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北京時間10月6日18時05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英國數(shù)學物理學家羅杰、德國天體物理學家、美國天文學家蓋茲共同獲獎。 羅杰的獲獎理由是“發(fā)現(xiàn)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穩(wěn)定預言”,蓋茲獲獎的理由是“在銀河系中心發(fā)現(xiàn)了一個超大致密天體”。
21世紀以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名單
2019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Jim (詹姆斯)、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 Meyer(市長)和日內瓦大學教授 ()榮獲該獎項是因為“他們在天體方面的工作在物理學中的發(fā)現(xiàn)”。
2018年,美國科學家阿瑟·阿斯金( Askin)、法國科學家杰拉德·莫羅(Gérard )和加拿大科學家唐娜·斯特里克蘭(Donna )榮獲“激光物理領域突破性發(fā)明”獎。
2017年,三位美國科學家 Weiss、Kip 和Barry 因“對LIGO探測器和引力波觀測做出的決定性貢獻”而獲獎。
2016年,三位英美科學家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邁克爾·科斯特利茨因“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的理論發(fā)現(xiàn)”而獲獎。
2015年,日本科學家梶田隆明和加拿大科學家阿瑟·麥克唐納因“發(fā)現(xiàn)中微子振蕩,表明中微子具有質量”而獲獎。
2014年,日本科學家赤崎勇、日裔美國科學家中村修二(60歲)和日本科學家天野浩獲獎。 原因是“他們開發(fā)了藍色發(fā)光二極管(LED),使節(jié)能高亮度照明設備成為可能?!?span style="display:none">uKs物理好資源網(原物理ok網)
2013年,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預測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而獲獎。
2012年,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和美國科學家大衛(wèi)·懷恩蘭德因在量子光學領域對光與物質的密切關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而獲獎。
2011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珀爾穆特、美國/澳大利亞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和美國科學家亞當·里斯獲獎,以表彰他們“通過觀察遙遠超新星加速膨脹而發(fā)現(xiàn)宇宙”。
2010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獲獎,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杰出研究。 石墨烯是目前已知的最薄的材料,被廣泛認為最終會取代硅,引發(fā)電子行業(yè)的另一場革命。
2009年,英國華裔科學家高錕與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獲獎。 鯤高在“關于光在光通信光纖中的傳輸”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博伊爾和史密斯發(fā)明了半導體成像器件——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
2008年,美國科學家南部陽一郎和兩位日本科學家小林誠、俊英。 南部洋一郎因發(fā)現(xiàn)亞原子物理學中自發(fā)對稱破缺機制而獲獎,日本科學家小林誠和利川俊英因發(fā)現(xiàn)對稱破缺根源而獲獎。
2007年,法國科學家阿爾伯特·菲爾和德國科學家彼得·格林伯格獲獎。 兩位科學家因獨立發(fā)現(xiàn)“巨磁阻”效應而獲獎。
2006年,美國科學家約翰·馬瑟和喬治·斯穆特因發(fā)現(xiàn)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黑體形式和各向異性而獲獎。
2005年,美國科學家羅伊·格勞伯和約翰·霍爾以及德國科學家西奧多·亨施因“對光學相干量子理論的貢獻”和“對基于激光的精密光譜學發(fā)展的貢獻”而獲獎。
2004年,美國科學家大衛(wèi)·格羅斯、大衛(wèi)·波利策和弗蘭克·維爾切克。 他們發(fā)現(xiàn)了粒子物理強相互作用理論中的漸近自由現(xiàn)象。
2003年,擁有俄羅斯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科學家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俄羅斯科學家維塔利·金茨堡和擁有英國和美國雙重國籍的科學家安東尼·萊格泰因從事超導體和超導體研究。 因其對流體理論的開創(chuàng)性貢獻而獲獎。
2002年,美國科學家雷蒙德·戴維斯、日本科學家大芝正敏和美國科學家里卡多·賈科尼獲獎。 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包括在“探測宇宙中微子”和“發(fā)現(xiàn)宇宙X射線源”方面取得的成就。
2001年,美國科學家埃里克·康奈爾和卡爾·維曼與德國科學家沃爾夫岡·凱特勒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基于玻色-愛因斯坦理論發(fā)現(xiàn)了一種新的物質狀態(tài)——“堿金屬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關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小知識
作為諾貝爾遺囑設立的五個主要獎項之一,物理學獎頒發(fā)給“那些在物理學領域做出最重要發(fā)現(xiàn)或發(fā)明的人”。 與其他諾貝爾獎相比,物理學獎的推薦和評選過程較長。 , 再小心點。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規(guī)則規(guī)定,獲獎者的貢獻必須“經受住時間的考驗”。 這意味著諾貝爾委員會通常會在科學發(fā)現(xiàn)幾十年后才頒發(fā)獎項。 諾貝爾物理學獎自1901年設立以來,已走過百年歷史,記錄了物理學史上無數(shù)的里程碑,已成為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獨享還是共享?
根據(jù)規(guī)定,諾貝爾獎最多可授予兩項不同的成就,獎金將平分。 如果一項成果由2至3人完成,則該獎項將共同頒發(fā)給他們。 獎金最多可由 3 人分享。
如果有空缺怎么辦?
從1901年到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已頒發(fā)114次。 其中,1916年、1931年、1934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沒有頒發(fā)任何獎項。正如組委會所說:“如果候選人的貢獻不符合要求,獎金將保留到第二年?!?如果第二年仍然沒有合適的候選人,獎金將退還給基金會的初始基金。 此外,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諾貝爾獎很少頒發(fā)。
最年輕和最年長的獲獎者
俗話說,成名要早。 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勞倫斯·布拉格。 1915年,25歲的他與父親亨利·布拉格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在利用X射線研究晶體中原子和分子結構方面做出的貢獻。
迄今為止最年長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是阿瑟·阿什金( ),他在2018年獲得諾貝爾獎時已經96歲了。獲獎理由是“激光物理領域的突破性發(fā)明”。
諾貝爾物理學獎尚未追授。 自1974年起,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guī)定最近幾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除非獲獎者在諾貝爾獎公布后死亡,否則不得追授任何獎項。 1974年之前最近幾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獎只追授過兩次:達格·哈馬舍爾德(1961年諾貝爾和平獎)和埃里克·阿克塞爾·卡爾費爾特(1931年諾貝爾和平獎)。 貝爾文學獎)。
歷史上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居里夫人兩次獲得諾貝爾獎。 1903年,居里夫婦和貝克勒爾夫婦因對放射性的研究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1年,居里夫人因發(fā)現(xiàn)釙和鐳元素再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第二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約翰·巴丁。 他于1956年和1972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56年的獲獎主要是針對半導體的研究和晶體管效應的研究。 該獎項于1972年頒發(fā),獎勵超低溫理論。
第三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 很特別的是,他獲得了兩項諾貝爾獎,一項化學獎,一項和平獎。 他也是唯一一位同時獲得這兩個獎項的人。 1954年,萊納斯·鮑林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他的貢獻是闡明了化學鍵的本質,并應用它們來解釋復雜物質的結構。 二戰(zhàn)結束后,他四處奔波,反對核武器試驗、核擴散、核應用,并為此奮斗了數(shù)十年。 因此他于196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第四位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是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桑格。 他分別于1958年和198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1958年,F(xiàn)red 發(fā)明了酶法測定人胰島素的序列,從而確定了胰島素的分子結構,開創(chuàng)了蛋白質測序領域。 該獎項于 1980 年頒發(fā),表彰其使用不同的方法確定 DNA 序列。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關于北京高考的信息,可以點擊進群【2021年北京高考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