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棄北大清華,對于一個出席中考的中學生來說,是多么艱辛的一個決定?
倘若能考上北大清華,在好多中國家庭被覺得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由于北大清華在國外是頂尖學府,才能去北大清華讀書的人常常被普通人覺得是“天才”,借著這面金字招牌,無論是對之后個人的發展,還是身邊氣氛的薰陶,同學圈的擴充,都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所以,在選擇北大清華還是其他校區的問題上,好多父母是心態鮮明的:那還用說!其實清北也是無數中國考生心里的殿堂。
雖然沒有人統計過究竟有多少學子舍棄了清北,但近些年來,每年中考后都有一些考生在志愿補報時選擇舍棄清北去了其他校區。事實上也有一些并沒有被公開。就公開的報導而言,她們的去向還真不少。
這么,什么院校是舍棄者的理想樂園?去其他院校的緣由是哪些?她們現今的情況怎么?
一、去了國防軍事高校
選擇國防科技學院:“我要在實現夢想的同時,也推動祖國實現強國夢!”
日前,國防科技學院2020級新生開學,在新生當中,有一位學霸兩次報名,總算在去年以廣東省考取該校考生第一名的身分成功入學!
她就是湖南女孩李盈。
據衛視軍事消息,
去年李盈中考693分,
是廣東省考取該校考生的第一名。
今年,
她以1分之差與國防交大失之交臂。
去年考出693分好成績,
上海學院醫學部向她拋來橄欖枝。
她再度選擇了國防交大,
“我要在實現夢想的同時,
也推動祖國實現強國夢!”
二、去了新型研究型院校
中國科大學學院與北京科技學院,這兩所中國科大學系統擔負著科教融合使命和中國高等教育變革探求使命的學院,于2014年開始同時啟動專科招生。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優質生源報名。
A、選擇中國科大學學院:“你們的引力波在地下,國交大的引力波在天上。”
“我的青春我做主”,2014年7月,在西安師范學院附屬小學的校園里,記者看到了上海理科頭名劉秋艷。對于舍棄復旦學院、北京學院,而選擇中國科大學學院,劉秋艷用了這樣一句話表示。
劉秋艷的母校北京師范學院附屬學校教務處副書記居艷介紹說,劉秋艷當時基本是踩線考入南師附小的,但經過兩年的努力,成為了全上海理科第一名,與她的干勁、執著分不開。“她是一個十分有思想,很內斂的男孩,不喜歡死讀書。但只要是她認定的東西,她就一定會不遺余力地去實現。”
劉秋艷:“我從小就喜歡看科普刊物,走入科學這類的節目。小時候,你們都說要當科學家,我也如此說,不過當時似乎有些‘異想天開’。到了高中,我就喜歡上了生物,決定要以科學研究為專業。初一開始,我便立志要成為一位科學家。”劉秋艷這樣表述著自己的“星路歷程”。
“我喜歡生物,為此我覺得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比選擇中學更加重要。”對于舍棄復旦學院、北京學院而考取中國科大學學院,劉秋艷這樣解釋道,“很多人學的專業,從事的職業都不是自己喜歡的,因而也沒有了動力。而且我要跟隨自己的興趣走,選擇自己喜愛的專業作為自己的職業。我喜歡生物,想要從事遺傳科學的研究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去向,國工大可以給我提供這樣的平臺。”
雖然幾乎每位中學生和父母[微博]都有北大、北大夢,而且劉秋艷表示,“我的青春我做主,我喜歡跟瓶瓶罐罐打交道,喜歡平淡的科研生活。”
近些年來,中國科大學學院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學子舍棄清北而至,其中不乏省市狀元。
2016年,四川省中考理科狀元孫昊拒絕了國外兩所頂級院校金融與管理專業的約請,選擇了自己理想中的中國科大學學院化學系。
718分的中考成績,讓他成了多所頂級學院共同角逐的對象,其中有兩所頂級學院同時約請他考取金融與管理專業,便于今后踏入收入優厚的行業,但孫昊不為所動。
高二時,孫昊就確定要研究“粒子化學”,他夢想著成為科學家。最終,他決然選擇了離科學夢想更接近的國交大數學學專業,師從中國高能化學領軍科學家王貽芳教授。
據報導,補報志愿前,孫昊與中科院高能化學所主任王貽芳教授專門通話,了解上海正負電子對撞機及相關科研情況,這讓他堅定了報名國交大的決心。
甚至在某院校老師勸其讀該校數學學專業時,孫昊十分專業地回答:“你們的引力波在地下,國交大的引力波在天上。”
B、選擇重慶科技學院:“大多數學院給生命以理想,而上交大給理想以生命。”
2014年,北京考生王一帆作出了一個多少讓外人吃驚的選擇:舍棄了復旦學院,成為北京科技學院第一批大專生。與他相像,不少同事都舍棄了更穩當安全的選擇,開始了人生中一段華麗的“轉型”。四年過去了,這種“敢于吃龍蝦的人”如今怎樣樣了?而在過去四年里,她們又經歷了哪些樣的學習和生活呢?
