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便說一下,我們來驗證一下一個長期存在的支持《半條命》的斷章取義的引言。
時光荏苒,距離《半條命》首次發布已經過去了22年。在如此漫長的時間里,很難統計出這個系列游戲擁有了多少粉絲。也許你會在不經意間遇到一個贊嘆拉文霍姆多么令人難忘、17號城多么令人著迷的人,同時也會抱怨加布·紐維爾多么沒有進取心、奧美電子多么不合時宜。
上周我編輯了這篇譯文,查了很多資料,確保文字的準確性,糾正了譯名和史實。這不僅勾起我許多久違的回憶,也讓我想再次聊聊這個老話題:《半條命》,到底該叫《半條命》還是《半條命》?
美版《半條命》封面
如果不糾結于這一系列游戲歷史上的奇怪錯誤,只看游戲的背景和內容,這沒什么問題。但由于不經意的翻譯錯誤、媒體和灰色產業鏈的巨大慣性、不負責任的代理商,這個問題變得復雜起來。后來,就連那些敢于站出來稱這款游戲為“半條命”的人也成了異類,不再被很多人理解。
這就是這個世界的神奇之處。
閉環
《半條命》是1998年發行的科幻第一人稱射擊游戲,由Valve開發,發行。故事發生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沙漠中的黑山研究所。一次異常材料實驗意外引發了“級聯共振”現象,打開了地球與外星球Xen之間的傳送門,導致Xen的生物被傳送到地球危害人類世界。
美國海軍陸戰隊派出特種部隊,消滅來自外星球的奇怪生物,并殺死研究所內的科學家以使他們閉嘴。玩家扮演理論物理學博士戈登·弗里曼,試圖關閉傳送通道,同時避免被追捕并面臨神秘 G-Man 的全面監視。
第一個G-Man,一直有人猜測他是 的另一種形式
如果你對這個故事有大概的了解的話,那么顯然就會知道這款游戲的名字(包括之后一系列資料片的名字)全部取自物理學術語,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么《半條命》是怎么變成《半條命》的呢?
問題的根源來自幾個方面貝語網校,其中之一當然是偶爾出現的誤譯。22年前是翻譯軟件還不夠普及的年代,坦白說,當時大部分游戲從業者的英文水平都不夠好,游戲媒體、投稿到游戲媒體的作者、游戲論壇的主要玩家都不太了解,才導致了這個奇怪的錯誤。
這種情況也發生在很多其他游戲上。比如游戲《吸血鬼:化裝舞會》曾被翻譯為《吸血鬼:化裝舞會》。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以及核心粉絲的宣傳,譯名逐漸變成了更準確的《吸血鬼:化裝舞會》或《吸血鬼:化裝舞會救贖》——至少,大家都知道《化裝舞會》是錯誤的,對此也沒有異議。
《半條命》擴展包已經開發完畢,三個擴展包分別名為《Force》、《Blue Shift》和《Decay》。
《吸血鬼:化裝舞會》的例子可以糾正,依靠游戲的缺乏人氣,但《半條命》則完全不同。它的熱度和討論度居高不下,經常在網絡論壇上被提及。而且在盜版猖獗的時代,盜版者也愚昧無知,他們只會選擇一個比較通俗的譯名印在盜版碟的封面上,然后推向市場,以便將自己的產品賣得好。
本來在正版推出的時候可以修正錯誤,但你也知道,在“老頭滾動條”盛行的年代,我國的大型游戲代理商大多不靠譜,對中文本地化稍有認真,有相對專業負責的中文本地化團隊的廠商幾乎沒有。而且《半條命》系列游戲的代理商,才是不靠譜中最不靠譜的——奧美電子有限公司。奧美電子成立于1996年,主營業務是游戲代理發行,在上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的10年間,在中國大陸發行了一系列歐美單機游戲大作。
奧美發布了《半條命:白金版》,內容豐富
從游戲陣容來看,奧美電子當時與維旺迪集團關系密切。維旺迪是暴雪娛樂和雪樂山的母公司半衰期是什么意思,因此暴雪幾乎所有的產品線都是由奧美電子引入大陸的;雪樂山發行的游戲,主要是《半條命》第一代以及相關的資料片和模組(如《反恐精英》),也是由奧美電子引入的。巔峰時期,奧美電子幾乎壟斷了大陸單機正版游戲市場一半的份額。從影響力上看,奧美電子是和如今的騰訊、網易一樣的行業巨頭。
如今,你肯定無法想象騰訊或網易的游戲網站是簡陋且不美觀的,但奧美發行的所有正版游戲都以丑陋的藝術設計而聞名。藝術家們只是用丑陋的字體在游戲盒上寫下游戲的中文名稱,而且經常會遮蓋住原有的英文標志和藝術圖案。
看起來像是盜版光盤
當時很多人買正版游戲并不是為了好玩,而是為了收藏。結果,即使買了昂貴的珍藏版,打開后也發現跟盜版光盤一樣低俗。再加上奧美的售后服務也存在諸多問題,玩家們在網上抱怨不斷。奧美的名聲很快就變壞了。2002年,奧美甚至爆出重復使用CD key的丑聞,導致正版玩家無法獲得唯一的CD key,從而無法在暴雪戰網上玩游戲。
一家如此敷衍甚至違反法律法規的公司,根本就不應該指望在游戲上花什么功夫。在奧美電子時代,《半條命》的官方譯名是《半條命》。準確來說,別笑——應該叫《半條命:戰斗怪獸》!
