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入門基礎知識點
1. 壓力
1、壓力:
⑴定義:垂直壓在物體表面的力稱為壓力。
⑵壓力并不總是由重力引起的。 通常當一個物體放在桌子上時,如果物體不受其他力的作用,那么壓力F=物體的重力G
⑶固體可以在大方向和小方向上傳遞壓力。
⑷重量為G的物體靜止在支撐面上。 指出在以下每種情況下所經歷的壓力大小。
2. 研究壓力影響因素的實驗
⑴教材A、B解釋:當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效果越明顯。 B、C表示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效應越明顯。
總結這兩個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壓力的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
本實驗在研究問題時采用了控制變量法和比較法。
3、壓力:
⑴定義:作用在物體單位面積上的壓力稱為壓力。
⑵物理意義:壓力是表示壓力作用的物理量
⑶公式p=F/S 各量的單位為:p:帕斯卡(Pa); F:牛頓 (N) S:米 2 (m2)。
A用這個公式計算壓力時,關鍵是求出壓力F(一般F=G=mg)和受力面積S(受力面積要注意兩個物體的接觸部分)。
特殊情況B:對于放置在臺面上的直圓柱體(如圓柱體、正方體、長體等),臺面上的壓力為p = ρgh
⑷對壓力單位Pa的理解:當一張報紙平放時,桌面上的壓力約為0.5Pa。
成人站立時對地面施加的壓力約為:1.5×104Pa。 意思是:人站立時,腳每平方米所承受的壓力為:1.5×104N
⑸用途:在壓力不變的情況下,可通過增加受力面積來降低壓力,如在鐵路鋼軌上鋪設枕木、在坦克上安裝履帶、加寬書包帶等。
還可以通過減少受力面積來增加壓力,例如制作非常精細的針腳或制作邊緣非常薄的菜刀。
4. 將裝有液體的容器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找出壓力問題。
處理時:將盛裝液體的容器視為一個整體,先確定壓力(水平面上的壓力F=G體積+G液體),然后確定壓力(常用公式p=F/S)。
2、液體壓力
1、液體內部產生壓力的原因:液體受重力作用,具有流動性。
2、測量方式:壓力表
用途:測量液體內部的壓力。
3、液體壓力的規則:
⑴液體對容器底部和測量壁有壓力,液體內部各個方向都有壓力;
⑵同一深度,液體各個方向的壓力相等;
⑶液體壓力隨深度增加而增大;
⑷不同液體的壓力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4、壓力公式:
⑴采用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推導壓力公式。 前面介紹光的概念時,我們了解了建立理想模型的方法。 以后還會用到這個方法。 請仔細理解。
⑵推導過程:(結合教材)
液柱體積V=Sh; 質量 m=ρV=ρSh
液片上的壓力:F=G=mg=ρShg
液層壓力:p=F/S=ρgh
⑶液體壓力公式p=ρgh解釋:
A、配方適用條件為:液體
B、式中物理量單位為:p:Pa; g:牛/千克; 小時:米
C、從公式可以看出,液體的壓力只與液體的密度和液體的深度有關,與液體的質量、體積、重力、底部面積無關容器的形狀,以及容器的形狀。 帕斯卡的破桶實驗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D、液體壓力與深度關系圖:
5.
