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高中之后,由于物理定義、概念、定律、現象、公式數量龐大,描述繁多,進度快,方法靈活,題型多樣,科目繁多,如果再靠機械記憶為主的初中學習方法,顯然是無能為力的。因此,很多學生進入高中之后會發現網校頭條,掛科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那么如何利用一個暑假把高中物理學好呢?我們先從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的區別說起吧!
1. 內容方面
初中主要學了力(浮力、杠桿、滑輪等)、熱(內能、物理狀態變化等)、電、光(光學現象、透鏡成像等)四部分初中物理簡單嗎,原子物理幾乎沒怎么學。
進入高中之后,力學、熱學、電學、光學、原子學等都要重新學習,將初中原有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延伸。
力:初中學習了重力、彈力、摩擦力、二力平衡、浮力、杠桿、滑輪等,高中之后幾乎不學習浮力、杠桿、滑輪等,重點還是重力、彈力、摩擦力、多力平衡等。
熱科學:初中學習分子勢能和分子動能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有簡單的了解,但是高中之后,我們需要對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進行更深入的探索,什么是分子勢能?分子勢能是如何產生的?
電學:我們在高中學習了更多的電學知識,初中學習了奧斯特的實驗,包括電磁感應現象。進入高中之后,我們還會繼續學習電磁感應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對電磁感應現象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計算,對電場的抽象和現實實質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光:新增了很多內容,初中階段學習簡單的光現象,高中階段學習更復雜的光的本質探索。
所以很明顯從內容上來說,高中物理比初中物理的內容要豐富得多,從深度和廣度來說也遠遠高于初中物理。
2.從知識角度
從直觀到抽象
物體 - 點質量
初中物理很直觀,比如把一個球推入水中,浮起來了,說明有浮力,也就是浮力大于重力。如果看到球轉了,說明力的作用導致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這些都是很直觀的現象。
高中以后,我們需要抽象思維,細化物理模型。我們經常把物體看作粒子,不管它的形狀和大小,這很抽象。例如,我們把太陽看作一個點初中物理簡單嗎,對萬有引力定律進行大量計算。這就是基于模型的思維。
高中大量的知識和章節都涉及到基于模型的思維,高考更是考驗基于模型的思維:提煉模型,建立模型,然后在這個模型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一些你看似從未見過的問題。
從簡單到復雜
二力平衡-多力平衡;勻速運動-變速運動、圓周運動、簡諧運動
這些東西一方面需要學生去觀察、思考生活中的很多現象,另一方面也需要學生逐漸培養相關的抽象思維能力。
從標量到矢量
算術運算(加減) - 幾何運算(平行四邊形定律)
其實我們在初中的時候學過很多向量,只是我們沒提而已。比如力就是一個典型的向量。向量的運算可不只是初中學過的同方向加法和反方向減法。因為有時候它們既不是同方向的,也不是反方向的,這時候我們要用平行四邊形定律來計算,也就是無形中加法幾何運算,這就需要更寬廣的思路。
從簡單到嚴格、從定性到定量
同學們對動能實驗應該特別熟悉,但是初中我們并沒有學過動能的表達方式,我們只需要知道動能與質量、速度有關,并通過實驗來驗證即可。
但到了高中,會給出動能的表達式,并涉及到一系列的計算,這是一個由簡單到嚴謹的遞進過程,也是對學生計算能力的考驗。
在初中,我們只需要知道滑動摩擦與法向壓力、粗糙度有關,接觸到的更多的是地面滑動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在初中理解的滑動摩擦其實很膚淺。然而在高中,給出了滑動摩擦的定量計算公式,更加嚴謹。
然后我們就可以利用學到的知識——力的分析來計算壓力了。如果我們知道接觸面的粗糙度,我們就可以計算滑動摩擦力了。我們可以定量地計算滑動摩擦力,而不是用彈簧把一個木塊水平地、勻速地拉來測量摩擦力。這就是從定性到定量的過渡。
3.學習方法需要調整
提前了解高中物理知識
力學是高中物理中最難的一門學科,但是現行的教科書卻把力學放在了高一,無形中增加了學習難度。
力學所體現的分析問題的思想、方法、技巧以及一些重點知識點:力的分析、運動的分析、能量的分析等,貫穿了整個高中物理的學習,也是高考的重點,占分數的比重非常高。
因此高中物理第一學期的學習決定了高中物理學習的成敗。
有很多學生在初中時物理成績很好,但是進入高中之后卻發現不及格成為了常態。
所以這個暑假如果大家能在知識儲備上領先別人一步,學習一些高中物理的基礎知識和章節,就能比別人有一個更好的起步,不至于進入高中后就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