或許是奧格威感覺有些尷尬,所以在后來的一些版本中,“怪獸之戰”的字樣就被悄悄去掉了。
就這樣,“半條命”這個名字從假名變成了正式名稱。至此,錯誤閉環形成:游戲作者和媒體未能嚴格把關,導致錯譯泛濫;媒體和網絡論壇不斷發酵,讓錯譯不斷重復,形成品牌效應,直到被官方糾正。
粉飾
當錯誤發生時,鏈條上沒有人是無辜的。但如果要追究誤譯的責任,作者可以責怪媒體,媒體可以責怪網絡,網絡可以責怪出版商——畢竟,“官方態度”才是最重要的。但為什么游戲叫《半條命》?以奧格維的知識水平,他們可能不知道。
當一個半吊子的英文作家不查字典就把“Half-Life”翻譯成“半條命”時,一場持續了二十多年的謬論就此開始。沒想到的是,在隨后的幾年里,依然有不少這個譯本的粉絲。為了捍衛“半生命”,他們所打出的“補丁”一直在不斷演變。
我曾經在一個充斥著盜版游戲玩家的論壇上和某人爭論《半條命》這個譯名的不合理性,最終引起了論壇主人的回應。這家伙當然是《半條命》的鐵桿支持者,他自己也說堅持用這個名字的理由有以下兩點:
1.《半條命》被當時的合法代理商奧美電子所收養,具有合法身份。
2.“半條命”是一個非常恰當的翻譯,意思是說在這款激烈的FPS游戲中,玩家在經過一場血腥的戰斗之后,只剩下“半條命”。
你知道這當然不值一駁。在討論合法性時,強調合法性本身就很無力。尤其是《半條命》系列以劇情和巧妙的解謎元素而聞名,其激烈程度遠不及同時代的《毀滅戰士》或《雷神之錘》。如果把《半條命》比喻為“激烈戰斗后只剩下半條命”,那么那些高強度、快節奏的 FPS 游戲改名為《無命》不是更合適嗎?
可悲的是,《半條命》的故事持續了很多年。2004年底,《半條命2》正式發行,中國大陸的代理商仍是揮之不去的奧美電子。這次,或許是出于Valve對游戲本地化的新要求,奧美電子不僅將《半條命2》的游戲內容全部翻譯成中文,還從上海電影譯制片廠找來著名配音演員,為游戲人物配音。這項工作原本是本地化領域的里程碑式事件,看似花費了不少錢半衰期是什么意思,但最終卻被帶有奧美電子機器翻譯味道的中文文本毀了。
在整個游戲過程中,如果打開中文語音,你可以聽到中文、看到漢字,但有些單詞卻聽不懂,甚至光看中文根本無法理解游戲中發生了什么。據我了解,中文翻譯團隊的工作大概是這樣的:他們先把英文全部丟進機器翻譯軟件,導出一份粗略的文本,再對那些過于偏激的詞語進行潤色,但卻不會放到游戲中去充分測試、檢查上下文,以至于游戲中的很多對話遠不止是翻譯口音過重,而是雞同鴨講、驢唇不對馬嘴。
很多玩家不得不打開英文字幕,或者把字幕改成繁體中文,才勉強通關(《半條命2》的字幕文件是TXT文檔,我可以直接打開)。而我更可憐那些資深配音演員,因為他們基本上是拿錢來干活的,配音結束后,他們很可能連自己配的是什么都不知道自己配的……
第一行就很尷尬。
研究
我知道反對者們已經等著反駁我了,我甚至知道他們的理由。第一個是“如果改成《半條命》,就沒人知道是什么了,就這樣吧。另外,游戲名的翻譯要朗朗上口。”
我并不反對游戲需要有個朗朗上口的名字,但在朗朗上口的世界里,如果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選不出好聽的名字,那就很不合適了,教訓也很慘痛。港臺地區早就把《光環》翻譯成了《光暈》,如今,《光環5》也上映了……
實事求是地說,《最后一戰》還是符合初代《光環》的故事背景的,這個翻譯只是缺乏長遠考慮,并不代表意思完全不相干(圖片來自《光環:重制版》)
第二種反對意見則更為有力。這種論點在翻譯爭論中被多次提及,也寫在一些中文百科頁面上。簡而言之,在《半條命 2:酒吧》官方出版物中提到,“半死”曾被認為是游戲名稱。因此,有人認為“半條命”不能稱為誤譯,“半條命”這個名字有雙重含義。
這篇反駁比那篇朗朗上口的要高明一些,因為它似乎把握住了翻譯的信達雅原則,也考慮到了雙關語的選擇,似乎很有道理。問題是,這就是書中原文的意思嗎?
