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高效的癌癥治療
人民晚報記者 顧業凱
不久前,全球首批商用堆碳14輻照生產靶材在秦山核電站2號重水堆機組進入反應堆,將于2024年供應市場,產量價值可以滿足國外的需求。
2021年,我國將發布《醫用核素中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這是我國發布的第一個關于核技術應用的綱領性文件。醫療保健領域。 《規劃》發布一年來,我國核醫學發展不斷推進,醫用核素供應保障體系逐步完善,放射性新型藥物和高端診療設備研發取得長足發展。加快推進,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取得突破,不斷滿足人民日益下降的健康需求。
核醫學是核技術在醫學領域的科學應用,與人們生活的聯系日益密切
走進中核集團原子能研究院,國外首臺用于診治硼中子俘獲(BNCT)疾病的緊湊型強流回旋加速器正在加緊調試。 該武器將適用于踝癌、黑色素瘤、骨肉瘤、乳腺癌等疾病的治療,還可生產氟18標記脫氧藍莓糖等放射性核素抗生素,用于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心腦血管疾病。 一機多用,有望在高端醫療武器上實現產業規模生產,提高診療成本,讓核科技惠及群眾。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核醫學科正在使用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設備。 患者注射示蹤劑后約1小時即可進行檢測,整個掃描僅需15-20分鐘,3個工作日后才能收到報告。
隨著核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不斷擴大,核醫學與人們生活的聯系越來越密切。 核醫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是核技術、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化學、物理、生物學與醫學相結合的產物,是核技術應用的一個重要分支。
“質子數相同、中子數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就是核素。核素分為穩定核素和放射性核素兩種。核醫學是借助放射性核素或加速器形成的束流進行的。”診斷和治療的科學。” 原子能研究所核技術研究所所長劉云濤介紹,放射性核素和核輻射不僅可以用于診斷、治療和醫學科學研究,還可以用于抗生素作用原理的研究,藥物活性測定、藥物解剖學和草藥的輻射滅菌。
據中核集團中國通福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杜進介紹,在醫療領域,核醫學主要有兩個應用。 一是核醫學成像,包括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SPECT)和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物理治療縮寫,目的是在不對人體造成創傷的情況下獲取組織或器官分子水平的信息,是一種實現心腦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癥等重大疾病早期診斷的重要手段; 二是同位素內放射治療,主要利用放射性核素形成的α、β、γ射線等粒子束來治療癌癥和其他腫瘤組織。
核醫學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我國核醫學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 1958年,原子能研究所借助重水研究堆生產了33種核素,一些國外診所還舉辦了核醫學培訓班。 “當時,培訓班的主要職責是教學生如何使用核素,以及如何使用核素診斷人類癌癥。” 解放軍總醫院核醫學教授田家和說。
在核醫學成像出現之前,很難確定隱藏在患者體內的癌腫塊的位置和大小。 現在,借助核技術“人體相機”,醫生可以打開微觀世界,洞悉各種疾病。 1995年,我國第一臺PET投入使用。 20多年來,設備不斷更新。 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劑量越來越小,掃描速率越來越快,成像精度越來越高。
在治療方面,核醫學最早應用于乳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核醫學科主任醫師徐初辰醫師介紹:“甲狀腺具有高度選擇性的攝碘功能,放射性碘131集中在乳腺中。”腐爛時釋放的射線會損傷乳腺和胃壁,形成輻射,增加乳腺分泌胰腺激素的功能,達到根治乳腺功能減退的目的。