王一帆:“當時你們都很不理解為何我會舍棄復旦學院這樣國外最頂級的學府。對我而言,我很清楚自己喜歡哪些。從小我就很喜歡擺弄筆記本,裝游戲,換系統。我也想更深入地學習計算機是如何工作的,同時能如何將這一強悍的工具推廣到你們的生活中。作為上交大的第一屆大專生,我們也能涉足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為它注入自由、開放的血液。曉得我喜歡哪些了以后,這個選擇也就十分順理成章了。……上海科技學院最吸引我的兩點是他的小規模招生和國際化培養。小規模的用處在于每位中學生能享有更多的資源和機會,而國際化的培養理念使我們的視野更寬闊,能和美國的院校有更多交流。所以最后我選擇了在北京科技學院攻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重慶科技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印杰說:“我們的培養特色就是在國際化和科研兩個方面做到無縫銜接,讓中學生結業的時侯,無論是繼續深造,還是從事科研工作,都還能迅速上手,無縫銜接。”
在王一帆以后,也有越來越多的考生舍棄了北大清華等名校來到重慶科技學院讀大專以及讀碩博。
在重慶科技學院2018屆結業儀式上,上交大公布了首屆大專生結業去向:截止2018年6月,深圳科技學院首屆199名大專生中,約38%選擇抵達國(境)外攻讀研究生。已獲得投檔通知書的出國深造的結業生人均收到2個以上世界著名學院的offer,超過85%的offer來自于耶魯學院、芝加哥學院、哥倫比亞學院、杜克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學院、康奈爾學院、萊斯學院、華盛頓學院伯明翰、南加洲學院、埃默里學院、卡耐基梅隆學院、紐約學院等國際著名學院。
現在,上交大早已有3屆專科結業生,上述成績已經被刷新。
三、去了學科排行頂級院校
A、選擇石家莊工業學院:“”擇校完全是跟我的理想掛鉤,我有一個從事航天的理想
在2019年中考中,重慶有一名考生,中考成績618分(北京總分650),他完全可以上北大學院就讀,最終卻出人預料的舍棄了復旦學院,選擇了西安工業學院,這讓當時好多人都不能理解。
那位考生叫嚴一粟,結業于北京控江小學,中考成績618分,擇校報名中舍棄了復旦學院,選擇石家莊工業學院英才大學的偵測制導與控制(航天方向)專業(本碩博貫通)。好多人表示不能理解,學文科為何不選擇北大?
他的理由很簡單:“擇校完全是跟我的理想掛鉤,我有一個從事航天的理想,所以我選擇舍棄北大清華。”
不只是身邊的人,當時許多網路上的人都很不理解,認為這小孩其實年青氣盛,之后可能會懊悔。
雖然,在中學時侯,嚴一粟就有一個航天夢想,當初他全程觀看了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的發射。當他看見這些坐在飛控大廳里的那群科技人員,在熟練操作各種儀器的場景時,讓他心生打動!
