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正是物理學推動了人類歷史上的兩次工業革命。 1687年,牛頓奠定了經典力學的基礎。 1750年,發明了蒸汽機和紡織機械。 1804年,蒸汽火車出現在歐洲大陸。 ——電力革命帶動的工業革命形成了規模化生產,鐵路的發展形成了更大的市場。 沒有經典力學和熱力學的發展,就沒有熱機的一代又一代的改進和發展,就沒有汽車、火車、飛機、火箭、人造衛星來實現飛離地球、奔向太空的夢想勘探。 1831年,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為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奠定了基礎:1840年,焦耳的“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各種形式之間的轉換規則。 形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本質上是電力技術的革命,以大規模電氣化生產取代以蒸汽機、內燃機為動力的大規模工業生產。 沒有電磁感應理論,就沒有電氣技術。 1895年,貝克納發現了放射性,人們開始進入物質的分子、原子、原子核; 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論;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力學,十年后提出“廣義相對論”。 1944年,原子彈試驗成功; 1948年,維納和香農“信息論、控制論和系統論”。 ——核武器、核發電、信息科學和自動化理論與應用的出現,人類社會進入成熟的工業化。
以物理學的重要分支電子學為基礎,1946年電子管計算機ENIAC誕生,數字技術出現; 1948年新課程初中物理實驗,二極管發明; 1958年,第一塊集成電路出現; 1978年,微型計算機8086出現; 1995年,開放。 ——經過50年的長足發展,信息技術已進入高速增長的輝煌時期。 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一系列高新技術興起,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初具規模。 電子技術、激光技術、超導技術、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等劃時代的技術革命,建成了一座雄偉壯麗的現代科技大廈。 物理學的貢獻還不止于此。 一些與物理學密切相關的科學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生活是什么”? 在生命科學的早期,它是一門基于觀察、解剖和分析的科學。 物理學為生命科學提供了日益復雜的觀察方法,直至達到分子水平。 開始涉足生命的本質。 “人類基因組”的推出借助了大量的分析、測量和計算工具,這些都是物理學的成果。 從生命科學產生的歷史、今天的現實和未來的發展來看新課程初中物理實驗,無可爭議的是,如果沒有物理理論和實驗方法和手段,沒有物理學家的直接投入和共同努力,生命科學的發展將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 困難,現代生態學、地理學,借助物理學,我們可以更早、更高、更遠、更精細地看到地球。
顯微鏡、光學和射電望遠鏡等源自光學和電子學原理的儀器已成為常規觀測手段。 這是物理方法對現代生態學、地理學、古人類學和歷史學的重要貢獻。 現代3S技術[,tem,]可以從太空,從厘米波段電磁波到X射線、紅外線,對地球環境生態變化進行定量掃描和觀測,將生態學、地理學、地質學帶入了現場。 為自己開創了一個新的輝煌時代。 物理學對現代技術的貢獻也是直接的。 沒有量子力學的創造,就不會有固體電子理論和半導體物理學。 晶體管和集成電路不會被創造出來,所以就不會有現代信息技術。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沒有激光物理學,就沒有以激光照排為基礎的現代出版業”; “沒有物理學,就沒有電視、廣播、互聯網”等。以基因研究為基礎的生命科學本身就是物理學家和生物學家共同努力的偉大創舉。 現代醫學中的許多診斷和治療方法,如X射線、B超、CT、MRI R射線、激光手術刀等,都是現代物理學直接應用的結果。 物理學不斷追求的前沿問題推動著人類前進、走向未來。 不斷追求真理的體育文化已經形成。 它已經成為我們人類不斷發展、向上的思想體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