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快在知乎上上一些額外的課程,了解(并欽佩)他。
搜索物理關鍵詞,發(fā)現(xiàn)知乎上有一篇題為“杭州二中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第二題”的帖子,鬧得沸沸揚揚。 到處都是刀光劍影閃爍,火藥味十足。 真是秒槍響的節(jié)奏。
這個話題的帖子從9月30日開始,當時是今年初中物理競賽復賽結果公布的時候。 截至今日,該帖子已有14.9萬人觀看,216人點擊關注,表示將持續(xù)關注事態(tài)。 發(fā)展。
辯論的焦點是:杭州二中的四名學生居然答對了第二題,這是全國大部分選手都答不出來的一道難題。 杭州二中的半期考有些可疑。
杭州二中的支持者認為,自己清零的人會受到其他未取得名次的參賽隊伍的懲罰,對自己進行報復和誹謗。 少數(shù)學生答對是很正常的。 雙方的爭論非常詳細,有的學生列出了各種統(tǒng)計圖表來證明自己的結論。
如果你能把困難的事情做好,為什么不能把簡單的事情做好呢?
杭州二中的這四名學生,最難的題都能做對,其他簡單的題卻漏洞百出,這很不合邏輯。 而且,一些平時模擬成績最低的同學,這次居然能答對第二難的題,這真是不可思議。
匿名學生回復:答對第二題的同學花了很多時間解決第二題,沒有足夠的時間做其他題。 因此,他們做對了困難的問題,但沒有做對簡單的問題。 外地的學生懂得權衡利弊,做出選擇。 他們明智地放棄了第二題,有足夠的時間做其他題。 因此,他們沒有答對第二題,有時間答對其他題。 另外,關于第二個問題,一位署名石建成的高中物理老師表示:在一些競賽參考書中有這種方法的具體例子。 如果考前刷過,考試時能刷,那是正常的。 還給出了示例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還有其他同學對第二題非常重視,表示只要基本功扎實就可以做第二題。
難道鐘老師的學生成績有問題?
杭州二中的鐘老師在物理比賽中獲得滿分后,要求女兒扣幾分。
他的學生怎么在省賽中理論+實驗只扣兩三分,在省賽中獲得第一名,然后參加全國賽卻只獲得二等獎?
為什么他審稿時總能給學生回幾十分?
匿名學生回復:鐘老師帶比賽這么多年初中生應用物理競賽,懂得考前復習。 他為參賽學生提供了數(shù)百次模擬考試。 而且,從6月份開始,鐘老師把打印機從打印室搬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所以,能夠把難點的第二題做對,得到什么樣的結果,也是很正常的。
與之前的35級考試排名相比,是否有較大的躍升?
這次第36次考試,與上次第35次考試相比,排名有了巨大的躍升。 如果沒有絕招,請問他們是如何逆襲的?
圖中,紅色標記的學生就這樣跳來跳去,令人生疑。 有的學生去年省考墊底,今年理論排名第一。 可能性有多大?
匿名學生回復: 在一級考試的選拔制度中,排名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應該質疑的不應該是考生,而是考官的論文能力。 一些匿名學生也這樣回應:評分標準公平嗎? 物理競賽通常每道題都會給予分數(shù),確實存在意外獲得或失去十分的情況。 這不一定是考試成績的問題,也可能是評分的問題。 如果按照關鍵步驟打分,那么杭州二中的學生如果基礎扎實、書本寫得好,是有可能取得高分的。 如果按照最終答案來評分,那么有些學生即使推理過程是正確的,但最終答案卻是錯誤的,這會大大降低他們的分數(shù)。
質疑考場管理不嚴格?
有人質疑考場管理不嚴:浙大考場不查手機、不屏蔽信號,開考一小時后才公布答案。
匿名同學回復:做一個冷靜清醒的人,至少不要被輿論蒙蔽,至少不要惡意揣測別人,至少在真相大白之前我沒有發(fā)言權。
爭論背后的意義是什么?
其中,有學生建議徹查。 也有學生認為,問題不在于杭二中,而在于一些家長利用關系獲取考試資源。 還有學生在等待全國大賽的結果。 他們想看看,這些排名靠前的學生,還能在全國大賽中取得高名次嗎? ……看完最后,我真是越來越佩服這些同學的思維水平了。
然而,這些論點背后的意義何在?
真的是為了公平嗎? 還是因為你不愿意失敗? 還是獲得名次后尋求自主招生、保名額? 未知。 我覺得這樣的質疑可能會在全國比賽和頒獎典禮之后,也就是10月31日以后更加強烈。
我更好奇這些孩子在奧賽后的發(fā)展。
于是,我查了浙江省物理競賽等五個科目的奧數(shù)冠軍。 奧運會結束后他們去了哪里? 確實有很多孩子直接被清北自主招生或者國外大學錄取。 這可能是這篇文章引起如此爭議的根本原因。
還有一篇關于一位奧數(shù)名師的文章,著實給人們潑了一盆冷水——“7名學生因他而輟學,前奧數(shù)名師用了20年重塑了他的教育理念”。 名師輔導的11名奧數(shù)獲獎者中,只有2人考上大學,其他學生都因討厭學習而退學。
是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出去玩總是要還錢的。 當然,我們還是要堅信,世界上沒有所謂絕對的公平初中生應用物理競賽,教育如此,奧數(shù)更是如此。 這場“物質競爭”爭論有什么可疑之處嗎? 游戲里的人最清楚。 只要他們真正有胸懷,又何必害怕“吃瓜群眾”的知乎圍觀呢? 教育者始終有良心。 這是一個希望,但我希望這不是一個奢望。
當然,我仍然堅信,“體育競賽”再牛逼,也拿不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高等教育路上的“精致利己主義者”很可能就與諾貝爾獎漸行漸遠了。 ! 如果不是,那你們在知乎上爭論什么呢? !
本文內容:整理知乎
本文參考:《浙江奧賽冠軍去哪兒了?》 80%以上的海外學生更喜歡科研創(chuàng)業(yè)。”“7名學生因為他而輟學,一位前奧數(shù)老師用20年重塑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