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鏡成像組實驗--第1頁 2021“華宇杯”PEP化學八年 [1] 第一課【實驗探索組實驗】 [1] 實驗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 1.體驗平面鏡成像探究特點,學會記錄實驗過程中的信息。 2、觀察實驗現象,感知真實圖像的意義。 3.通過繪圖練習,明確平面鏡的成像特性及其原理。 情感心態與價值觀目標:1、在探索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同時,感受化學現象的美與和諧,獲得成功的喜悅。 〔2〕教學重點與難點: 難點: 1.如何通過實驗找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及探索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原因。 〔3〕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歸納法 問題簡介:創設場景,出示猴子撈月的圖片,提出問題:猴子為什么抓不到月亮? 如果用硬鐵板承載在水中,能不能收到月亮的影像呢? 這個形象有什么特點? 到海邊有多遠? 跟水深有關系嗎? 這正是我們將在本課中探索的內容! 平面鏡成像群實驗--第1頁 平面鏡成像群實驗--第2頁實驗資料:設計實驗記錄形式: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cm圖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圖像與物體大小的比較cm,Zoom放大或縮小]123 實驗過程:(1)如圖所示放置實驗設備,在玻璃板后面放一根點燃的蠟燭,引導中學生在玻璃板前觀察它的形象,并提示中學生思考“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鏡?白玻璃好還是透明玻璃好?” 玻璃A1 ●A ●平面鏡成像實驗 平面鏡成像群實驗--第2頁 平面鏡成像群實驗--第3頁 [2] 把同樣未點燃的蠟燭,垂直接在玻璃板后面,透過玻璃板觀察,直到好像和上面蠟燭的位置完全重合(蠟燭好像點著了),提醒中學生在實驗的時候要注意蠟燭的大小和位置 圖像的大小是多少.
由此得出結論,平面鏡成像的大小等于物體的大小。 并引導中學生認識這個位置就是上面蠟燭形象的位置。 【等效代入法】 [3] 將光屏【白紙】放在圖像的位置,不穿過玻璃板,直接觀察光屏【白紙】上沒有圖像,得到真實的平面鏡形成的像。 由此引出虛像和實像的概念。 在化學中,能在光屏上接收到的圖像稱為虛像,不能接收而只能用耳朵直接看到的圖像稱為實像。 [4] 移動點燃的蠟燭,重復實驗數次,記錄數據。 [用刻度尺測量圖像到玻璃板的距離和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填表,中學生通過觀察數據,得出“由蠟燭形成的圖像平面鏡等于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玻璃A1●B1BA●● (5)整理儀器,總結實驗推論。 出示板書: (5)分析實驗中注意到的問題及其原因。 實驗探索的思考:小明在“探索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中(一). 選擇玻璃板而不是平面鏡進行實驗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地確定圖像的位置; 應選擇平面鏡成像組實驗--第3頁平面鏡成像組實驗--第4頁玻璃板較薄[選擇“厚”或“薄”]的原因是什么? (2). 勘探活動中放置玻璃板的要求是垂直放置; 假設玻璃板沒有垂直放置,觀察到的現象是玻璃板前面的蠟燭不能和它上面的蠟燭的圖像重合。 (3). 選擇蠟燭 A 和 B 的要求完全相同; 選擇兩個相同的蠟燭的目的是比較圖像和物體之間的大小關系。
(4). 實驗中使用的標尺是檢測圖像與物體和玻璃板之間的距離; (5). 移開附近的蠟燭B,并在其位置放上光幕,使光幕無法接收到蠟燭火焰的影像【選擇“可以”或“不能”]。 (6). 當小明逐漸將蠟燭從玻璃板上移開時,它的圖像大小保持不變[填寫“增加”、“減少”或“不變”]。 (7). 為了便于觀察,實驗最好在較暗的環境中進行[選擇“較亮”或“較暗”]; 據悉,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 在觀察 A 蠟燭圖像時。 還可以觀察B燭,巧妙的解決了圖像位置和大小的確定問題。 (8). 點亮蠟燭A,小心接上蠟燭B,直至蠟燭A的影像完全重合。 這時發現圖像的大小等于物體; 假設將蠟燭直接放在尺子上進行實驗,進一步觀察A、B。找到兩根蠟燭在尺子上的位置,圖像和物體的連線垂直于玻璃板。 圖像和物體與玻璃板的距離相同。 (9). 您認為應該采取以下哪些行動來否定上述成像特征是否可靠? 〔B〕A. 保持A、B兩根蠟燭的位置不變,反復改變玻璃板的位置觀察B。與蠟燭 A. (10) 的圖像一致。 觀察者因光的直線傳播而在玻璃板前看到蠟燭A,因光的折射在玻璃板后看到蠟燭B的實像,在玻璃板后看到蠟燭A的像玻璃板因為光線的反射變成了真實的影像。
