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下載!
[!--downpath--]你很難想像,下午3點睡不著的年青人刷著“擠雀斑”“刮香皂”這樣的短視頻看得津津有味,并紛紛表示很解壓。某短視頻平臺“解壓”相關視頻累計播放量超過940億次。這不禁讓人疑惑:這么單調甚至有些無趣的短視頻探究二力平衡實驗視頻,真的能解壓嗎?它的解壓原理是哪些?
假如你仔細觀察,會發覺受歡迎的解壓視頻,基本逃不出這3種類型:一是打掉類,如擠濕疹、捏泡面;二是秩序類,如修驢蹄、清理臥室;三是慢生活類,如火苗燃燒、寵物日常。
為何這3類短視頻有解壓療效呢?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人的壓力是如何來的。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拉扎勒斯提出了壓力的三誘因模型,他強調:當剌激風波打破了個體的平衡和負荷能力,超出個體的承受范圍,都會形成壓力。
拉扎勒斯的壓力模型包含3個誘因:壓力源、應對能力和壓力反應。壓力源指的是,各類各樣來自外界或內部的剌激,例如工作負荷、人際關系緊張、自我苛責等。應對能力,是指個體的應對策略,指個體如何加工和處理壓力。壓力反應,則彰顯為身體反應(如頭痛)、行為反應(如買買買),以及情緒反應(如煩躁、易流淚)等。當一個人壓力源過多,應對能力不足,才會表現出身心緊張、情緒行為失調等壓力反應。為此,想要科學減壓,就須要從這3個誘因著手。
搗毀類視頻不僅幫助人們宣泄情緒外,還有更深層次的心理含意。當人們壓力源過多,就像時面臨經濟壓力、人際關系緊張等,這種壓力源如同大山一樣壓在個體臉上,讓個體覺得緊張、壓抑和憤怒。那么多壓力源逃又逃不掉,怎樣辦呢?搗毀它們就好了,沒有了壓力源,不就沒有壓力了嗎?搗毀類視頻正是通過抒發潛意識里搗毀壓力源的心愿,起到解壓療效。不管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學,還是現代心理學都提出: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呈現。搗毀類視頻,表面上看是無趣的搗毀各類小物件,雖然是投射了人們內在想要打掉壓力源、解除壓力源的潛意識。
秩序類短視頻解壓的原理,則對應壓力模型的第二個誘因:應對能力。為何你們喜歡看房間被清除得干干凈凈、地磚被鋪得整整齊齊的視頻呢?由于這類視頻能給人帶來控制感,只要發出一個簡單的行為,才能獲得即時的結果反饋,這些控制感給人一種“我有能力應對”的覺得。
心理學實驗表明,控制感對減輕壓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有一個精典的控制感實驗:研究人員來到一所養老院,將養老院的奶奶們隨機的分為A、B兩組。這兩組奶奶在護理和飲食上的標準都是一樣的,而且她們的控制感體驗不同,其中A組奶奶可以自己安排時間,對養老院安排有哪些不滿可以去爭取改變。B組奶奶則沒有這種自主權,她們只能被動接受診所的安排。結果發覺,不管是自我評估,還是護士評估,A組的奶奶都比B組的奶奶更積極豁達。18個月后,有控制感的A組奶奶的死亡率是15%,沒有控制感的B組奶奶的死亡率則為30%。實驗表明探究二力平衡實驗視頻,體驗到控制感,降低了奶奶對自身健康的恐懼,增加了壓力水平。
還有一項針對老鼠的壓力實驗發覺:如果老鼠在遭到電擊時有一個可以轉動的輪子,哪怕這個輪子并不能讓它們免受電擊,它們的壓力水平還是比沒有輪子時低。由于這個輪子降低了老鼠的控制感,控制感幫助老鼠減少了壓力。類似的,一個看上去單調無趣的整理、排序類短視頻給人帶來的控制感,哪怕是虛幻的,也能讓人覺得壓力得到了減輕。
我們再來看最后一類解壓視頻,慢生活類。慢生活類視頻為何能解壓?由于它改變了我們的壓力反應模式。一般,人在壓力下會表現出緊張、不安、焦躁、易怒等,而慢生活類視頻能讓人暫停出來,把人從壓力情景中抽離下來,讓人獲得暫時的逃出和放空。好多人看慢生活類視頻,不管是記錄日常生活的VLOG,還是呈現田園生活的短視頻,這種內容多是簡單的、緩慢的、寧靜的,它們才能減輕人們因壓力形成的負面情緒。
慢出來,去體會生活,體會自己,也是內觀療法倡導的減壓方式。內觀療法提出,人類的腦部有兩種模式:行動模式和存在模式。行動模式讓人追求目標、專注結果,但假如行動模式過分強烈,將形成持續的恐懼不安。存在模式,則是慢出來、回到當下,它能讓人們獲得放松與平和。
從壓力的三誘因模型來看,解壓視頻是能解壓的,但也要當心不要讓短視頻成為惟一的解壓方法,由于沉溺短視頻解壓有可能讓人成癮、空虛、逃離現實。想要獲得更科學的減壓方式,我們還是要回歸壓力形成的3個誘因。降低壓力源,提高應對能力,獲得現實生活的控制感,使用瑜伽、正念、娛樂等方法調節壓力的身心反應,多管齊下,減壓才更有效。
(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楊劍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