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孩子不認真刷牙怎么辦? 大多數老媽媽肯定都像以前的孫儷一樣,早上嘮叨一次,晚上嘮叨一次。 結果孩子的左耳進去,右耳出去。 刷幾下,向右刷幾下,就像是被迫完成任務一樣,不情愿又敷衍,這讓老母親心中憤怒,只得克制住自己,修煉著“不喊不叫”的神通。
而當孫儷把一個6歲男孩因為吃糖過多(而且沒有好好刷牙)而拔掉7顆牙的片段給兩兄弟看時(紀錄片真實性100%)姐妹們,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的。
那天晚上,兩人刷牙的認真程度可以作為教科書示范。
為了保持兄妹倆認真刷牙的持久效果,孫儷還想出了一個主意:把幾個關鍵場景貼在浴室鏡子上,這樣就不用再嘮叨她了,用事實說話來證明和說話。 這個方法確實有效。
這讓我想起了孩子們小時候讀過的一本圖畫書《牙齒街的新鮮事》。 通過講述住在牙齒街的兩個壞人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蛀牙的危害和刷牙的必要性。 很多家長把這個故事讀給孩子聽后,不費吹灰之力,孩子就會明白要少吃甜食、零食??,少喝飲料,好好刷牙,保護牙齒。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事情我們希望孩子做,但他們不喜歡做。 怎樣才能讓孩子更愿意合作呢? 荀子說:“君子生來無一例外,善于假事。” 依靠說教和嘮叨并不是最好的策略。 命令和指責更容易引發沖突,但善于借用故事的力量,可以起到“四二舉千斤”的作用。 達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幫助孩子改善行為的故事
他在《故事知道做什么》一書中寫道:
人們自古就知道故事具有治愈的智慧,并且世代相傳地運用著這種智慧。 在人類幾千年的斗爭中,流傳下來的故事數不勝數,涉及方方面面。 故事中隱藏的治療信息和意義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甚至精神生活中。
有時我們希望孩子改善一些行為,比如不誠實、愛抱怨、吵鬧、懶惰、好斗等,如果我們能設計吸引人的故事,運用隱喻,就能在無形中啟發孩子。 ,可以幫助孩子改善問題行為。
書中提到一位兒童治療師如何用故事來幫助一個經常掐人的4歲女孩,令人印象深刻。
這個故事的名字叫《張牙舞爪的小螃蟹》,講述了一只小螃蟹本來會伸出鉗子來掐它的朋友,但在大家的幫助下,它不再掐它的朋友了。
章魚說它應該把螃蟹的爪子剪掉,海星說它應該用膠水粘住它的爪子,海鷗說它應該用繩子把螃蟹的爪子綁在它的背上。 最后,體貼又聰明的烏龜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 用海藻編織一雙厚厚的手套,作為禮物送給小螃蟹。 讓小螃蟹把它戴在爪子上。 爪子在手套內會保持溫暖和舒適。 小螃蟹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想捏東西了。
這個有趣的動物故事可以通過向孩子傳遞積極的信息,幫助有攻擊性的孩子慢慢減少攻擊性,問題也逐漸得到解決。
故事滋養孩子的想象力
一位母親曾經帶著她9歲的、看起來有點神童的兒子來見愛因斯坦,詢問如何才能幫助她的孩子更好地學好數學。 愛因斯坦回答:“試著給他講一些故事。” 母親堅持問有關數學的問題,愛因斯坦說:“如果你想讓他聰明,就給他講故事;如果你想讓他聰明,就給他講故事。” 智慧,多講故事。”
在愛因斯坦看來,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驅動社會進步,是知識進步的源泉。
其實,孩子的想象力從一開始就非常豐富。 每個孩子的心里都有一個神奇的世界,而構成這個世界的元素就是無拘無束的想象力。 天上的白云像一條條巨龍,每一朵花都能互相交談,靜止的鐵軌也在顫抖著生命。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想象力如果不加以照顧,就會逐漸萎縮,就像肌肉得不到使用一樣。 故事是滋養孩子想象力的好方法。
無論是給孩子講故事,還是自己編故事、講故事、表演故事,都有益于鍛煉和滋養孩子的想象力。
提高孩子注意力的故事
在當今電子產品時代,很多孩子習慣被動地坐在電視機前消磨時間,或者拿著手機不斷滾動。 這些行為看似孩子注意力集中,但實際上,由于屏幕上色彩鮮艷、畫面變化快,會給孩子的視覺帶來很大的刺激,導致孩子的視覺敏感度變差。 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面對靜態文本時,敏感度會降低,注意力的穩定性會變差,從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 。
給孩子講故事時,尤其是講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時,孩子需要理解、想象、判斷、感受,于是就會不斷練習大腦的執行功能,慢慢地,孩子的專注能力就會提高。 。
