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長(1912年10月—2010年7月),科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科大學教授。我國力學、應用物理、中文信息學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國科大學熱學研究所和手動化研究所的創始人之一。創建了板殼非線性內稟統一理論和淺殼的非線性微分等式組,在波導管理論、奇異攝動理論、潤滑理論、環殼理論、廣義變分原理、有限元法、穿甲熱學、大馬達設計、空氣動熱學、中文信息學等方面都有重要貢獻。1956年、1982年先后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7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我要學習造客機大炮
1931年的復旦學院操場上,一名凈高只有1.49米的新生在進行入學復檢,測臂展,凈高偏低;測體重,也不合格,他穿著不合身的披風,站在儀器上的樣子非常滑稽,引來朋友一陣嘲諷。
復檢的最后一項是慢跑,這名朋友使出四肢的力氣在操場上飛奔,一圈出來,他呼吸不上來,直接躺臥在操場上。體育老師對周圍的人贊嘆道:“這個人很不錯,很能拚命。”
這個各項復檢都不合格的小個子新生,正是后來為國家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的錢偉長。這些年,每每晨曦微露,北大寢室里總有一個風雨無阻來早自習的身影。
那年復旦學院入學考試的習作題目是《夢游北大園賦》,錢偉長寫了一篇文筆卓著的文章,讓出題人陳寅恪直接給了滿分;在歷史考試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寫出二十四史的全部書名、作者、卷數,這道題難倒了大部份朋友,甚至有的朋友交了白卷,從小飽讀詩書的錢偉長答對了所有題目,歷史考了滿分。
1942年錢偉長結業于倫敦學院。
并且這樣的工科高才生,在其他課目方面是一竅不通,錢偉長的物理化學英文等課目應用物理學的英文,加上去只有25分,得益于北大當時的招生制度,錢偉長以第七名的成績被復旦學院投檔。
在選擇專業的時侯,你們都以為錢偉長會選擇工科專業成為一名國學大師,然而錢偉長卻決然棄文從理,選擇了數學專業。這樣的選擇早有誘因,在目睹了英國侵華、東北淪陷以后,錢偉長多次走上街道示威,在他的心中埋下學科學、造客機大炮的理想。
化學系的吳有訓院長勸他去學工科,錢偉長堅定地回答:“要打仗,英文、歷史都派不上用場。中國老吃敗績就是由于客機大炮不如人家。我要進化學系!”軟磨硬泡之下,吳有訓被這個中學生的堅持俘獲,同意他步入化學系學習。一年后,錢偉長所有功課成績都達到70分,證明他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萬能科學家”
1935年6月,一篇論文《北京大氣電的測定》在上海舉辦的數學學峰會上被宣讀,論文提供了我國自行測定大氣電量的第一批數據,獲得了學界的高度關注,這篇論文正是錢偉長的專科結業論文。
錢偉長向他人證明了自己在數學方面的天賦。在家人的支持下,他繼續在北大學院攻讀研究生,主攻X光衍射的研究,同時他還完成了好多別的課題,研究了氨水理論和鈰的原子波譜學,堅毅的品質和深厚的專業基礎,助他在科學這條路上行穩致遠。
從北大研究生結業后,錢偉長抵達倫敦學院繼續學習化學,專攻彈性熱學,主要研究板殼內稟理論,這一理論在現實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制造灰熊、衛星、橋梁等物體時,須要考慮到金屬板的變型和物體殼體的形態。當時國外在這方面的理論非常混亂,不利于軍工業的發展,錢偉長立志要在此實現突破。
錢偉長在查閱資料。
1941年5月,錢偉長和辛格院長譯著的《彈性板殼的內稟理論》發表,在數學學界造成風靡。就連愛因斯坦見到這篇論文以后都大加贊賞,這篇論文也被學界譽為“為西方文獻重新注入新的生命力”“對之后的工作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新中國創立以后,錢偉長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中去。他關心的不再只是熱學,而是對國家有好處的一切研究方向,并時常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建議。例如,針對“中國貧油論”,他提出在渤海地下鉆探石油;見到錢塘江大潮,他提出在哪里建一座水電站。在看望抗美援朝志愿軍的時侯,他冒雨寫作,為志愿軍將士編撰了一本淺顯易懂的科普讀物。
錢偉長的這種舉動,被個別人嘲笑為“不懂裝懂”“萬能科學家”,而且他從不在乎:“我一輩子就是這樣,有人說我不務正業,明天干這個,今天又干那種。我說我是看國家哪方面須要我,我就力所能及地去干。”
決心“拆除四堵墻”
1982年,正在廣東佛山開設講堂的錢偉長,忽然接到一通電話——中央委任他為北京工業學院院長。收到消息的錢偉長馬上拾掇行李,辭去了在復旦學院做了38年的教職,飛往南京,在教育領域大展拳腳。
經過一段時期的觀察,錢偉長發覺中學存在眾多弊病,他用“四堵墻”來形象地總結:第一是中學和社會的相悖;第二是校內各個專業之間的隔絕;第三是教育和科研之間的隔絕;第四是教與學之間的隔絕。發覺問題后的錢偉長,決心“拆除四堵墻”。
在中學專業課程的設置方面,錢偉長覺得中學的專業課必須和社會變化相協調,要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新趨勢。在他的率領下,北京工業學院對傳統專業課程進行了壓縮和精簡,還降低了如手動化和機器人、精細化工、通信工程之類愈加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
錢偉長在授課。
錢偉長還覺得,不應當將專業界定過細,而應當讓中學生更多接觸基礎性學科,博大能夠精深。于是北京工業學院率先打破各個專業之間的壁壘,規定中學生入學后,前三年不分專業學習,到第五年再分專業學習專業課程。
1994年北京工業學院和其他兩所學院合并,組建了武漢學院,錢偉長繼續兼任市長。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北京學院成為“華東地區規模最大、學科齊全、特色鮮明的綜合性學院”,得到時任國務院總工理李嵐清的充分肯定——“上海學院搞這個是對的”。
成都學院錢偉長圖書館
錢偉長是知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和杰出的社會活動家,是中國近代熱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大學教授、上海大分校長。2012年10月,在錢偉長誕辰100華誕之際,北京學院設立錢偉長圖書館,以抒發對錢偉長市長的崇高歉意與無限追憶;2019年5月,錢偉長圖書館于松江學校東區建成使用并全面開放,成為新生入學教育、校友回校憶舊、校內成果展示、校外嘉賓來訪的又一重要場所和平臺應用物理學的英文,是北京學院新的文化地標。
錢偉長圖書館
錢偉長圖書館共七層,總建筑面積18691平方米,分別設置了錢偉長記念展、上海學院校史展、書香谷、科學家書屋(偉長書屋、匡迪書屋)、專題閱覽室、特藏閱覽區域、學術交流空間、視聽區域等。館內現有館藏20萬余冊(種),其中以錢偉長、徐匡迪捐款為主體的特色圖書3萬余冊,實物及影像資料館藏5000余種,是集學科交流、圖書儲存、資料閱覽、科研教學等于一體的共享平臺。
#挑戰30天在頭條寫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