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物理概念是構成物理知識體系的基本元素。 沒有一系列物理概念作為基礎,就無法形成物理體系。 然而,在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初中物理概念理解不夠深入,甚至出現偏差,未能形成對物理概念的正確認識,導致學習物理時概念不清等問題。 因此,正確理解物理概念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減少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關鍵詞:物理概念; 物理意義; 基本屬性; 物理現象; 物理定義
作者簡介:李元貴(1986-),男,廣東新義人,本科,學士學位初中物理基本概念,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概念教學。
物理概念是構成物理知識體系的基本要素。 它們是在大量觀察實驗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方法總結出一些事物本質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 物理概念包括物理現象、物理本質屬性、物理意義、物理思維的形成過程、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規律等。只有掌握和定義各個物理概念,才能形成物理體系。 然而,在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在物理概念的學習上存在問題。 出現物理概念混亂、物理概念定義不明確等現象,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出現誤用概念、濫用概念等問題。 因此,正確理解物理概念,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識體系非常重要。
1 理解物理概念的問題
11將物理概念與定義等同起來
初中生剛剛接觸物理,頭腦中缺乏科學、嚴謹的物理思維。 在學習物理概念時,有些學生對物理概念的理解不深入。 他們只是認為物理概念就是物理定義。 他們只是從定義上記住物理概念,而沒有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是從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質屬性。
例如:在物理學中,由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其體積的比值稱為該物質的密度。 學生從定義中了解到,密度其實是一個比值,就像數學一樣,通過公式ρ=mV計算出它的大小即可,但是對密度的正確理解應該從它的物理意義來理解。 密度由物質的類型決定,與物質的質量或體積無關。 它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 僅從定義上理解并不能正確理解密度的概念。
12.物理概念的個體現象和一般現象沒有區別
物理概念是物理事實的抽象。 它們是在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運用邏輯思維方法總結出一些事物本質上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 然而,物理概念中也存在個別情況,需要區分概念之外的概念。
例如:在學習“浮力”時,大多數學生從大量例子中了解到浸入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力。 這種力稱為浮力。 因此,“浮力”的概念是概括在一般現象中的。 但是所有浸入液體中的物體都會受到浮力嗎? 很明顯不是。 例如,浸入水中的橋墩不會受到水的浮力。 這要從浮力的原因來考慮。
13. 未能區分“前概念”和“物理概念”
在學習物理之前,學生已經根據生活經歷或現象在頭腦中形成了“預設概念”。 然而,“前置概念”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也會阻礙學生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如果不區分“前概念”和“物理概念”,很容易混淆物理概念。
例如:學生在學習摩擦之前,已經從大量的生活經驗中形成了摩擦的概念,都認為摩擦總是阻礙物體的運動,是阻力。 但從實驗中發現,摩擦力也可以是原動力,比如運動員開始跑步時的摩擦力,就是一種驅動力。 因此,學習摩擦力概念時,關鍵是要認識到摩擦力只是阻礙物體的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 “相對”一詞將前面的概念與理解物理學的正確概念結合起來。
14 未能明確定義概念的范圍