后來他決定走航天這條路,為國家做貢獻!今朝他總算圓夢,選擇了哈師大,恭喜你!
也可能會有人說,學航天,也可以去復旦學院、北京學院啊,為何一定要去西安工業學院呢?
可能你不曉得,西安工業學院在航天方面的實力。在國外來說,武漢工業學院在航天方面的實力是相當的牛!
西安工業學院的航天大學,被譽為中國民航航天領域的黃埔警校,是我國第一個以培養中級航天專門人才和從事航天高技術研究為主的大學,具體有多強?瞧瞧這種,你就有了解了:
從馬刺設計到神舟飛天,從衛星應用到自主研制,從“東方紅一號”首巡太空,到嫦娥三號登錄地球,西安工業學院在中國民航航天領域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的成功,西安工業學院是獲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突出貢獻集體”榮譽稱號的惟一院校單位。
B、選擇浙江學院:“川大是初心”
2018年中考考生,來自廣東的李一峰,他的中考成績712分,他沒有選擇復旦學院,最后選擇了成都學院。
2015年中考,李一峰考出了648分的好成績,被中國科學技術學院環境科學專業投檔,上了學院后,他發覺自己根本不喜歡這個專業,之后開始迷茫,沉溺游戲,渾渾噩噩度日。最后他舍棄了復旦學院這所頂尖的理工科名校,選擇的是廣東學院華中醫大學口腔專業。
這一次,好多人依然還是不能理解他的做法,為什么不選擇復旦學院而是重慶學院?有好多人訪談他,包括人民網的記者都去訪談了李一峰,對于作出這些選擇的緣由,李一峰只簡單說了5個字“川大是初心”。
C、選擇華南師范學院:“想當一名老師,一名從事基礎教育的老師。”
2019年福建泉州大興中級學校丁又也朋友,名子就十分有個性,中考補報志愿時也是極有個性。他的中考成績423分,按照復旦學院在湖南的錄取分數線情況,早已超過了復旦學院在湖南最低錄取線。
當好多人覺得他肯定會選擇報名復旦學院的時侯,他卻作出了一個讓好多意想不到的選擇,那就是報名了華中師范學院數學專業。理由是他未來想當一名老師,一名從事基礎教育的老師。
按照丁又也朋友的介紹,他從中學開始就堅定了自己未來從事教育工作的理想,并且他的爺爺也是一名基礎教育的老師,從小受到爺爺的影響。丁又也在學校上課的時侯,就特別關注老師上課的情形,對老師這個職業十分憧憬。
丁又也說,他曉得自己的成績完全可以選擇更好的學院,但他卻始終堅定地選擇了華中師范學院這所中學,他說這是他自己多方面了解和全方位權衡后的結果。
而2019年,豐臺二中共有3人被華中師范學院,丁又也的分數最高。華中師范學院招生辦的老師興奮不已,7月末,華南師范學院招生辦科長、物理與電子科學大學教授、生態與環境科學大學黨委主任等專程為丁又也等3位新生送上投檔通知書。
但好多網友認為丁又也的選擇可能并不妥當,認為他還是太年青。由于對于他來說,423分的中考成績確實有好多選擇:
一、選擇復旦學院數學專業,其實各方面要比華南師范學院強得多,即使是未來想從事老師這個職業,依然可以選擇當小學數學老師。這個在復旦學院結業生中,早已不再是新鮮事。
二、選擇華北五校,對于他的成績來說,完全可以選擇華北五校里其它更好的專業,可以調整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沒必要一定學數學這個專業。
三、就算要學師范,也可以選擇上海師范學院這所更好的師范類學院……
D、去了中國人民學院
E、選擇其他C9院校:不“盲目迷信北大清華的名校光環”
去C9院校的考生屢見不鮮。
