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它是什么? 同學:重力和支撐力相互抵消,合力就是摩擦力。 師:這個合力有什么特點? 學生:思考并回答:方向指向圓周運動的中心。 師:了解向心力的定義:做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指向圓心的合力。 (很好地連接新舊知識,使概念自然、順利地導出。) 2、學生感受向心力:學生握住繩子的一端,使帶繩子的鋼球在圓周方向上做勻速圓周運動。盡可能保持水平面。 師:鋼球在水平面內盡可能勻速做圓周運動。 什么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學生:分析鋼球所受的力,發現拉力使鋼球做圓周運動。 (設計意圖:用常見的小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增加對向心力的感性熟悉程度。) 師:也就是說,鋼球上的拉力充當了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大家運動
3、手測猜測:拉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動手體驗和猜測:拉力的大小可能與鋼球的質量m、線速度v、角速度有關#高中一物理動能定理教案2教學準備教學目標知識技能 1、認識時間和時刻的區別和聯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以及距離和位移的區別。 3.認識標量和向量,知道位移是向量,時間、時間和距離是標量。 4、能夠用數軸或一維線坐標表示時間與時間、位置與位移。 5.了解時間與位置、時間與位移的對應關系。 過程與方法 1、圍繞問題進行充分的辯論和交流,結合實際情況推導出時間、時間、位移、距離等,學生要學會如何形象化抽象問題。 2、能夠用坐標表示時間與時間、位置與位移以及相關方向。
4. 3. 能夠用向量表示和計算粒子位移,用標量表示距離。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1. 通過時間位移的學習,讓學生了解生命與物理的關系,學會用科學思維看待事實。 2、通過用物理量來表示粒子在不同時間的不同位置和不同時間的不同位移(或距離)的體驗,了解物理方法的奧秘和科學的力量。 3、養成良好的思維表達習慣和科學價值觀。 4、從知識相互關聯、相輔相成的思想出發,培養學生樹立事物相互聯系的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時間、時刻的概念及其區別和聯系 2.位移 距離的概念及其區別。 教學難點 1.關心學生正確熟悉生活中的時間和時刻。 2. 理解位移的概念,能夠用有向線段表示位移。
五、教學工具多媒體、板書教學過程 一、時間和時間間隔 1、基礎知識 (1)時間是指某一時刻,時間間隔代表一定的過程。 (2)在表示時間的軸上,時間用點表示,時間用線段表示。 (3) 在國際單位制中,表示時間和時刻的單位是秒,符號是s。 2、思考與推理 (1)時刻和時間間隔都是時間,沒有本質區別。() (2)飛機8點40分從上海起飛,10點05分到達北京。 它們分別指兩個時間間隔。 () (3) 2020年10月25日23時33分,西昌勝利第十六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 25日23時33分,指的是時間。 () 表達時間的常用單位有哪些? 生活和實驗室常用的計時儀器有哪些? 【溫馨提示】國際單位
6、系統中時間單位為秒。 常用的單位包括分鐘、小時以及年、月、日等。日常生活中使用各種時鐘來測量時間。 秒表通常用于在實驗室和運動場測量時間。 如果想要更準確地討論物體的運動,有時需要測量并記錄一小段時間。 學校實驗室經常使用電磁打點計時器或火花計時器來完成此任務。 二、距離與位移 1、基礎知識 (1)距離 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 (2)位移的物理意義:表示物體(粒子)位置變化的物理量。 定義:從初始位置到最終位置的有向線段。 大小:初始位置和最終位置之間有向線段的長度。 方向:從初始位置到最終位置。 2、思考和推斷 (1)距離的大小必須大于位移的大小。 () (2) 物體運動時,若距離相等,則位移也必定相等。 () (3) 中標列車里程表上標有“北”
7、北京至天津122公里,指北京至天津乘火車行駛的距離。 () 要探討交流,可以從北京乘火車或飛機到重慶,也可以先乘火車到武漢動能定理教案,然后再乘輪船。 沿著長江到重慶,如圖所示,他的運動軌跡、位置變化、行進距離和位移是否相同? 【提示】他的運動軌跡不同,行進的距離也不同; 他的位置變化是一樣的,位移也是一樣的。 三、矢量和標量 1、基礎知識 (1)矢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位移、力等。 (2)標量是只有大小而沒有方向的物理量。 如質量、時間、距離等。 (3)算術規則:兩個標量的加減遵循算術加減,而向量則不同,稍后會學到。 2、思考和推斷 (1)負5m的位移小于正3m的位移。 ()(2)李強東行5
8.m,張偉向北行駛了5m,他們的位移不同。 () (3) 距離是標量,位移是向量。 () 探究通訊溫度是標量還是向量? +2 或 -5 哪個溫度更高? 【提示】溫度是一個標量,其正負值代表相對大小,因此+2高于-5。 #高一物理動能定理教案3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 了解力的概念和矢量性,并能做力圖解。 2.了解重力產生的原因,確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理解重心的概念。 3. 了解自然界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力的概念、矢量性、力的本質圖解。 2.重力的成因,決定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以及自然界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教學過程知識探索 1.力的設計及力的圖形表示。 做以下實驗。