物理教材中出現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從大量的實驗和現象中總結出來的,但每個概念也有一定的范圍。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出現概念范圍界定不清,導致知識點混亂的問題。 矛盾。 例如:當學生學習聲音的產生時,他們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然而,學生往往把“聲音”與生活中的“聲音”等同起來,只是范圍不同。 人們能聽到的稱為“聲音”,是指聲音、超聲波、次聲波統稱為聲音。 聲音只是聲音的一部分,所以振動的物體可以產生聲音,但聲音不一定能被聽到。
2 初中物理概念的分類
在初中,學生學習了很多物理概念,但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
21 描述物理現象的概念
在初中物理中,對物理現象的觀察尤為重要。 有些概念是對物理現象的直接描述。 例如:當一塊固態冰放在室溫下,慢慢變成液態水時,這種現象稱為“融化”。所以勻速直線運動、融化、凝固、擴散、光的線性傳播、反射等概念,和折射都被概括為描述物理現象的概念。
22 反映物理學基本特征或屬性的概念
初中時,一些物理定義只是根據實驗現象的總結,并沒有描述物理的本質。 當我們深入研究時,我們會發現它反映了事物的本質屬性或特征。 例如:在物理學中,由某種物質組成的物體的質量與其體積的比值稱為該物質的密度。 這個定義只是給出了如何計算密度,但實際上密度反映了物質本身的特性。 另外,特性還有,比熱容,電阻,熱值等。屬性包括:質量,慣性。
23 反映物體間相互作用及其規律的概念
物理概念除了描述物理現象和物理本質屬性或特征外,還反映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規律。 它們通常通過公式計算來描述。 例如:在物理學中,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就沿著這個力的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 公式為W=FS。 這是描述對象之間相互作用的概念。 此外,還有力、功率、機械能、電流、壓力、效率等。
3 如何學習初中物理概念
31 理解概念x的物理意義
在物理學中,雖然有很多物理概念,但每個物理概念都有其物理意義。 如果在學習中忽略了物理意義,那就不叫物理了。 例如:物理學中引入了“速度”。 如果學生只知道速度等于距離除以時間。 當距離越遠、時間越短時,速度越大。 這相當于數學中研究的速度。 物理學中引入速度概念的目的是為了描述物體運動的速度。 它是物體移動的能力。 它的大小不是由距離和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物體本身的性能決定的。 因此,在學習物理概念時,必須了解其物理意義。
32 區分物理現象和本質
物理現象的概念和物理本質屬性的概念是物理概念中最難區分的。 有些概念看似從物理定義來描述物理現象,但實際上卻反映了物理學的本質。 這些概念最有可能引起混亂。 例如:在物理學中初中物理基本概念,電阻用來表示導體阻礙電流的大小。 從定義上講,它是一種阻塞現象,但實際上導體的電阻是導體本身的屬性。 因此,在學習物理概念時,應該區分現象概念和本質屬性概念。
33.區分物理概念的范圍
物理概念有其自身的應用范圍。 明確定義概念的范圍可以讓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的范圍可分為大和小,以及過程量和狀態量。 例如:學習“密度” 在學習概念時,我們知道密度的大小是由物質的種類決定的,與物體的質量和體積無關。 然而,這僅適用于固體和液體,不適用于氣體。 再比如:在學習“熱”的概念時,我們知道,在熱傳遞的過程中,傳遞的能量的量稱為熱量。 “熱量”是僅出現在熱傳遞過程中的過程量。 我們不能說某個物體有多少“熱量”,但我們可以說一個物體有多少“能量”。
34 通過科學實驗學習物理概念
物理學是一門基于觀察和實驗的科學。 人們的許多物理知識和概念都是通過觀察實驗和縝密思考總結出來的。 但做實驗時必須遵循科學性和嚴謹性。 只有正確的實驗才能得出正確的物理概念或知識。 例如:學習“分子熱運動”概念時,氣體擴散實驗是在下面放置一個裝有二氧化氮的瓶子,空瓶子倒置。 ,兩個瓶子的上下位置不能顛倒,否則不能說明分子在不斷地不規則運動。
35 用生活實踐來理解物理概念
物理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 學習物理概念后,可以通過生活經驗來檢驗和理解它們。 這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形成物理概念,也可以有效區分“前概念”和“物理概念”。 例如:所有物體都具有保持其原始運動狀態的屬性。 我們稱之為財產慣性。 “慣性”的概念可以通過生活中乘坐公交車時剎車、加速、轉彎等現象來理解,也可以通過生活中走路時摔倒的情況來理解,不僅可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還能有效地理解物理概念并應用所學知識。
有些物理概念非常直觀,有些則非常抽象。 對物理概念的理解不能僅限于對物理定義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對物理意義的理解。 只有理解并掌握了每一個物理概念,才能真正進入物理學。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