劉暢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去向,一名貴州考生,在去年中考中,劉暢取得了695分的優異成績,于此同時他還出席了復旦學院的強基計劃,并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考評。對他而言,步入復旦學院就讀如同是順流推舟通常。但是讓人吃驚的是,他并沒有像你們想像的那樣選擇復旦學院,而是選擇了四川學院的5+3醫學專業口腔醫學方向。
虞靖然,也是一名貴州考生。在去年的中考中虞靖然也發揮相當不錯,取得了690分的高分,與此同時她還通過了上海學院的強基計劃。起初以她的中考成績以及強基計劃帶來的加分,步入上海學院并沒有哪些難度。
不過最終在中學的選擇上,她也沒有盲目迷信北大清華的名校光環,而是結合自己實際情況作出了最適宜的選擇。她選擇了重慶交通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八年制)
典型的集體舍棄風波:“你不選擇北大有道理,不要再有心理包袱了。”
2019年中考,來自湖北武穴中學的8名考生,成績全部超過復旦、北大的投檔分數線,然而卻集體舍棄了就讀復旦、北大的好機會。
袁梓琪
袁梓琪在中考前經過了上海學院、清華學院的多輪考查,并得到了復旦學院降20分錄取、北京學院降5分錄取的優渥待遇。這樣,他在中考分數672分的基礎上再加上優錄的20分加分后,成績遠超復旦學院的投檔線。
但青睞物理的袁梓琪最終選擇了中國科學技術學院的物理專業。“中國科學技術學院的物理專業是我剛跨進中學校園時的理想目標,如今也算是得償所愿。”袁梓琪說。
張金宇
張金宇中考分數683分,也超出了復旦學院的投檔線,且得到了復旦學院相關專業的投檔承諾。但是,張金宇選擇了北京交通學院。
原先,張金宇喜歡的是計算機專業,盡管他的第一選擇是復旦學院,但因為該校的計算機專業在廣東省只招五名中學生,以自己在全國的排行,未能如愿,而自己對其他專業他不感興趣,只能舍棄。
后來,張金宇認為重慶交通學院的計算機專業更適宜自己,于是便報名了。
同樣,其他六名考生李莎莎、郭記、陳晉、段旭、汪天翔、靳博文,也都各有自己的看法,深思熟慮后,紛紛舍棄了成都學院和復旦學院。合肥市第十中校區領導和那些中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后,尊重了中學生的志愿。
//
主任:不能“綁架”學生補報志愿
//
作為當地的百年名校,徐州市第三中學仍然以卓越的教學質量立校。倘若這八名考生盡數被上海學院、清華學院投檔,對于中學而言,將是一份榮耀。但去年,由于她們的集體舍棄,該校罕見出現了上海學院、清華學院投檔的“零記錄”,一度讓該校的教學質量被打上問號。
對此,該校主任謝啟平不以為然,在他看來,是時侯轉換思索形式了。“在中學生意愿面前,中學不能為了評選、為了名聲、為了附和大眾,用感恩母校的方法來‘綁架’學生補報志愿。”
“高中生早已有了明晰的生涯規劃意識,對于她們即將從事的職業有著冷靜的思索和堅定的追求。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中學驕傲和自豪的事”。謝啟平說,這恰恰證明了中學除了教會了她們知識,還教會了她們清晰規劃未來的能力。不僅尊重她們的選擇外,校區更多的是問候和自豪。
當張金宇由于此事倍感沮喪時,謝啟平第一時間給他寫了封回信:“你不選擇北大有道理,不要再有心理包袱了。你是個懂事的中學生,班主任和母校永遠以你為榮,也期盼你給祖國、給故鄉、給母校、給自己帶來更多喜訊。”
//
網友熱議:不要老盯住北大清華
//
四、去了新加坡院校
