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鏡成像實驗》總結(jié)及自測考試頻率:期中/期末/高考,概率為90%。 難點:考點復雜,調(diào)查詳細,等值代入法理解難度大。 題型分析:如何設(shè)計實驗來探究平面鏡的上述成像特性是否成立? 克服的難點:我們不能走進穿衣鏡檢查影像的大小和距離。 測試點一:實驗器材① 所需器材為一塊玻璃板、兩支相同的蠟燭筆、白紙、一個秤。 (標尺用于檢測物距和像距) ②將白紙放在水平桌面上,將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上,并在白紙上標出玻璃板的位置。 ③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方便確定像的位置。 (玻璃板可以是蠟燭A的影像平面鏡成像的知識點,也可以透光看到蠟燭B) ④為達到較好的實驗效果,應(yīng)選擇較薄的玻璃板來完成實驗。 (厚玻璃板上會出現(xiàn)兩幅圖像,會干擾測試) ⑤實驗探索應(yīng)在較暗的環(huán)境中進行。 (濃淡對比強,成像更清晰) 測試點2:如何比較圖像與物體的大小關(guān)系 ①選擇兩根相同的蠟燭進行實驗,目的是比較圖像與物體的大小關(guān)系. ②點燃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在另一邊的左邊再放一根未點燃的蠟燭B,調(diào)整位置,使其與蠟燭A的圖像完全重合。說明:圖像的大小等于物體。 (如果蠟燭B點燃,會干擾實驗) ③這種確定圖像和物體大小的方法是等價代入法。 (相當于用蠟燭B代替蠟燭A的圖像) ④尋找蠟燭A圖像的位置時,眼睛要觀察蠟燭A的兩邊; (并且不能移到玻璃板后面觀察) ⑤實驗室發(fā)現(xiàn),無論怎么調(diào)整蠟燭B的位置,都不能和蠟燭A的圖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沒有放好垂直。
(如果不垂直,圖像會到達高處) 測試點3:如何驗證等距和垂直 垂直時,物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 (見圖A) ② 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進行實驗,目的是獲得一般規(guī)律。 (不是為了減少偏差) 測試點四:如何驗證平面鏡成的像是實像 ①把蠟燭B拿掉,在它的位置放一個光屏,蠟燭的像就收不到了屏幕,意思是: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實像。 ②如果用一塊木頭擋住玻璃板和影像,則可以透過蠟燭A兩邊的玻璃板觀察到蠟燭A的影像。(平面鏡的影像是由光的反射產(chǎn)生的。木板沒有遮擋入射光和反射光平面鏡成像的知識點,所以還是可以看到圖像的)(見圖B) 測試現(xiàn)場自測: 1. 需要的設(shè)備是一塊玻璃板,兩支相同的蠟燭,鉛筆、白紙等。 2、將白紙放在水平桌面上,將玻璃板立在白紙上,并在白紙上標出玻璃板的位置。 3、選擇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鏡的原因是為了。 4. 為了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應(yīng)選擇一塊(薄/厚)玻璃板來完成實驗。 5. 實驗探究應(yīng)在(較暗/較亮)環(huán)境中進行。 6. 選擇兩支相同的蠟燭進行實驗,目的是___。 7. 點燃蠟燭 A 并將其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將另一支(點燃/未點燃)蠟燭 B 放在另一左邊,調(diào)整位置使其像蠟燭 A,解釋:____。
8.尋找蠟燭A的圖像位置時,眼睛應(yīng)該在蠟燭的兩側(cè)(A/B)。 9.這些確定圖像和物體尺寸的方法是(控制變量法/等價替換法)。 等值替換的圖像(A蠟燭/B蠟燭/A蠟燭圖像/B蠟燭圖像) 10.實驗室發(fā)現(xiàn)無論蠟燭B的位置如何調(diào)整,都無法與蠟燭A的圖像重合。原因是: . 11、記錄圖像和物體的位置,通過3次實驗得到三組物體和圖像的位置點。 可知: . 12.多次改變蠟燭A位置的實驗,目的是(減少偏差/獲得一般規(guī)律)。 13. 取下蠟燭 B 并在其上放置一個光屏,然后光屏(可以/不能)接收蠟燭的圖像,這意味著: 。 14. 如果用一塊木頭擋住玻璃板和圖像,則可以(可以/不能)透過蠟燭A兩側(cè)的玻璃板觀察到蠟燭A的圖像。第1頁,共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