6、計算容器底部液體的壓強和壓強:
一般方法:
(1) 首先確定壓力p=ρgh;
(ii) 其次,確定壓力F=pS
特例:
壓力:對于直筒形容器,可以先求F,用p=F/S
壓力:①拉伸方法②對于直筒形容器F=G
7. 連接器
⑴定義:上端開口、下端相連的容器
⑵原理:當連接器充滿液體且液體不流動時,各容器內的液位保持相等。
⑶應用:茶壺、鍋爐水位計、乳品自動給水器、船閘等都是基于連接器原理工作的。
3、大氣壓
1、概念:大氣對浸入其中的物體所施加的壓力稱為大氣壓,簡稱大氣壓,一般用p0表示。
注意:“大氣壓”和“氣壓”(或氣體分壓)之間是有區別的。 例如,高壓鍋中的氣壓是指氣體分壓。 高壓鍋外部的壓力稱為大氣壓。
2.原因:因為空氣受重力作用,具有流動性。
3.大氣壓的存在——實驗證明:
日歷實驗-馬格德堡半球實驗。
小實驗——蓋杯實驗、吞雞蛋實驗、皮碗模擬馬格德堡半球實驗。
4、大氣壓的實驗測定:托里拆利實驗。
(1)實驗過程:將一根長約1m的玻璃管,一端封閉,塞滿水銀,塞住管口,然后倒置插入水銀罐中,松開堵住管口的手指。 管中的汞含量會略有下降。 當再次下降時,管內外水銀表面的高度差約為760mm。
(2)原理分析:在管內與管外液面平齊處取一塊液體。 由于液體不移動,液體塊通過上方和下方的壓力平衡。 即向上的大氣壓=水銀柱產生的壓力。
(3)結論:
大氣壓強p0===1.01×105Pa
(該值隨外界大氣壓的變化而變化)
(4)說明:
A、實驗前在玻璃管中充入水銀的目的是:將玻璃管倒置后,水銀上方會出現真空; 如果不填充,測量結果會偏小。
B 本實驗若將水銀換成水,則所需玻璃管長度為10.3m
C、將玻璃管輕輕抬起或壓下,管內外高度差保持不變。 如果玻璃管傾斜,高度保持不變,但長度變長。
D、若外部大氣壓為HcmHg,記下下列情況下密封氣體的壓力(管內液體為汞)。
(從左到右:)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Hh)cmHg
E 標準大氣壓:能支撐76cm水銀柱的大氣壓稱為標準大氣壓。
1個標準大氣壓===1.01×105Pa
2標準大氣壓=2.02×105Pa,可支撐約20.6m的水柱高度
5.大氣壓的特點
(1)特點:空氣內部各個方向都有壓力,空氣中某一點的大氣壓強各個方向相等。 大氣壓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大氣壓的值與地點、天氣、季節的變化有關。 一般來說,晴天氣壓高于陰天,冬季氣壓高于夏季。
(2)大氣壓力變化規律研究:海拔3000米內,海拔每升高10米,大氣壓力約降低100Pa。
6.測量工具
定義:測量大氣壓力的儀器稱為氣壓計。
類別:水銀氣壓計和無液氣壓計
注意:如果水銀氣壓計傾斜懸掛,測量結果會變大。 無液氣壓計表盤上標注的刻度變為高度,無液氣壓計變成登山用的高度計。
七、申請
活塞泵和離心泵。
8、沸點和壓力
內容:所有液體的沸點隨氣壓降低而降低,隨氣壓升高而升高。
應用:高壓鍋,去除糖汁中的水分。
9. 體積和壓力
內容:對于一定質量的氣體,當溫度保持不變時,氣體的體積越小,壓力越大,氣體的體積越大,壓力越小。
應用:解釋人體呼吸、泵原理、波紋管原理。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你如何將大氣壓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
答案:①用塑料吸管從瓶子里吸飲料②把筆裝滿水③用帶吸盤的衣鉤④人們做吸氣練習
初中物理基礎知識點總結
物體在振動,但我們“可能”聽不到聲音
【簡析】
1、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登陸月球的宇航員即使距離很近也必須依靠無線電話進行通話。
2、人的聽覺有一定的頻率范圍,即:20~,頻率低于20Hz的聲波稱為次聲波,如海嘯、地震時產生的聲波就是次聲波; 而頻率較高的聲波就是超聲波,比如醫院里面的B超。 人耳無法聽到超聲波和次聲波。
3、人耳聽到聲音的條件不僅與頻率有關,還與聲音發射器的距離有關。 如果距離發聲器距離太遠,鼓膜通過空氣傳到人耳后不會振動,仍然聽不到聲音。
物體振動這一章的知識被認為是初中物理中最基本的,也算是一道分數題。 然而,大量的學生仍然會被它“絆倒”,而且不止一兩次。 我在精英班教學生的時候,經常提到這種基礎知識沒有技巧、沒有方法。 我靠的是每日總結。 知識點越小,就越要注意,否則會很困難。 考試時很容易感到困惑。
1.當物體溫度升高時,并不一定意味著它吸收了熱量。
【簡析】
當物體的溫度升高時,只能意味著物體內部分子的無規則熱運動加速,物體的內能增加。 有兩種方法可以增加物體的能量。
1、讓物體吸收熱量(傳熱);
2.外界確實對物體做功(work)。
例如,如果鋸片的溫度升高,它可能會在火爐中烘烤并吸收熱量; 也可能是它剛剛鋸木頭,即克服摩擦做功,其內能增大,溫度升高。
2.物體吸熱時,其溫度不一定會升高。
【簡析】