我打開2004年美國最大的游戲攻略書籍出版商Prima Games出版的官方設定書,在第31頁找到了這個觀點的原始出處。
半條命 2:酒吧
我之所以詳述這句話,是因為這是Gabe 親口說出的,其權威性是毋庸置疑的。
局部縮放
加布·紐厄爾說道:
“在選擇游戲名稱時,我們試圖建立一個標準:它需要符合主題、避免陳詞濫調、并且令人難忘。我們集思廣益,選擇了‘半條命’這個名字。我們想傳達一種科幻感,一種更成熟的感覺,而不是僅僅追求射擊比賽,它應該有更豐富的體驗和更發人深省的東西……所以,它就是‘半條命’。我們想了想,覺得它很酷,也嘗試過‘半死’。(事實上)我們考慮了數百個不同的名字,但‘半條命’是很快冒出來的那個。”
這段話的意思很清楚:
1.“半死”是數百個被考慮的名字之一,但它從未被正式采用,因此“半死”的含義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
2. 游戲名稱應傳達“科幻感”,具有“豐富的體驗”和“發人深省”。那么,《半條命》?《怪物大戰》?我差點要把問號涂掉。
我們知道,新聞行業和翻譯行業,有一條“名字跟著主人走”的原則。新華社在翻譯外文人名、地名時,有一套完善的標準,但如果“首爾”改名為“首爾”,或者某位外國名人給自己取了中文名,那么無論主人多么不情愿,翻譯時都應該尊重主人的選擇。討論《半條命》也是如此。首先,我們應該了解開發商的想法。
退一步來說,即便我們勉強可以推測 Gabe 在選擇名字時考慮了雙關語(請注意,這個前提也是假設性的),那么他所強調的含義應該是更具內涵和科幻感的“半衰期”,而不是“半條命”。但關鍵是,如果我們要用 Gabe 的引言作為解救,Gabe 在這段話里根本沒提到任何雙關語,對吧?
當然,你仍然可以相信《半條命》是一次偉大的翻譯,或者我對這段話的解讀是錯誤的,但我也想知道,如果《半條命》是對的,如果 Gabe 的話被我曲解了,那么 1998 年的譯者們是如何提前知道 2004 年 Gabe 會說些什么的?是不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心靈感應?
書中還提到,戈登·弗里曼的名字靈感來源于美國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他提出了戴森球概念。這位老人今年2月去世,享年96歲。
若以“信達雅”的角度去審視,港臺地區的譯名《時空》更為貼切,畢竟這的確是一個關于時空斷裂的故事。
好了,說到《時空之輪》,想起了另一個讓我哭笑不得的例子。史克威爾在 1993 年出品的 RPG 游戲《時空之輪》(日文名“クロノ?トリガー”),在港臺地區被譯為《 》。有的朋友不認識繁體字,把“鑰”(“瑰”的繁體字)讀成了“輪”,所以很多人就把游戲叫做《時空之輪》。其實游戲原名里的“鑰”或“トリガー”和“輪”的意思沒有任何關系。
原來,如今的史克威爾艾尼克斯早已斬斷源頭,在《時空之輪》手游版上線時,就將游戲正式名稱定為了《 》。然而某一天,玩家打開App Store或者Play時,卻突然發現,它的繁體中文版名稱依舊沒有改變,簡體中文版名稱則改成了《 》……
Play 中的游戲介紹
這是楚樂當時發的一條微博,很多人都留言說沒關系,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錯譯總是有市場的。
當沒有任何理由可言的時候,對手其實還有一個終極理由可以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游戲的名稱和意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游戲好玩!
很奇怪,既然名字不那么重要,你為何反對我?
好在2020年,曾經不活躍的奧美電子已經垮臺,Valve出品的全新《半條命》系列游戲官方譯名定為《半條命:Alyx》。Valve在Steam上將該系列前幾款游戲改名為《半條命》。越來越多的媒體同行也開始效仿Valve的官方譯名,將游戲重新叫回原名。其實也沒必要爭論太多,既然“官方譯名”能用來支撐,那么這次就讓官方的力量繼續發揮作用吧。
感謝中文翻譯人員糾正了這個問題。
《半條命》系列簡體中文官網
編輯: 員工
事實上,我是一名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