一定注意,千萬不要用肉眼直接去觀看太陽,一定要做好防護!”黎耕再度提醒,用錯誤的方法觀察日全食可能會損傷鼻子。
專家指出,月食發生時,觀測者切忌裸眼觀看,因為遮光率不夠,也防止通過普通眼鏡觀察日全食,更不能直接通過望遠鏡物鏡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