我朋友的孩子5歲了,注意力不集中,做事很容易分心。
每天,媽媽都會專門抽出時間和孩子手牽著手面對面坐著,然后生動地給孩子講故事,用眼神、表情、語言與孩子交流。 講完故事后,她還邀請孩子參與講故事。 。 慢慢地,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時間越來越長,注意力集中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讓孩子復述故事也可以提高他們的注意力。 當孩子聽過父母講過的故事幾次后,可以鼓勵孩子再講一遍這個故事。 這樣可以提高孩子有目的、有意識的意向記憶媽媽鼓勵愛因斯坦的故事,既鍛煉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注意力。
故事向孩子傳遞價值觀
童話大王鄭淵潔曾寫過一篇文章《母親的意義就是影響》。 他提到,小時候,母親經常在睡前給他講一個原創故事,一連好幾年。
故事的大意是,一群動物在野外玩耍,長頸鹿突然神志不清,被水淹沒了。 大家都往山上跑。 跑步時,我被一條大河攔住了。 河上有兩座橋,一座是有護欄的橋,一座是獨木橋。 大多數動物選擇了有護欄的橋,只有一只羊選擇了獨木橋。 由于動物太多,有護欄的橋塌了,動物掉進水里。 只有羊因為選擇了獨木橋而幸存下來。
后來,鄭淵潔開始寫作后,他把媽媽給他講的故事寫成《小綿羊走獨木橋》,讓更多的孩子知道尋找獨特道路的道理。
他說媽媽鼓勵愛因斯坦的故事,媽媽反復給他講這個故事是為了告訴他一個道理:不要做別人一樣的事。
母親的獨木橋教育深深影響了鄭淵潔日后的人生發展。 后來他放棄了高考,直接在生活中奮斗。 兒子鄭亞奇兩歲的時候,他就開始自己撰寫月刊《童話王》,并持續寫作了三十年,累計印數已突破兩億冊。
我們想向孩子傳遞什么樣的價值觀? 無論是善良、責任、勇于承擔責任,還是勇于走自己的路,我們都可以和孩子們分享生動的故事,將價值觀生動地烙印在他們的心中。
在故事中,我們可以拾取跳動的情節,賦予它新的養分,用生動的表達方式向孩子們傳遞智慧與勇氣、愛與力量。
如何講故事?
那么,如何給孩子講故事呢? 以下是給家長的四點建議:
1. 自信、大膽地說話
有的家長擔心自己口才不好,不敢給孩子講故事。 他們擔心自己的故事太無聊,孩子們不想聽。
其實,你不必像孫景秀爺爺那樣說話,孩子還是會因為你給他講故事而離你更近,你也會逐漸愛上并享受這段故事時光。
因此,請放心大膽地與您的孩子交談。 “熟能生巧。” 只要你多說,你的口才就會越來越好。
2. 不要透露故事的含義
有些家長希望故事立馬見效,教會孩子應有的品質,所以喜歡在每個故事后面加上總結,甚至是道德總結。 比如,在講述《灰姑娘》之后,他們會總結后媽有多壞。 ; 講完《狐貍與烏鴉》,我得出的結論是,你不能輕易相信別人,否則受苦的就是你。
然而,當故事真正深入到孩子的心里時,你要相信,孩子理解的可能并不比你少。
向孩子解釋童話故事的意義,或者盤問孩子故事的中心思想,可能會引起不恰當的喚起,擾亂孩子的心智。
記住不要透露故事的含義,不要折磨孩子,也不要那么不安。
3.不要害怕重復講故事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 有時候,你的孩子聽了很多遍一個故事,你已經厭倦了,但他仍然想聽。 你可能會覺得太無聊了。 當你講一個情節的時候,孩子們已經知道下一個情節了,為什么還要聽呢?
事實上,當孩子反復聽一個故事時,熟悉的情節會給他一種“熟悉”的感覺,而能夠預測接下來的情節會給他一種掌控感,這有助于保護孩子的安全感和安全感。對孩子有好處。 這對您的身心健康都有好處。
當您的孩子要求您再次重復這個故事時,請盡可能告訴他。
4、經典故事應該原原本本地呈現給孩子
有的家長在講格林童話之類的故事時,覺得情節過于“血腥”、“暴力”,認為這些情節“不適合孩子”,于是自行刪除或修改。
比如《小紅帽》的結尾,獵人不是剖開狼的肚子,塞上石頭,縫好扔進井里,而是把狼趕走了。
改編后的故事雖然看上去被軟化了,但卻大大削弱了故事的力量,甚至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建議家長在選書時選擇未經改編的原創經典故事。 當我們把故事原樣講給孩子聽時,我相信他會從中吸收營養。
《財富》雜志對按照世俗標準衡量的成功人士進行了一項調查。 他們都是有名的、有利可圖的。 調查結果顯示,一個人的成功并不取決于他小時候擁有多少玩具。 最重要的是那個每天晚上陪在他身邊,給他講睡前故事的人。
給孩子講故事,讓那些神奇的“故事之光”溫暖孩子的心,打開孩子的智慧之門。
作者簡介:董萍,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碩士,兩個孩子的母親。 新東方家庭教育(ID:)傳遞專業的家庭教育理念,提供國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 讓持續學習成為家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