當物體吸收熱量時,最直接的變化就是物體內能的增加,但我們知道內能是物體內部所有分子的動能和勢能的總和。
1、如果物體吸熱后狀態不發生變化,即分子勢能不變,只有分子動能發生變化,物體的溫度就會升高。 例如,如果加熱一個鐵塊,則鐵塊的溫度會升高;
2、如果物體吸熱后狀態發生變化,如晶體熔化、液體沸騰,雖然它們不斷吸熱,但溫度并不升高,保持不變。 當非晶晶體吸收熱量時,分子的動能和勢能都在變化,因此當狀態發生變化時,溫度也會升高。
3.當物體受到力的作用時,其運動狀態“不一定”發生變化。
【簡析】
首先,力有兩個作用:1、改變物體的形狀;2、改變物體的形狀。 2.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因此,當物體受到力作用時,其運動狀態并不一定發生改變。
其次,即使力的作用是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運動狀態的改變也是由力對物體的共同作用決定的。 1.當物體受到不平衡力作用時,其運動狀態必然發生變化(運動速度的大小或方向發生變化)。 2.當物體受到平衡力作用時,其運動狀態不得改變(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4. 浸入水中的物體“不一定”受到浮力的影響。
【簡析】
浮力是液體對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施加的向上和向下壓力之間的差值。 由于下表面浸入液體較深,其受到的壓力始終大于上表面,因此浮力的方向始終垂直向上。
當物體底部與容器底部緊密相連,沒有任何間隙(即相當于粘在一起)時,物體不受向上液體的壓力,因此不受浮力的影響。
例如,如果一塊大石頭沉入河底的淤泥中,其三分之一暴露在淤泥之外,浸入水中,但石頭不受浮力的影響。
70個常見易錯知識點總結
1、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不得改變。 只要是勻速直線運動,速度就一定是恒定值。
2. 密度不一定恒定。 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與質量和體積無關,但與溫度有關。 特別是,氣體的密度隨溫度變化顯著。
3. 平均速度只能是總距離除以總時間。 求某一路段的平均速度,并不是平均速度。 只能是總距離除以這段路花費的所有時間,包括中間花費的時間。
4. 讀取天平時,光標應向左看。 移動光標相當于在天平右盤中添加或減去重量。
5、受力分析步驟:確定研究對象; 找到重力; 尋找接觸對象; 判斷接觸物體之間是否存在壓力、支撐力、摩擦力、拉力等力。
6、運動的物理狀態必須被力改變,但力不一定改變運動狀態。 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力量。 該力還包括接收力和平衡力,此時運動狀態保持不變。
7、慣性的大小與速度無關。 慣性的大小僅與質量有關。 速度越大初中物理入門,物體的動能越大,能做的功也越大,但慣性并不是越大。
8、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區別: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9. 慣性是一種屬性,而不是一種力量。 不能說是收到了,只能說是擁有了,因為。
10. 受到平衡力作用的物體處于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兩者可以互相衍生。 物體受到不平衡力:如果合力與運動方向一致,物體就會加速;如果合力與運動方向一致,物體就會加速;如果合力與運動方向一致,物體就會加速;如果合力與運動方向一致,物體就會加速。 否則,它會減速。
11.1Kg≠9.8N。 兩個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進行轉換。
12、彈簧測力計和天平都可以在月球上使用。 天平不能在太空失重狀態下使用,但彈簧測力計還可以測量拉力和重力以外的其他力。
13. 摩擦力并不一定隨著壓力的增加而增加。 滑動摩擦與壓力有關,但靜摩擦與壓力無關,只與平衡壓力有關。
14. 兩個物體接觸時不一定會產生力。 還要看是否有擠壓、相對運動等條件。
15、摩擦力與接觸面的粗糙度有關,壓力與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16、調平桿:將左高向左調節; 調平天平:向左或向右調整指針。 兩側平衡螺母調整方向相同。
17、動滑輪要省一半力。 只有垂直或水平方向拉動,才能省一半的力。
18、畫力臂的方法:一是找到支點(杠桿上的固定點),二是畫出力的作用線(使力延伸或反轉),三是畫出距離(通過支點,即力的作用線)。 垂直線),四個字母。
19、功率最小,力臂最大。 如何最大化力臂:在杠桿上找到一點,使得該點到支點的距離最遠。