“碘131療法的另一個重要用途是作為分化型乳腺癌術后治療的輔助手段,以有效降低患者惡變和轉移的風險。” 徐初辰表示,“隨著更多新型治療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發,核醫學以其‘診治一體化’的優勢,在一些特殊病變的診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核醫學具有精準、高效、副作用小等優點,正朝著診療一體化方向發展。
“讓標有同位素的‘鑰匙’直達對應的‘鎖’。” “鎖”是病灶,“鑰匙”是攜帶放射性核素的抗生素。 醫學的“精準”本質。
在診斷方面,CT、MRI等影像診斷主要是了解組織器官的結構。 核醫學診斷則不同,它還可以提供人體分子水平的功能、血流和代謝信息。 徐楚辰說:“我們想要了解癌癥的發生機制,而這種機制往往是常規成像無法看到的。借助核醫學,可以對這種機制進行‘標記’,然后通過PET/CT進行成像。通常就是這樣說的。” ,功能和新陳代謝的問題先于結構的問題。”
“例如,胃癌患者通常是在組織器官結構發生變化(如密度增加)后,甚至在患者已經出現臨床癥狀后,才用常規影像學方法進行診斷。而核醫學這種方法的優勢重要的是,有些癌癥還處于早期階段,當組織學沒有明顯變化時,通過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抗生素觀察這些器官的功能代謝,可以早期發現疾病。” 杜瑾說道。
田家和說:“核醫學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反映人體組織的生理、病理和功能變化,對癌癥的準確診斷和準確評估其療效具有重要作用。”
核醫學檢測一般為無創或微創,副作用少,檢測準確度高。 接受核醫學檢查的患者所受到的輻射劑量與 CT 檢查的輻射劑量相當。 “核醫學中使用的每一種放射性同位素在臨床應用前都經過大量實驗,否定了其在體內應用的安全性。” 許初辰表示,大部分放射性物質一般會在數小時內從人體排出或大量衰變。 據悉,在實際操作中,專業人員會采取各種技術和防護措施來加大輻射的影響。 因此,核醫學檢測是安全的。
診療一體化仍然是醫學領域的方向,核醫學在這方面也有獨特的優勢。 “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有的可用于診斷,有的可用于治療。例如碘元素的核素,碘123發射伽馬射線用于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診斷,碘124發射伽馬射線用于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診斷。可用于陽性診斷。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可明確診斷,碘131發射β射線可用于治療。” 杜進表示,核醫學已從以診斷為主轉向開發診治一體化的放射性抗生素。
推動研發與臨床應用緊密結合,讓核技術更好服務健康中國建設
人們無時無刻不在受到各種類型的輻射,包括天空、大地、山川、植被、體內放射性同位素帶來的自然本底輻射,以及客機、X光檢查、吸煙等。 “日常生活中受到的輻射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不必過于擔心。但是,個人特定用途的輻射源對人體健康有害,應該避免。”盡可能避免。” 田嘉禾說道。
核技術離人們并不遙遠。 廣泛應用于醫療、農業、工業、航天、考古、勘探等領域。 目前,國外核技術應用正在迅速發展,已經產生了一個全新的高科技產業領域。 輻射化工、食品輻照、醫療器械及藥品輻射滅菌、工業電子輻射加速器等各相關行業均有展示。 巨大的潛力和發展空間。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核醫療產業鏈各環節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技術能力從無到有、從落后到趕超,現已進入追隨、跑跑的新階段并肩而行物理治療縮寫,并帶路。 劉云濤表示,不僅是核醫學的發展,質子、重離子治療技術等一些前沿疾病診療方法也是核技術在醫學上的應用。
2019年9月,中核集團秦山核電成功彌補國外醫用鈷60生產技術空白,結束了我國醫用鈷60放射源原料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而伽瑪刀設備最終采用了“中國芯”,這是我國核醫學領域的里程碑式成就。 治療性碘化鈉(-131)乳膏獲得藥品注冊證,成為2005年以來國內首個獲批的放射性新藥,首批集診療為一體的GMP級新型硫酸镥(-177)堿液已獲得藥品注冊證。已成功供應臨床…………作為核技術應用行業的龍頭企業,中核集團近年來在產業布局、技術創新、新產品開發等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
“面向未來,我們要進一步提高產品創新能力,推動研發與臨床應用緊密結合,突破關鍵原材料和核心部件的生產能力,加強產業鏈協同和科研成果轉化,建立高水平產業鏈。”級研發平臺,讓核技術更加先進,服務好健康中國建設。” 杜瑾說道。
中核通富有限公司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