(11). 觀察蠟燭A的影像,會發現兩個幾乎重合的影像,這是因為玻璃板的每個表面都反射了一個影像。 這兩個圖像的寬度是玻璃板距離的兩倍。 (12). 實驗要選擇較薄的玻璃板[選擇“厚”或“薄”],這是為了使玻璃板兩側反射的圖像盡可能重疊,從而準確確定圖像的位置. (13). 當蠟燭 B 移動到蠟燭 A 的圖像所在的位置時,無論蠟燭 B 沿水平桌面如何連接,蠟燭 B 和 A 的圖像都不可能完全重合。 最可能的原因是玻璃板沒有垂直放置。 耳朵透過玻璃板看到的“蠟燭B”,其實是光折射產生的實像。 (14). 尋找蠟燭A的影像位置時,眼睛要觀察蠟燭A的兩邊(選擇“A”或“B”),將蠟燭B接在玻璃板后面,使其與蠟燭A在玻璃板 圖像重合; 如果 A 將點燃的蠟燭遠離玻璃板,則圖像將遠離玻璃板。 (15). 如何證明像的大小不隨物體到鏡子的距離而變化? 把蠟燭靠近(或遠離)鏡子,把蠟燭接在旁邊,始終與像重合,這說明像的大小不隨物體到鏡子的距離而改變。 (16). 如何證明它是真實的圖像? 在圖像的位置放置一個光屏,如果光屏上接收不到圖像,則表示它是一個真實的圖像。 (17). 為什么要改變實驗中蠟燭 A 點亮的位置? 避免實驗推導的重合,容易得到一般規律。
(18). 實驗推論是什么:平面鏡所成的直立等大實像,像與物的連線和鏡面。 距離相等。 假設你用棋子做實驗,缺點是什么? 棋子不是光源,那么看不見的棋子如何提升成像呢? 用手探照燈照亮棋子。 〔6〕原理及作圖:1.平面鏡成像原理及作圖要求分析:2.平面鏡成像特性及作圖要求:〔七.〕穩定性測試:1.一群朋友將燃起的蠟燭A置于玻璃板的兩邊,玻璃板的后面有蠟燭的圖像。 平面鏡成像分組實驗-第5頁 平面鏡成像分組實驗-第6頁 [1] 此時,用另一支相同的蠟燭B在玻璃板后面的紙上來回通訊,發現無法通訊連接蠟燭 A 圖像完全疊加 [圖 A]。 你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沒有豎放。 〔2〕在解決了前面的問題后,蠟燭B和蠟燭A的圖像可以完全重合,也就是說圖像和物體大小相等。 〔3〕圖B為經過三次實驗后圖像與物體對應點在白紙上的記錄位置。 下一步他們應該如何利用和處理這張“白紙”上的信息,得出實驗推論來連接圖像和物體的對應點,判斷連接圖像和物體的線是否垂直于鏡子表面; 分別檢測兩點到鏡面的距離,判斷圖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是否相同。
【或將紙沿鏡面位置對折,判斷圖像與物體兩點是否重合。 〕 [4] 他們發現后一組朋友通過在方格紙上放置玻璃盤和蠟燭來進行實驗。 您認為選擇白紙和方格紙哪個更好? 陳述你的理由:方格紙。 圖像和物體之間的位置關系可以直接在紙上確定。 2. 圖為探索平面鏡成像特性的實驗裝置。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的透光特性,準確確定像的位置; (2)如果有兩塊厚度為3mm和厚度為2mm的玻璃板,則應選擇厚度為2mm的玻璃板作為鏡子。 實驗; (3) 如果玻璃板放置不正確,會對實驗產生什么影響? 聯通玻璃盤前的燭光與上面的燭光圖像很難重合。 (4)讓點燃的蠟燭在兩個不同的位置,分別測量兩組物距和像距相等的數據,得出實驗推論之一:“像距和物距相等”。 你覺得這些技巧合理嗎? 是的。 原因是圖像和物體到鏡子的距離在兩個實驗中是相等的。 3(填“真實”或“虛擬”)圖像,當朋友走進鏡子時,圖像的大小(填“增加”)“變小”或“無變化”)。 4.朋友站1m在平面鏡前,所以鏡子里的像和他的距離是()A1mB.0.5mC.0mD.2m5。在檢查視力的時候,醫生讓小王在平面鏡前觀察視力表判斷他的視力。其實視力表就在小王的面前平面鏡成像實驗注意點,他在鏡子里看到的是視力表的垂直實像。假設小王的眼睛與實像的距離為5m,并且他的耳朵與平面鏡的距離是2.3m,所以他的眼睛到實際視力表的距離是m。
6. 一只鳥在平坦的水面上飛翔。 有時我們把它看成一只游在水底的小鳥。 有時我們會看到鳥兒的影子連接在海面上。 所以下列說法的正確選項是()A。后者是鳥的影子,前者是鳥的形象; B. 后者是一只鳥的形象,前者是它的影子; C、后者是光的直線傳播產生的,前者是光的反射產生的; D. 都是鳥的形象,制作原理是一樣的。 7、照鏡子時平面鏡成像實驗注意點,平面鏡中“人”的大小取決于()8 一只兔子在平面鏡前欣賞自己的四肢,如右圖:它應該在圖片中看到嗎? ? 〔〕平面鏡成像群實驗-第6頁 平面鏡成像群實驗-第7頁 9 使AB在平面鏡中的像如右圖所示。 [8] 課堂小結: 1.平面鏡的成像特點: 1.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同; 2、像與物距與鏡面距離相等; 3、像與物的連線垂直于鏡面。 2. 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平面鏡變成直立的、大小相等的實像。平面鏡成像組實驗 - 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