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學經歷
于愛平 峽山區濰坊實驗中學
我是于愛萍,在濰坊實驗中學教初中物理。 自2005年9月起,已有十多年的物理教學經驗,曾榮獲霞山區“3月8日紅旗手”榮譽稱號、“271特色課堂”教學能手稱號、優秀教師榮譽稱號榮獲“濰坊市實驗中學”榮譽稱號、“濰坊市實驗中學最美教師”榮譽稱號、昌邑市物理課競賽一等獎、“十二五”規劃項目二等獎等。以下是我從教十年以來對物理教學的理解。
作為教師,我們肩負著“教書育人”的責任,以課本上的知識為載體,達到“育人”的目的。 我們的教育就是要讓孩子自信、勤奮、善于思考、精神獨立、思想自由、有民族素養、有創造性、樂于互動,具備自我發現、自我超越的意識和能力。 ……這些都是教育教學必須達到的教育追求,也是學生最終實現自我教育的基礎。 為此,我們的課堂創新應該遵循什么規則,我們應該如何賦予活動更深層次的教育意義,我們應該如何設計我們的教育教學過程……
1、深刻的教育源于學生的深刻體驗
“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生活”是學習物理的目的。 “從生活到物理”向我們體現了學習物理的方法(但學生不知道),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中為學生創造思路。 情境并創造機會掌握學習方法。
物理學中最大的情況就是實驗。 當我剛開始教學時,我一直認為我的工作就是讓學生取得好成績。 我為學生們擔心,無法釋懷。 我認為學生自己完成一個實驗比老師給他們詳細講解更好,讓他們全面、到位地掌握。 我一直是替補,但第一次考試給了我沉重的打擊。 學生們讓我發展到了知而不行的狀態。 面對這樣的結果,讓我產生了放手的念頭。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我把舞臺還給他們,只為他們積極探索創造情境和機會。
看似簡單的場景實際上是一種藝術形式。 學生在課堂上收獲的多少,與老師所創設的情境密切相關。 例如,學生剛開始學習長度和時間時,很難理解長度的單位,也沒有估算物體長度的依據。 這節課之前,我讓學生們到操場上,繞著400m的操場走一圈,數數。 有多少步,這樣我們就知道自己有多少步初中物理教學心得,這樣我們心里就??有了長度單位的測量; 而且我們的實驗結果達到了150%的要求,就像同學們對摩擦力的方向非常熟悉一樣。 這很難理解。 我們向學生展示自行車后輪轉動,輪下盆里的水會濺出來。 學生可以通過水花的方向自主探索。 老師絕不會干涉,讓學生親自體驗分析過程; 對于還不懂的同學,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實驗,讓學生站立并向前走,感受腳上摩擦力的方向和人的運動方向,從而深刻理解摩擦力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的關系; 學生對凸透鏡感興趣,我們就不分析成像規則中的相機攝影問題了。 這節課我們為每組準備了一臺單反相機,讓學生通過體驗了解問題。 教材要求的實驗中,我們只給學生做實驗,目的是讓學生自己設計、體驗。 即使一節課結束時整個實驗過程沒有完成,老師也不會代之以——教實驗。 “放手”的堅持,讓學生有了質的飛躍:學生積極主動,好奇心強,對物理學習有自己的想法。 讓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深刻教育來源于學生的深刻體驗; 放手是一種能力,放手是一種境界,放手也是一種智慧。 我們相信,我們的孩子可以創新比老師更適合他們的自我管理和獨立探究的方法。
2.評估并引導形成良性的合作與競爭關系
八年級伊始,面對陌生的物理學科,學生們不感興趣甚至不喜歡。 為了讓他們更快地喜歡上物理評估,提供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你必須評估你想要什么,并訓練你評估的東西。 同時,評價方式一定要扣人心弦,吸引學生,讓學生覺得有趣。 然而,在評估的路上,有時我們會陷入瓶頸。 這個時候,我們必須把權力放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創造,這已經成為我們教學管理的王牌! 讓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制定物理課的評估計劃,然后在班內組織評估計劃的答辯。 辯護不是為了評判一、二、三、四。 防守是為了創造,也是為了訓練。 因為防守本身就是一種很好的訓練! 各班形成了完整的物理課堂評價體系,通過答辯對各組進行評價。 每個小組都是一個團隊,大家共榮、共患難,在學生之間形成健康的競爭與合作意識,使學生保持敢為人先、不愿落后的精神。 有進取精神,更要樹立合作互助的理念; 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最終實現共同發展、共同提高。 這就是評價的美妙之處。 但如果我們想讓評估達到這種理想狀態,就需要及時反饋。 例如:我們會在一周內綜合評估各方面初中物理教學心得,并在周六推廣各組。 其中一些會通過軍銜晉升來激勵學生。 方法是:如果一個團有四人,其中三人晉升大校,一人落后,則全團不能晉升少將團; 我們還有對抗組,只有擊敗對抗組才能晉級,即使你的周評價再高一些,但如果沒能擊敗對手隊伍,也會被降一級。 通過評價的引導,隨著時間的變化,學生評價所激發的學習狀態成為自己良好的學習習慣,并持之以恒。
在孩子的整個學習生涯中,我們的教育價值觀是“幫助孩子發現自我、成就自我”。 同時,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 面對不同的孩子,教育要堅持“用鑰匙開鎖”的原則,走進每個孩子的內心,引導孩子找到自己的目標。 ,發現目標對自己的作用,鼓勵每個孩子朝著自己的目標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