9. 看看會發生什么并總結力的影響。 (1)一個小鋼球在光滑的玻璃板上做直線運動。 將磁鐵直接放在小鋼球前面。 當小鋼球靠近磁鐵時,; (2)在與小鋼球運動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置一塊磁鐵; (3) 用手拉動并壓縮彈簧。 答案(1)小鋼球的速度越來越大; (2)小鋼球的速度方向發生變化; (3)用手拉動彈簧,彈簧伸長; 用手按壓彈簧,彈簧縮短。 力的作用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或使物體變形。 摘錄要點 1、力的特征 (1)力的實質性: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力不能獨立于物體而存在。 當我們談論力時,必然有受力物體和施力物體。 (2)力的相互作用 性質:力總是成對消失。 施加力的物體也是受力的物體。
10.該物體也是一個施力物體。 (3)矢量性:力不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2、力的作用: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或使物體變形。 這意味著只要物體的速度發生變化,無論速度的大小還是方向發生變化,物體的運動狀態就會發生變化。 3、力的表示方法 (1)力的圖示:用帶箭頭的線段(有向線段)來表示力。 線段的長度(嚴格按照比例繪制)代表力的大小; 箭頭指向力的方向; 箭頭尾部(或箭頭)常常畫在力的作用點處(在某些問題中,為了方便起見,物體常常用點表示來表示)。 注意:(1)標尺的選擇應根據力的大小合理設計。 正常情況下,線段應為25個整數線段刻度長度。 (2)在同一物體上繪制不同的力時,應使用相同的比例尺。 程度。 (2)受力示意圖:用箭頭
11、線段代表力的方向和作用點。 2、重力問題設計 秋天來了,金黃的葉子離開枝頭總是落到地上; 水總是從高山流向低地; 無論你移動得有多快,如果你跳起來,你最終都會掉到地上。 試解釋上述現象的原因。 答:地面周圍的所有物體都受到地球的吸引。 正是由于地球的引力,物體才落向地面,水也向地面運動。 低流量。 要點總結 1、重力的定義: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在物體上的力稱為重力。 2、產生原因: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但不能說“重力就是地球對物體的吸引力”。 3、大小:G=mg,g為重力加速度,g=9.8m/s2。在同一地點,重力的大小與質量成正比。不同地方由于g值不同,重力的大小也不同。.(注:重力
12.大小與物體的運動狀態無關,與物體是否受其他力無關)4.方向:重力方向總是垂直向下(垂直向下不是垂直)指向支撐面,也不指向地球中心)。 5、作用點:重心上。 (1)重心是重力作用在物體各部分上的等效點。 (2)重心位置與物體的質量分布和形狀有關。 重心的位置與物體的質量分布和規則形狀有關。 重心位于物體的幾何中心上。 重心可能不在物體上(填寫“可能不是”或“肯定”)在物體上。 #高一物理動能定理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如何做機械功不可缺少的兩個因素,一是知道功與功的區別;二是懂得做功。 (2)知道當力與位移方向夾角大于90時,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者物體克服這個力而做功。 2、掌握功的計算:(1
13.) 了解機械功的計算公式W=Fscos。 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 (J); 知道功是一個標量。 (2) 可以利用公式W=Fscos進行相關計算。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讓學生在了解物體做功兩要素的基礎上,掌握機械功的計算公式。 2、物體沿力方向的位移很容易與物體運動的位移混淆。 這就是困難所在。 3、讓學生熟悉負性工作的含義也是困難和困難的。 3、教具上有一個拉動細線的滑塊(或小車)。 四、主要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 我們在學校物理中學到了一些關于“功”的初步知識。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關于“功”的知識。 它絕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運用。 我們對功的認識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功的概念。 首先讓學生回顧一下在學校學到的與功概念密切相關的兩個問題:什么是功? 誰對誰起作用? 然后總結如下,并寫在黑板上: (1)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動能定理教案,并沿力的方向發生位移,物理學上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