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2.探索與生命力有關的科學現象。
3、通過橡皮筋實驗探索力的大小與物體形狀變化的關系。
4、分析具體生活情境中的力,比較傳統與現代利用力改變物體形狀的方法,感受科技進步對人類生產生活的積極意義。
教學重點: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教學難點:通過橡皮筋的實驗探索力的大小與物體形狀變化的關系。
教學準備:橡皮筋、氣球、橡皮、橡皮泥等、課件
預習要求:觀察生活中力改變物體形狀的現象。
教學流程:
1.玩變臉游戲刺激好玩介紹
1.(老師玩變臉游戲,引導學生看)學生看。 老師這樣捏他的臉。 老師的臉還和以前一樣嗎? (不一樣)大家也像老師一樣玩變臉游戲,看看誰做的事最好笑。
2、學生進行變臉游戲,老師指導5至6名學生上臺表演。 (注意不要重復)
3、引導學生思考:同學們,我們的臉為什么會變呢? 是什么讓我們的臉發生變化?
4、學生交流討論,老師總結:是的,我們的面孔因為力量而改變。 今天我們將學習第二課——改變物體的形狀。
5.板書題目: 2.改變物體的形狀。
6. 學生一起閱讀題目。
2.探索物體形狀的變化
1.同學們,上課前,老師要求大家帶一些東西到學校,比如橡皮、橡皮筋、橡皮泥、氣球等,大家都帶了嗎?
學生們把帶來的東西拿出來放在桌子上展示。
2. 學生們帶來了很多東西! 你看到桌子上的這些東西都是這個形狀力的分解教案,那么你能改變這些東西的形狀嗎? 現在請嘗試一下。
3、學生可以自由操作,用各種方法改變這些事物的形狀,并引導學生嘗試對同一事物的形狀做出不同的變化。
4、全班交流,即學生上講臺演示如何改變物體的形狀。
5、教師總結:剛才,大家都用自己的方法改變了物體的形狀,有的同學還對同一個物體的形狀做了不同的改變。 每個人都做得很好。 請大家想一想:為什么這些物體的形狀會發生變化?
6、與全班交流,老師隨機指導:是的,這些物體的形狀之所以發生變化,是因為它們受到了力的作用,而正是力使這些物體的形狀發生了變化。
3、探索力的大小與物體形狀變化的關系。
1、教師指導:力的作用會改變物體的形狀力的分解教案,那么力的大小與物體形狀的改變程度有什么關系呢?
2.學生預測結果:有關系、沒有關系。
3、不管重要與否,我們用事實說話。 我們來做一個關于橡皮筋的小實驗,看看力的大小和物體形狀的變化程度是否有關系。
4、提供實驗材料:橡皮筋和3~5個實驗鉤碼。
5、老師強調實驗要領:
6.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教師巡查了解學生實驗情況并進行隨機指導。 提醒學生保留實驗記錄。
7. 各組展示實驗記錄并交流實驗結論。
8、老師表揚了學生們在實驗中認真、嚴謹的態度,并總結道:正如學生們總結實驗一樣。 力會改變物體的形狀。 如果力大,物體的形狀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力大,物體的形狀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如果力小,物體的形狀變化很小。 力的大小與物體形狀的變化程度成正比。
4. 比較傳統和現代強制改變物體形狀的方法。
1.同學們,力會引起物體形狀或大或小的變化。 但不同的力會引起物體形狀的不同變化。 下面我們來研究一下,傳統力和現代力是如何改變物體形狀的。 該方法產生的結果。
2、在課件中展示幾幅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仔細研究、比較,思考傳統力法與現代力法結果的區別。
學生觀察圖片,仔細比較,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老師隨機指導:過去,由于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影響,人們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很少有能力改變物體的形狀。 現在,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不斷改進技術,利用現代化的生產工具,使物體的形狀更容易改變,更符合人們的要求。 可見,科學技術進步對人類生產生活產生巨大影響。
4、我們再想一想,想想生活中其他利用力改變物體形狀的現象。
5. 學生列出生活中利用力改變物體形狀的現象。
5. 課堂小結
我們剛剛列出了生活中許多利用力來改變物體形狀的現象。 是的,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力的大小直接影響物體形狀改變的結果。 力越大,物體形狀的變化就越大。 ; 力越小,物體的形狀變化就越小。
6. 課后延伸
要求學生課后認真觀察。 生活中是否還有其他現象可以利用力來改變物體的形狀?
版式設計:
改變物體的形狀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