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公元前212年)杠桿平衡原理,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百科全書式科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力學家、靜態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創始人,享有“力學之父”之稱,阿基米德、高斯、牛頓位列其中。世界上最偉大的三位數學家,主要成就包括杠桿原理和浮力定律,在力學、天文學、幾何學方面都有杰出成就,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
杠桿原理
杠桿原理也稱為“杠桿平衡條件”。 為了使杠桿保持平衡,作用在杠桿上的兩個力矩(力和力臂的乘積)必須大小相等。
即:功率×功率臂=阻力×阻力臂,代數公式為:F1·L1=F2·L2。
式中,F1代表功率,L1代表功率臂,F2代表電阻,L2代表阻力臂。 為了平衡杠桿,動力臂必須是阻力臂的幾倍,阻力必須是功率的幾倍。
杠桿三要素
支點、施力點、受力點
杠桿分類
杠桿可分為省力杠桿、省力杠桿和等臂杠桿。 使用杠桿時,為了省力,應使用動力臂比阻力臂長的杠桿; 如果你想節省距離,你應該使用動力臂比阻力臂短的杠桿。 杠桿。 因此,利用杠桿可以省力、省距離。 然而,如果你想省力,就必須移動更遠的距離; 如果你想移動更短的距離,你就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 省力和移動距離兩者兼顧是不可能的。
省力杠桿
L1>L2,F1
如羊角錘、拔釘剪、開瓶器、滾刀、動滑輪、剪鐵皮的臺車剪刀、剪鋼筋的剪刀等。
費力的杠桿
L1F2,省力又省距離。
如魚竿、鑷子、筷子、槳、裁縫剪、理發剪等。
等臂杠桿
L1=L2,F1=F2,既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平衡原理,移動距離也不遠。
如天平、定滑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