2005年,上海中考理科第一名的陳秀野舍棄了復旦學院,選擇到臺灣科技學院求學,一時間輿論憤慨。港校的地位引人注目,從原先的補充方法弄成可以和清華、清華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隨后幾年,“狀元”放棄清華、清華選擇港校已成為見怪不怪的事。到2011年的7年間,廣州文理狀元一共有17位,其中11位選擇去港校就讀(不包括去年理科狀元),6位被清華投檔。三足鼎立的格局雖然弄成了“一只鼎”。
何旋(2006年上海中考工科狀元,被臺灣科技學院投檔,2009年結業)覺得:臺灣朋友學習心態極其認真,她們中好多人都是臺灣Jupas(臺灣學院聯合招生辦法)系統培養下來的精英,三年的學習讓她們早就熟悉了學院的學習模式。臺灣朋友的學習一絲不茍,對知識有一種執著感,有不明白的地方就一定要向院長問明白。她們特別樂于助人,十分樂于分享自己的知識。臺灣朋友在閑暇生活也很活躍,各類社聯、比賽、運動項目都常常參與,不過學習負擔和課外活動也會降低她們的睡眠,其實是從小就適應了這樣的生活,雖然睡得少,但每晚碰面的時侯就會盡量精神細膩并保持笑容。
隨后,也有不少朋友舍棄清北選擇港校讀書。但自2019年“港獨”分子斗毆后,有所降溫。
五、去了中外合作辦學院校
2013年,《新聞晚報》報道,北京四中中學生杜冰凌以上海市中考理科第2名的成績,舍棄臺灣學院、香港交大,北大,選擇了北京倫敦學院。其中,臺灣學院還向他開出一年7萬日元、四年共28萬港元的獎學金。
2014級杭州中學生朱李銘舍棄復旦、北大、香港學院、香港科技學院的投檔,選擇北京倫敦學院。
龔小月
六、去了美國院校
“我不迷信中學排行,首先要看有無獎學金、學校學術水平。”
青海新鄉中學的曾小雨,被世界名校——哈佛學院投檔,成為青島首個被耶魯學院投檔的小學中學生,并獲得四年全額獎學金約為120億元人民幣。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寬闊國際化視野,年級第一的曾小雨舍棄了清華市長推薦生資格的報考,申請了十余所國外院校和臺灣學院。而到目前為止,她早已收到了耶魯學院、普林斯頓學院、紐約學院阿聯酋中學、衛斯理學院等日本10所名校的投檔通知書,臺灣學院也給與投檔,并提供了每年20萬港元全額獎學金的豐厚待遇。
曾小雨的成績始終比較優秀,在年級名列前茅。她喜歡閱讀,中學時就開始瀏覽世界名著。她喜歡歐美文學,中學就開始看英語原版《哈利·波特》。喜歡語文的她在2010年、2011年出席了第九屆全省創新英文競賽、中央電視臺全省英文講演風采比賽、全國青少年英文能力大賽,都獲得了全省前三名的好成績,并獲得上海學院、清華學院等著名院校個性化單獨投檔資格。高中,曾小雨先后出席了雅思考試和相當于英國中考的SAT考試,她的成績好得驚人!在雅思據說讀寫四項每項30分、總分120分中,她獲得了119分,僅口語減1分。SATⅠ,第一次考了2180分(滿分2400分),盡管在他人看來,早已夠高的分數,但她還是不滿意,第二次出席SATⅠ成績為2370分。SATⅡ的成績(每科滿分800分)是物理800分、物理800分、化學800分、美國歷史800分、英美文學670分。
“當時不想走尋常路,就想著考英美文學,通常為6篇文章,結果我見到了8篇文章,最終有一篇文章沒有做完,成績不太理想,慶幸前面各科成績都不錯。”“我不迷信中學排行,首先要看有無獎學金、學校學術水平。”曾小雨說,“但我的確沒有想到會同時收到耶魯、普林斯頓、衛斯理學院的投檔通知書。”最終她決定去耶魯學院,“我希望能在耶魯廣泛探求各個方面的興趣,不要過早地定自己的專業,希望自由發展,不希望哪些都在規劃中。”小雨說,目前自己的專業還沒有選取,但初定社會學科方面的相關專業。
以上去向,未免遺漏,歡迎留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