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進區鹽城初級中學:
多渠道專業發展助力教師成長
□記者 譚璐璐
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規劃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道路,對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了重要部署。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是科技自強的關鍵支撐,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保障。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要求建設新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武進區鹽城中學與時俱進,針對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與困惑,依靠一系列個性化的專業發展項目初中物理教學方式,激勵更多教師主動擔當,拓寬專業成長路徑,在實踐中形成了教師隊伍建設項目化實施策略和實施路徑,在教師項目化培養孵化的校本模式中初中物理教學方式,探索總結了教師專業發展的新形態。
青年教師紀超榮獲江蘇省物理精品課程一等獎
今年10月,由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處主辦的2022年全省初中物理精品課程評比活動以視頻課形式開展,根據參賽選手提交的課堂教學視頻、主題演講等內容,經過激烈角逐,來自鹽城市初級中學的紀超老師榮獲一等獎。
“實驗時間剛好是10分鐘,完成實驗的小組請舉手。”快下課的時候,記者遇到了正在組織學生完成課堂實驗的紀超,他耐心細致地給各個小組講解、演示,讓人不自覺地被物理獨有的“美”所吸引。
從事物理教學四年來,紀超不斷鉆研教學過程,打磨課堂細節,細化實驗設計,完善教學設計,力求精益求精。在他看來,每個學生的興趣、學習水平、學習能力都不一樣,教學過程要關注這些變量,通過課上問答、課后練習等方式精準因材施教。“要讓每個孩子都進步,就要了解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發揮每個孩子的特點。”紀超說。
今年4月,經過學校初選,季超最終代表學校參加武進區物理精品課競賽,并榮獲全區第一名。此后,他更加努力,虛心請教,創新設計,不斷改進,通過選拔后,獲得了9月份代表常州市參加江蘇省初中物理精品課競賽的資格。老天不會辜負努力的人。最終,季超的《熔化與凝固》憑借先進的教學理念、扎實的基本功、新穎的教學設計、靈動的課堂表現,榮獲江蘇省一等獎。
制定“1+2+3+N”發展規劃 搭建教師發展平臺
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成長離不開教師個體的不懈努力、學校搭建的各種平臺以及團隊的協作和專家的指導。為了兼顧全體教師,加強個體規劃,有針對性地推動教師在專業發展道路上的可持續成長,鹽城初級中學創新性地打造了“1+2+3+N”發展規劃,即“一個范式、兩條路徑、三個平臺、N組社群”的教師培養規劃。
一是模式一:學校示范項目化培養模式。學校注重培養優秀青年教師,引導他們樹立遠大志向,制定個人成長規劃,為他們提供學習、培訓、研討等機會,全面提升他們的理論素養、學科教學、教育研究水平,為他們快速健康成長搭建輔助平臺。
兩條路徑:兩條項目研究與培訓路徑的特色策略。“至人”師德建設項目:堅持不懈地開展師德師風建設,以黨建品牌項目培育教育情懷,以文化特色項目傳承育人理念;“菁菁”教師能力提升項目: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師專業發展,以課程改革項目保障生態課堂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以信息化建設項目推動教學智慧學科融合。
三個平臺:開發三類項目實踐平臺。學校通過“教育培訓平臺”、“合作交流平臺”、“成果展示平臺”三大平臺,要求教師圍繞課堂、關注問題、重視實踐、努力成長。
N組共同體:N組項目協作社區的緊密團隊。通過融合進取的小組聯盟共同體、賦能覺醒的教師發展共同體、協作信任的師生成長共同體,將傳統的教研組、備課組改造為集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的教研組共同體。通過集體備課,推動同主題、不同結構的教學活動,建立以“聽課、談課、評課”為主題的校本教研體系。
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師資隊伍碩果累累
鹽城初級中學搭建多平臺、多方位推進,扎實提升教師專業素質,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近兩年來,鹽城初級中學承辦區、市級教研活動20余次,為區域教研搭建了平臺,提供了相互交流學習的機會;多個教研組被評為武進區中小學優秀教研組;多人次在省、市、區教學基本功、精品課程、信息化教學大賽中獲獎;多名教師榮獲常州市骨干班主任、武進區名班主任稱號;第五梯隊教師近60人;近百篇論文在省、市、區大賽中獲獎或在省市級刊物上發表。《基于學生學習共同體的生態課堂文化培育研究》獲2021年度武進區優秀教學科研成果一等獎; 《中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美麗背后的“危害”》獲2022年度常州市中小學研究性學習優秀成果評選二等獎。學科教師精心輔導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在各類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共計700余人次,獲團體獎60余項。
投稿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