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要求:
1.認識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和功能
2.初步學會規范顯微鏡的操作
3. 嘗試使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玻片標本。
材料及耗材:光學顯微鏡、擦鏡紙、紗布、“上”字載玻片、植物或動物載玻片標本。
方法步驟:
1. 拿起鏡子并將其放置。 (1) 將顯微鏡從鏡盒中取出,一手握住鏡臂,另一只手支撐鏡座。
(2)將顯微鏡放置在距實驗臺邊緣約七分米處,安裝物鏡和目鏡。
2. 光線對準 (1) 旋轉轉換器,使低倍目鏡與光孔對準(目鏡后端與載物臺之間的距離應約為 2 分米)。
(2) 將光孔對準較大焦距,用一只眼睛觀察物鏡內部。 轉動反光鏡,使反射光穿過光圈、物鏡、鏡筒到達物鏡。 建議通過物鏡看到明亮的方形視場。
3. 觀察 (1) 將待觀察的玻片標本正面朝上置于載物臺上中考平面鏡成像實驗視頻,并用夾子夾住。 載玻片標本應面向光孔的中心。
(2)轉動粗準焦螺絲,使赤道儀緩慢增長,直至目鏡接近載玻片標本(此時耳朵必須從側面看目鏡)。
(3)用一只眼睛注視物鏡,同時逆時針轉動粗調焦螺釘,使赤道儀緩慢上升,直至清晰地識別物像。 然后稍微轉動微調焦螺絲,使聽到的物體圖像更加清晰發清晰。
4. 擺放與保存 (1) 實驗結束后,首先升起物鏡,除去封片膜。
(2) 用紗布擦拭顯微鏡表面。 如果物鏡和目鏡臟污或損壞,請用鏡頭清潔紙擦拭。
(3) 旋轉轉換器,將兩個目鏡向兩側平移,慢慢將物鏡升至最低位置。
(4)最后將顯微鏡放入鏡盒并送回原處。
顯微鏡
實驗推論:
1、機械部分
1 粗準焦螺旋、2 細準焦螺旋、3 鏡臂、4 鏡柱、6 赤道儀、7 轉換器 9 光闌、10 載物臺、11 快門、12 壓夾、14 鏡架
2.光學部分
5個物鏡、8個目鏡、13個反射鏡
3. (1)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為物鏡倍數×物鏡倍數。
(2)顯微鏡的成像是倒像。
(3)物鏡(無螺紋):物鏡越短,放大倍數越高;
目鏡(螺紋)中考平面鏡成像實驗視頻,鏡頭越短,放大倍數越低。
(4)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越低:視野內的細胞數量越多,視野越亮,細胞體積越小。
顯微鏡放大倍數越高:視野中的細胞數量越少,視野越暗,細胞體積越大。
(5) 調節光線:反光罩、光圈
光線越暗:大焦距、凹面鏡
光線越亮:小焦距、平面鏡
(6)光線進入耳內的方式:外光反射鏡焦段光孔目鏡物鏡雙筒望遠鏡。
(7)用顯微鏡觀察載玻片時,左側連接載玻片標本,右側連接圖像。 要將視野右上角的物體圖像移動到視野中心,請將幻燈片連接到右上角。
(8) 視野中染色的位置:物鏡、物鏡、載玻片標本、
判斷方法:接上標本,轉動物鏡
考題:一位朋友一直連接到載玻片標本視野中無法消失的污漬。 更換另一個物鏡,觀察結果仍不能消失,可判斷污點在目鏡上。
(9) 區分氣泡和細胞
氣泡的特點:周圍白色,中間亮白色,可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