20、承壓面積為接觸面積,單位為m2。 注意接觸面積是一倍還是倍數,還要注意單位換算:1cm2=10-4m2
21、液體壓力與液柱的厚度和形狀無關,而只與液體的深度有關。 深度是指從液面到液體中某一點的距離,而不是高度。
對于固體壓力,首先用F=G計算壓力,然后用P=F/S計算壓力。 對于液體壓力,先用P=ρgh計算壓力,然后用F=PS計算壓力(注意單位。對于氣缸,兩種方法可以通用。)
22、托里拆利實驗中水銀柱的高度差與管子的厚度、傾斜度等因素無關,而只與當時的大氣壓有關。
23、浮力與深度無關,只與浸沒在液體中的物體的體積有關。V排=浸沒時的V個物體,未浸沒時的V排
求浮力,首先要看物體的狀態:如果是漂浮或者懸浮的,可以直接根據F float = G計算。如果有彈簧測力計,可以根據F計算浮動 = GF 拉力。 如果密度和體積已知,則可以根據F float = ρgv 計算。 。
24. 強大并不一定意味著工作。 力與力之間有距離,力與距離必須對應才能做功。
25、簡單機器的機械效率不是固定的。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不僅與動滑輪的重力有關,還與被提升物體的重力有關。 物體越重,拉力越大,機械效率越高,但動滑輪的重力保持不變。
26、當物體以勻速水平運動時,動能和勢能不一定保持不變。 這時還需要考慮物體的質量是否發生了變化,比如灑水車、運送救災物資的飛機等。
27、機械能守恒時,動能最大,勢能最小。 根據容易分析的高度和變形大小,可以先判斷勢能,然后判斷動能的變化。
28、分子間的吸引力和排斥力同時存在,同時增加和減少。 只是在不同的變化過程中,引力和斥力以不同的速度變化,導致最終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同,最終表現為引力或斥力。
29、分子間引力與大氣壓的區別:所有相互吸引的分子力都是由于分子間的引力造成的,但如果伴隨著空氣的耗盡或大氣壓的變化,那就意味著大氣壓。 例如:當兩片玻璃被水潤濕后放在一起時,壓力就與大氣密不可分。 當玻璃從水中提起時,由于分子之間的引力,彈簧測力計上的讀數變小。
30、物體內能增大,溫度不一定升高(晶體熔化、液化、沸騰); 當物體的內能增加時,不一定是熱傳遞(也可以是功); 當物體吸收熱量時,內能必然增加; 當物體吸收熱量時,溫度不一定會升高(晶體熔化、液體沸騰); 物體的溫度不一定會升高(還與物體的質量等因素有關); 物體溫度升高,不一定是傳熱(也可以是做功)。
31、內能與溫度有關,機械能與物體的機械運動有關。 它們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量。 物體一定有內能,但不一定有機械能。
32、熱量只存在于傳熱過程中。 沒有傳熱就談熱是沒有意義的。 與熱對應的動詞是:吸收或釋放。
33. 比熱容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并且是固定的。 比熱容越大:吸收相同的熱量,溫度變化小(利用人工湖調節溫度); 提高相同的溫度,吸收更多的熱量(使用水作為冷卻劑)。
34. 內燃機的一個工作循環包括四個沖程。 曲軸旋轉兩次,做功一次,有兩次能量轉換。
35. 核能是一次能源,也是不可再生能源。
36. 太陽能電池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 它不是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
37. 目前,人們主要使用受控核裂變(核反應堆)。 太陽內部不斷發生核聚變。
38、音高一般指聲音的高低,與頻率和發聲體的長短、粗細、松緊有關。
響度一般是指聲音的大小,與振幅、施加的力的大小以及與發聲體的距離有關。
音色用于區分不同的發聲體,與發聲體的材質和結構有關。 (生活中有些人用音高來形容聲音的響度)
39、測量回波范圍時注意除以2。
40、注意給光線添加箭頭,注意實線和虛線的區別:對于真實圖像,光線是實線; 對于法線、虛像、光線延長線來說,它們都是虛線。
41.反射和爆破總是同時發生,
42、漫反射和鏡面反射都遵循光反射定律。
43、平面鏡成像:虛像應畫成虛線。 對于第二大圖像,當人們遠離鏡子時,圖像的大小保持不變,但視角變小,感知到的圖像變小,但實際圖像保持不變。
44、照相機的物距:物體到照相機的距離,像距:膠片到反光鏡的距離或照相機暗箱的長度。 投影機的物距:膠片到鏡頭的距離,像距:屏幕到投影機的距離。
45、相機原理:u>2f,形成倒立、縮小的實像; 投影儀原理:2f>u>f,形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46.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透射率和有色光決定的。 與物體顏色相同的光可以透過,不同顏色的光則被吸收。
47、液化:霧、露、雨、白色氣體。 寧化:雪、霜、霧凇。 結冰:冰雹、屋頂上的冰柱。
