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同學總是對音高、響度、音色的題目感到困惑,容易犯錯。今天齊思遠老師一口氣講解了這三者的區別以及解題方法,讓同學們在考試時能夠快速準確地完成題目。
需要初中物理知識點總結和對物理學習有疑惑的家長同學可以加我和私信,我會一一解答。
書中的定義:
聲音的高低稱為音調。決定音調的因素是發聲體振動的頻率。即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聲音的強度稱為響度(即您聽到的聲音有多大)。
影響響度的因素包括:
(1)振幅的大小。
(2)聽者與聲源之間的距離。距離越遠,聲音越分散,聽到的聲音越弱。
振幅與頻率無關。請記住,頻率決定音調,振幅決定響度。
聲音除了響度和音調外初中物理振幅,另一個重要屬性是音色。(音色是區分不同發聲體的重要依據。)
音色沒有嚴格的物理定義,但我們需要知道:
(1)音色是由發聲體的材質、結構等因素決定的。
(2)由于聲音有不同的音色,人們可以通過聽來區分物體。
音調和響度之間的區別
(1)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由聲音的頻率決定;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由聲音振動的幅度和與聲源的遠近決定。
(2)音調高的聲音不一定聲音大,音調高的聲音也不一定音調高。
日常生活中,由于詞語表達不準確,“高”和“低”的含義并不唯一,有時指音調,有時指響度。例如,在合唱時,有人說“我唱不了這么高的聲音”或“我唱不了這么低的聲音”,這里的“高”和“低”是指音調;而“大聲唱歌”和“悄悄話”中的“高”和“低”是指響度。科學術語要求含義明確,含義唯一。聲音的“高”和“低”僅用于描述音調,而音調由頻率決定;聲音的“大”和“小”僅用于描述響度,而響度由振幅和與聲源的距離決定。驢叫聲和蚊子嗡嗡聲相比,驢叫聲大但音調較低,蚊子嗡嗡聲較小但音調較高。 (因此,考試中看到的高、低,一般是指音調,大、小,一般是指響度。)
典型聲調例子及解釋(如果能理解這個例子,考試中這類題型就不會丟分)
如上圖所示,每個瓶子里的水位不一樣,利用發聲原理就能發出不同的音調。
(1)用小木棍敲擊1、2、3、4、5、6、7、8號瓶子,會發出音調逐漸降低的聲音,也就是由高到低的聲音,這是因為瓶子和水一起振動而發出聲音,振動物體的體積越小,振動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2)用空氣對著瓶口1、2、3、4、5、6、7、8吹氣,會發出音調逐漸升高的聲音,也就是由低到高的聲音,這是因為吹氣使瓶內氣體振動而發出聲音,振動物體的體積越小,振動頻率越高,音調越高。
(3)應用:可以自己制作樂器;可以敲一下火車的車輪,根據聲調和音色判斷是否有隱患;也可以輕輕敲擊瓷器,判斷其質量。
仔細區分小木棒敲擊和氣流吹擊的區別(為什么敲小木棒時音調越來越低,而吹氣流時音調越來越高?),考查這個知識點時,你就能快速、準確地作答。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天賦一般,成績也一般,一心想提高孩子的物理成績初中物理振幅,于是每天熬夜練題,但效果并不好。
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有很多,初中物理不像英語、語文,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所收獲。學生往往被要求有“領悟”,所謂的“領悟”可能是老師一句問題的提示,也可能是老師的一句話,會讓學生覺得自己已經窮途末路,對某個知識點或章節找到了新的出路。
為了精準、快速地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讓學生有機會領悟初中物理學習的“真諦”,避免無意義、低效、重復的練習,齊思遠老師推薦了一套適合初中生的書籍——初二、三年級同步的《初中物理七百講》。學生在做書中的練習時,如果遇到不會解題的留學之路,可以掃描旁邊的二維碼,觀看北京名師王尚的視頻講解。這樣,學生就能根據老師的講解,精準地找出自己的不足,快速提高物理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