48. 汽化有兩種方式:蒸發(在任意溫度下進行)和沸騰(在一定溫度下進行)。 液化的方法有兩種: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
49、沸騰時,氣泡越往上走越大。 沸騰前,氣泡隨著上升而變小。
50、水晶有熔點,常見的有:海浪、冰、石英、水晶及各種金屬; 無定形晶體沒有熔點,常見的有:蠟、松香、瀝青、玻璃。
51. 六種身體狀態變化:
52、晶體熔化和液體沸騰的條件: 1、達到一定溫度(熔點和沸點) 2、繼續吸熱。
53、金屬靠自由電子導電,自由電子的運動方向與電流流動方向相反。
54、串聯和并聯僅適用于電器,不包括開關和儀表。 串聯電路中的電流只有一條路,沒有分流點,而并聯電路中的電流有多條路,有分流點。
55、要確定電壓表測量的是誰的電壓,可以采用繞圈法:先拆下電源和其他電壓表,用待分析的電壓表作為電源,從一端繞到誰的電壓,測量誰的電壓。另一個。
56、連接電路時,先斷開; 將滑塊置于阻力最大的位置; 電流表一般采用小量程; 電壓表的量程取決于電源電壓和被測電器的額定電壓; 滑動變阻器應上下移動。 ,并根據題目給出的條件,先連接到左下還是右下; 電壓表必須放在末端,然后連接到被測電器的兩端。
57、電路中有電流就一定有電壓,但有電壓則不一定有電流(電路一定是閉合的)。
58、電阻是導體的一種屬性,一般是不變的(尤其是定值電阻),但與溫度有關。 溫度越高,電阻越大,其中燈絲電阻最明顯。
59、串聯電路是等流分壓器,電壓與電阻成正比。 也就是說,電阻越大,分壓就越大。
并聯電路是等壓分流器,電流與電阻成反比,即電阻越大,電流越小。
60、測量電阻和功率的電路圖是一樣的,實驗設備也一樣,但實驗原理不同。 (分別為R=U/I和P=UI)測量電阻需要多次測量并取平均值以減少誤差。 然而,在測量功率時,功率會發生變化,因此求平均值是沒有意義的。
61、電能表的讀數是兩次讀數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數。
62、計算電能可以用KW和h,最后用1KWh=3.6×106J來換算。
63、額定功率和額定電壓是固定的,但實際電壓和實際功率是變化的。 但改變時,電阻不會改變。 電阻可根據R=U2/P計算。
64、家庭電路中,開關必須與燈串聯。 開關必須連接到火線上。 燈座螺絲必須連接到零線。 火線上只能連接一根保險絲。 插座左側零線必須接火,右側零線接地。
65、磁鐵上的S極指南(地理南級,地磁北極,通常稱為地理兩極)N極指向北方。
66.奧斯特發現了電流的磁效應(載流導體周圍有磁場)并制造了電動機。 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并制造了發電機。 沈括發現了磁偏角。 湯姆森發現了電子。 盧瑟福模擬了原子核的結構,貝爾發明了電話。
67. 磁盤和硬盤使用磁性材料,但光盤不使用磁性材料。
68、電磁波的速度等于光速,波長與頻率成反比。
69、電動機原理:通電線圈在磁場中被迫旋轉,將電能轉化為機械能。 外部電路有電源。
70、發電機原理:電磁感應,將機械能轉化為電能,外部電路無需電源。
初中物理學習方法
1.物理學習是模塊化的初中物理入門,分為四個模塊:
1.概念的理解不能簡單地死記硬背。 當面對新的物理量時,了解它在實際問題解決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2.概念的應用:一旦理解了一個概念,應用起來就沒有什么大問題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必須明白每個問題的每一句話都給你提供了條件。 只要將條件與物理量對應起來,然后代入相應的公式中,就可以求解出答案。
3. 衍生品
4、綜合:除光學相對獨立外,物理學各章之間聯系密切,必須注意銜接。
2. 練習方法:
做練習特別是科學練習時,一定要把握好數量和質量的關系。 主要關注問題的質量。 “我”在高中時從未買過練習題。 我主要是在做完書上和老師的題后總結了每道題的解答。 解決問題的過程分為:
1.分析物理過程:將過程抽象為物理量
2.用數學來解決問題
3、學習習慣:
1) 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講。 至于學習方法,你應該使學習方法適合自己,而不是讓自己去適應別人用得好的方法。
2)做題時多思考、多提問。 “我”回答問題一向很慢,但每次做完一道題,我都會看看自己是怎么得到的,看看以后能從中學到什么,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例如,而不是僅僅完成它。 把它放在你身后。 通過這種方式,參加考試時“我”會更快,這與其他忙于考試時的人不同。
3)當您犯錯時提出問題,與老師和同學討論問題,不要害羞。
4)審查應一遍又一遍地進行。
5)對于參考書,成績不是很好的學生應該在購買時尋找具有更好分析和摘要的書籍,而不是簡單地提供答案的書籍。